一、你喜欢什么样的书法?
就像写格律诗,是不是押韵,是不是符合平仄,这就是规则。无论你是六七岁的小学生,还是成年人,还是领导,只要你对写字有兴趣,想把你的字,变得越来越像书法,那就要进入一系列法度规则之中。书法的规则弹性很大,可以有较大的延宕余地,这是非常好的。我们要什么样的书法?你喜欢四平八稳的书法?还是喜欢丰富多变的书法?当这样问你的时候,多数人回答喜欢丰富多变的,但事实上可能并不如此。很多人对于“丰富多彩”只能满足于幻想,一旦真的直视书法的“丰富多彩”,内心是迷茫的,因为多数人心中没有丰富多彩的思路。
二、书法有法,破法而立
书法里有些人喜欢自作聪明地把规则越做越细,梳理出所谓的大字结构三十六法、发明九宫法、提出所谓的几何字形、黄金分割法等。这些人,自己写字写得很乏味,然后把这样的乏味推而广之。满足人们总是想简单地走捷径的想法。据说摄影也有“九宫格”,应该是从我们的书法学过去的,它和所谓的“黄金比”构图异曲同工,是一种把拍摄对象放在特定分割镜框中以供审美定位和选择的构图规范。这些条条框框让摄影,失去了活力,产生了许多完美而乏味的照片。我在微信上看到许多近乎完美的风景照片,我总感觉好像缺少一点什么,不够味。我们也看到许多好看而乏味的书法,很规范、很流畅、很稳妥,可是就是味不够。
当我们基于一定法度,进行创造的时候,很容易找到出乎自己预料的美感。
三、变化生味,需要寻觅
通过九宫格、三十六法、黄金分割法,确实可以让书法学习很容易,但是写出来的字,是没有味道的。所以请大胆放弃所谓九宫格、三十六法、黄金分割法等那些禁锢书法意味的教条。书法创作实践,我关注的是笔法、笔势、笔意,我不看所谓结构法,不要自我设限、框定。
学习是一个“寻觅”的过程。老师永远是个阶段性的领路人。真正的路靠自己去走,靠自己去寻觅。书法真正的快乐就是在寻觅中发现与享受。为什么要用“寻觅”一词,因为艺术之道,没有人可以告诉你正确答案、唯一的答案。我们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别人告诉你的世界。
1、在笔法世界寻觅
书法最有意味的是线条,而线条最有意味的是笔法。理解了一点一划,理解了多变的线条,就理解了笔法的核心。所以我们必须从一点一划开始谈起。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点”似高山坠石。这句话听了以后,当时我感觉不得了。试想,高山上坠下一块石头,是多么有质感、多么有变化与重量。我当时看了很震惊,感到写字不是玩玩的,原来要这么理解,这样去追求的。当时,我发现沙孟海先生写得“点”,真的有高山坠石的厚度与力度。我们来看看沙孟海写的“王右军祠”中,“祠”的一点,非常饱满而有力度。
《兰亭序》二十个之字不同写法
你们看楷书笔画分析的时候,一点的写法,是回锋逆入,再往右侧,再向下回钩成点。这样写出来的一点,是丰富而有变化的。书法是由线条组成的,线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书法的质量,而线条又是由起笔、行笔、收笔组成的。有人说,写字,下笔处最难。下笔处,就是一点啊,确实很难的。方法不当,会缺乏力度,也会很生硬。
佛家中有“法无定相”四个字,很妙。“点”似高山之坠石,这是点的一种相,绝对不是唯一的相。譬如,沈定庵先生他写的某些点,就想水滴掉下来一样,虽然没有沙孟海先生那样厚重、饱满,但看上去也是很有灵性,很活泼。那么再看看一横的写法。这也是很讲究的,不能随随便便一划就过去。卫夫人在《笔阵图》里说:“横”如千里之阵云。她不说“横”如树干,“横”如木棍,而是说如千里阵云。试想一下,浩浩荡荡的千里云彩,是多么富有变化,多么富有气势。这就是用笔之妙。这句话如果没有深层次的体悟与理解,永远不可能懂得真正的写字与笔法。
线条的核心是生命感,所以我们要把情感与生命感体现在线条里。没有生命感的线条,僵硬、做作、死板;油腔滑调的线条,习气、油滑、轻浮、空洞;有生命感的线条,生动、自然、有活力,为什么要强调线条的一波三折,就是让书法呈现出会呼吸的感觉。
接下来要讲的是在字法世界里寻寻觅觅。字法既要合乎法度,又不能拘泥于法度。黄金分割法,就是拘泥于法度。太过对称与平衡,十分标准就是拘泥于法度。每个字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审美对象,我们去寻找独特的审美造型。古人说: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也许用功。用笔就是笔法,结字就是结构,就是字法,可见笔法比字法重要一点。但结字也许用功,所以启功老先生认为字法更重要。其实,笔法是一点一划的运行法则,字法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构成法则。我们看一个人,胖子有胖子的构成法则,瘦子有瘦子的构成法则,他们的“零部件”是不一样的。这种构成法则,与个人的审美有关,与时代的风尚有关。
隶书《石门颂》变化莫测
