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史记】工业革命与棉纺业的发展
一、英国工业革命为什么从棉纺织业开始
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18世纪中叶的英国。当时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则为产业技术升级积累了充足的资本和劳动力资源。
在当时英国工业中,棉纺织业获利尤为丰厚,生产规模发展迅速,已出现相当发达的手工工场,熟练工人也日渐增多,更易推广新技术。从18世纪中期起,棉纺织业开始使用机器。
1733年,钟表匠凯伊发明了飞梭,初步改变手工穿梭织布的落后方法使工效提高了两倍,棉纱一时供不应求,出现“纱荒”,进而推动纺纱技术的改革。
1764年,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式多锭纺纱机(后用他的女儿之名命名为“珍妮机”),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为解决珍妮机上纱锭增多而动力不足的问题,钟表匠阿克莱特于1769年发明了使用水力驱动的纺纱机。
(阿克莱特发明的纺纱机)
珍妮机纺出的纱精细但易断,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质地结实却显粗糙,1779年织工克伦普敦综合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的长处,发明了新型纺纱机(人称“骡机”,取骡子兼具马和驴优点之意)。“骡机”可以同时转动三四百个纱锭,促进纺织技术的革新。
1785年,乡村牧师卡特赖特在参观阿克莱特的棉纺厂后,受水力纺纱机的启发,制成了水力织布机,织布工效提高了约40倍——这项发明完成了纺机和织机的联动配套,由此实现工作机相关工艺的历史性突破,推动了其他生产行业的技术变革。
(水力织布机)
纺织工业的不断推进,一度受到动力不足的制约。1782年,瓦特试制成功可从两边推动活塞的联动式蒸汽机。这一划时代的技术革新,使蒸汽机成为一种实用效能强大且便于推广的动力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
蒸汽机逐步运用于化工、冶金、采掘、交通、运输等部门,给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变化,同时推动了上述这些产业的发明和创造,如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的蒸汽机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逊研制出的蒸汽机车,以及刨床、旋床、汽锤、镗床等工作母机的发明和应用。
到19世纪中叶,英国的机器大工业已基本替代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随后,欧美许多国家也先后走上了工业革命的道路。
(19世纪中叶的纺织厂)
二、“英国小偷”成为美国工业革命之父
在1771年的时候,阿克莱特与斯特拉特签订了关于纺织厂的合作协议,决定在水利条件优越的德比郡建立纺织厂。
斯莱特的父亲在选址和购地方面曾经给予了斯特拉特极大的帮助,两人从此结下友谊。由于这一层关系,斯莱特从十几岁开始就到斯特拉特的纺织厂当学徒。到1789年时,斯莱特已经在那里工作了整整七年。
由于近水楼台,天资聪颖而又勤奋好学的斯莱特全面掌握了阿克莱特纺织技术理论,也积累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就像羽翼渐丰的小鸟,这位21岁的熟练机械师热切希望能够有机会在纺织业中施展抱负。然而,他的老板斯特拉特自己有三个儿子,占据着工厂里的重要职位,斯莱特的出头之日遥遥无期。
就在斯莱特苦于抱负无法施展的时候,远在大洋彼岸,美国国会颁布了一条鼓励发展制造业的法案,紧接着,急于谋求发展的美国纺织业便开始重金悬赏,寻找阿克莱特专利技术的掌握者。
原来,美国在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后,百废待兴,经济上十分困难。在这样的形势下,汉密尔顿等一些美国政府领导人把发展工商业视为一条争取经济独立的出路。但是,由于受宗主国控制多年,美国在工艺与技术水平上都远远落后于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
为此,美国联邦政府先后颁布实行了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一方面努力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鼓励本国人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奖励发明创造;另一方面也积极引进外来技术,以期通过“输血”获得更多现成的养分。
一天,斯莱特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美国寻找纺织技师的广告,赏金为100英镑。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斯莱特再也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情,他决定到美国去开辟自己人生的新天地。可是,当时英国纺织技术工人出国是一种非法的行为。