短长肥瘦各有态,都是有审美价值的。楚王爱细腰,唐朝喜欢胖美女,当代崇尚清瘦,都是时代风气。时代风气是潮流,并不影响其它审美同时存在。艺术是崇尚独特性的,一个非常有成就的书法家,他应该寻找独特的用笔、结字与章法布局,呈现出新的有别于其它的样式,显示出他独特的精神气质。我们不能因为人民群众接受、喜欢工整的印刷体,就统统去写印刷体字。褚遂良的清瘦、虞世南的温雅、柳公权的严谨、颜真卿的博大,他们都是别有意味的,没有一个是相同的。我们看看常见的颜体柳体。颜筋柳骨,都是在书法史上很独特的书风。用笔上颜真卿以筋为主,凝练、厚实、变化多;柳公权以骨为主,硬朗、挺直、严谨。对于字法的寻觅,我们要通过临摹各种经典书法去了解,去了解王羲之、颜真卿、米芾、赵之谦、吴昌硕等人的字法规律。通过临摹掌握各种技法,了解古人的笔法、字法、章法等方法,了解古人的心境状态。
同样的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同样的一首歌,可以有不同的演唱方法。临摹是手段,不是目的。精彩永远属于创造者。临摹学习,最终是为了创造。有的人一辈子写某种字帖,亦步亦趋,不敢也不会越雷池一步,这就是把临摹学像为目的了,这是很遗憾的。天津有个华世奎,一辈子写颜体,没有突破;绍兴有个周庸村,一辈子写《爨宝子碑》,达80年之久。感觉周老先生比华世奎高明,周老写《爨宝子碑》还是写出来自己的一些个性。
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之”字
我们来看看书圣王羲之的字法,他笔下的每个字都像一个美女,一个字可以千姿百态,大家看看《兰亭序》中的“之”字,多漂亮啊。
在字法与结构上寻寻觅觅,不能固定于一个模式,要寻找多样性与变化性,事实上这是可以做到的,书法结构与用笔都是非常丰富与多样的。
王羲之《十七帖》中的安字不同写法
讲了笔法与字法,下面我们来谈谈,在章法世界寻寻觅觅。章法,就是整幅作品的布局。相当于你是统帅,你要统领全局,有那么多的兵,你如何去布好阵势。这是很难的。无论是一二个字,还是三五个字,或者几百个上千个字,都有如何布局的问题。要写出非常好的效果,都是比较难的,特别是那些特殊的效果,意出望外的效果,很难。我们既要借鉴别人,又要自己去思考寻找。我们看王羲之的《兰亭序》,看上去章法布局并不特别,但是内在有许多变化可以细细品味。再看徐渭的草书,满纸狼藉,奔涌而来,非常有气势。再看沈定庵先生的字,“人书俱老”斗方,“人”字扁,“书”字“俱”字都长,“老”字方形,整体看上去有变化,又很舒服。再看我的“龙井烟雾”四个行草书,写在整幅纸张的上半部分,然后,“井”字一竖往下拉长,变化而合理,落款部分再写上一首诗,这样与拉长的一竖,有个呼应关系,章法更增加了丰富感与块面感,留白很多很好。追求个性化与创造性,你的书法才有真正的价值,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临啊摹,永远不会有出息的。在追求个性化的道理上,不要被别人同化,应该去强化自己的个性。只有真正强大的人,才会不被同化。也只有真正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才会坚定信念走自己的路。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是应该有个性的,可是事实上,我们不断地在削弱自己的个性,我们不断地被周边的人所同化,而不是在丰富自己的个性。每个成功的书法家,他们在个性化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既是快乐的,也是痛苦与艰难的。因为有成功,也有失败。1、朱关田早期书法探索,以点为主,整幅作品,几乎全是点,非常独特,但现在他写的字完全变了。有一阶段,他的字又变得长枪长棒,伸来伸去。后来,又变了,没有那么夸张了,但仍然不失个性。
2、再看李百忍的作品,以线为主,所有点都变成了线,很有个性,但像蚯蚓一样扭来扭曲的,但其实并没有耐人寻味。而且本来是点与线构成的书法,缺少了形体态各异的点,便缺少许多意味。所以书法的变化,是不能简单化处理的。(尤其是江湖书法家,胡乱变化是了无生机的)
关于书法的创造性,可以分为几种,一种是七分继承,三分创造,继承的多创造的少;一种是三分继承,七分创造,继承的少,创造的多;还有一种是巧妙继承,不着痕迹,你很难看出他的来龙去脉。
社会必须向前发展,艺术更应该向前发展,向前发展的唯一方法就是个性化与创造性。书法,要一直进行个性化追求,无论是行书、隶书、楷书、篆书,都努力去寻求自己的个性,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形成个性化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事物都是两面性的,个性化走着走着,会不知不觉中进入程式化,这是需要警惕的。程式化的个性,必须及早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