经过周密计划,斯莱特乔装改扮,更名换姓,打扮成农民的模样,幸运地躲过了英国当局的出境检查。来到美国的斯莱特如鱼得水,很快就找到了他的用武之地。1789年11月,斯莱特到达了纽约,从那里获悉,美国商人摩西·布朗在罗得岛开办了一家纺织厂,取名“奥米—布朗公司”。
他正在为自己的公司寻找一位具有纺织厂工作经验,并能够复制阿克莱特纺织机器的高手。斯莱特立即写信给布朗“毛遂自荐”。布朗很快回信说:“如果你能做这些事情的话,我邀请你来罗得岛,把棉纺技术介绍到美国。”
1790年1月,斯莱特到达奥米—布朗公司,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以及多年练就的机械制造技能与经验,成功复制出了阿克莱特棉纺机。就这样,美国的棉纺业也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型机器,而斯莱特的事业也从此步上正途。很快,他就从奥米—布朗公司的雇员变成了它的合伙人。
随着生意的日渐红火,1793年,斯莱特又在附近建起了一座新的纺织厂,这一次,他凭实力把自己的名字加进了公司的名称,新的纺织厂叫做“奥米—布朗—斯莱特公司”。
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斯莱特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于是他打算脱离合伙人去发展自己的事业。1798年,斯莱特与自己的兄弟约翰联手创办了规模更大的“怀特纺织厂”。
此后,他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到1835年4月,斯莱特告别人世的时候,这位原籍大不列颠的工业家已经在北美大陆上建立起了13家私人纺织厂,个人财富不下百万美元,为美国人带来了最先进的纺织机器和一套全新的生产系统,成为当之无愧的美国“制造业之父”。
(机械天才发明轧棉机,效率提高100倍)
当然,美国工业革命的先驱并非仅仅斯莱特一人。就在斯莱特为美国纺织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一时期,美国本土也出了一位发明制造机器的能人,伊莱·惠特尼(Eli Whitney)。
1765年12月8日,伊莱·惠特尼出生于马塞诸塞殖民地一户殷实的中产阶级农场主家庭。他天资聪颖,心灵手巧,尤其对数学和机械感兴趣。幼年时,他喜欢在父亲的农场里鼓捣各种工具。
据说,有一次他曾趁全家人去教堂的时候,拆开了父亲的手表察看表芯的工作原理,然后又在父亲回来之前把零件逐一安装回去,手表完好如初。
1790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专利法案》,保护发明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发明创造。四年后,29岁的马塞诸塞州青年伊莱·惠特尼成为一名专利申请人。他在1793年发明了轧棉机,使清理棉花的工效提高了近100倍。
(伊莱·惠特尼博物馆展出的轧花机)
除了发明轧棉机,伊莱·惠特尼还是美国“规模生产之父”。1798年,没有任何制作枪支经验的伊莱·惠特尼接受了美国政府10000支滑膛枪的生产合同。那时的他,只是在轧花厂的倒闭压力下,孤注一掷。
惠特尼按照1个工人2天生产1支滑膛枪的生产率做了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两年内生产10000支滑膛枪,需要雇佣28个工人,全年无休劳动。然而,按部就班生产十个月后,他受到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小奥利弗·沃尔科特寄来的《关于枪械生产的外国小册子》启发,提出 零件互换性的可能。
于是,他将一支滑膛枪拆分为许多零部件,并且按照这些零件的规格设计了一套专门的生产器械——铣床,不同工种的工人使用不同的铣床,熟练而高效地生产各种各样的零件。它们尺寸统一、误差极小,因而任何零件都能相互替换。生产工艺与流程的改进,使得一个工人一天就能够装配50支滑膛枪,生产十个月后还剩下近一半的订单,只需几天就完成了。
这样,惠特尼开启了工业标准化制造的大门。
(伊莱·惠特尼)
三、英法战争催生了一家瑞士纺机巨头
如果有人问,地球上还存在的最古老纺纱厂在哪里?可以很肯定的说,在这里!瑞士的温特图尔!
进入瑞士Neuthal纺纱博物馆,第一感觉是太不可思议了!这些设备多数是100多年前的老古董了,竟然还能够开起来,还能够纺出纱来!
Neuthal纺纱博物馆里展示了各个年代的纺纱设备。最令人感到震惊的是1856年的并条机和1860年的梳棉机。
(最古老的并条机,带有机械式断头自停装置)
(1860年的梳棉机)
Neuthal纺纱博物馆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瑞士乃至欧洲纺织业发展的历史。
这个博物馆的前身就是一家纺纱厂,建于1825年,距今有193年了。最早时靠湖水落差带动水轮机解决工厂动力。
1856年时,工厂规模达到14382锭,有1561个工人,在当时,这已经是非常大的规模了。
当时的工人每周工作6天,一天的工资是0.58瑞郎,可以购买1.3公斤面包,果腹略余。
当时有数十家这样的纺纱厂,最早的设备都是从英国进口的,但由于英法战争影响,而当时瑞士还处于被法国控制的状态下,设备和配件供应中断,有几家纺纱厂被迫自行生产配件直至主机,其中有一家成立于1795年的纺纱厂干脆将纺机制造作为主业了,这就是今天的立达(Rieter)公司!
(立达细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