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卞说说——一篇课文的生态与读写转换的障碍

记录1:

大屏幕出示课文段落,并出示问题:文中写了什么?学生一一举手回答。

记录2:

大屏幕出示课文内容,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学生集体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从课文内容中知道了这些。

集体学习的常态,往往是学生跟着老师一起。通过展示内容,观察思考文本和师生问答的状态进行。

也就是说大家一起做一件事。

这样的学习有好处,能够引领所有人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确保每个人都到达目的地。弊病是耗费集体的时间,教学大部分学生早已明白的内容,产生低效的阅读。

阅读和大自然一样,看似不动,实则千变万化,极其迅速。

阅读一篇课文,看似要学习的内容极少,但是孩子们思维应该是极速的。高质量的阅读,是快速识别分析判断,是高速脑力活动的参与,当孩子们习惯参与集体的慢速思维后,快速反应能力便开始丧失。

一篇文章,往往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学生集体讨论说,其他孩子听,无论是说的还是听的,都未必真的学会了。

读写转换避免了这样尴尬的境地,这种学习形式,看似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却像散文般努力做到形散而意不散。

读写转换的课堂是让学生看到文本的表达,探究的是作者表达情感、思想的方法,解决学生读了不会写,说了不会写的障碍,形成内化思维的过程,凸显文本的作用,而不是简单地带着所有孩子一起读文本写了什么,文本怎么写的,文本为什么写。在读写转换课堂中,首先是呈现认识,展现学习障碍,凸现学会的过程,将差异有效呈现,以提高其他孩子的思维能力。

经过几个阶段的实践,可以进一步认为,实现读写转换有效性的根本要素,是落实扎实的基础。

落实扎实的基础,成为了一篇课文生态的基础,这些字词句的基础,成为了生物多样性(学习多样性)的基本细胞生命体。

为什么要将扎实的基础落实到一篇课文生态的根本?

昨天的练习上,有一道由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组成的复合连线题。令人意外的是,有数位孩子不仅是分不清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甚至还将翘平舌音连到前后鼻音上。正确区别平翘舌音、前后鼻音本应该是第一学段应该掌握的基础技能,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无非由单独辨别升级为综合区分,但存在读音判断错误是没有道理的。同样,存在问题的是一篇课文看拼音写词语、句子修改、仿写,修辞等等题型,这些内容反复教学,依旧不能扎实的基础,如何解决,如何让一篇课文的丰富生态(思维性学习)呈现?。

生态群落里的腐殖质分解是一个不可见的过程,这些学情状态下,反复教学练习依旧不能掌握技能的孩子,需要怎样的一个生态变化过程?习惯是重要元素。(已另外反思)所以,我们可以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习惯问题,甚至是生活习惯,记录这些对象的日常习惯,就能找到转换障碍的根本。

所以,将扎实的基础落实作为读写转换障碍解决的根本。这些扎实的基础内容,是一篇课文生态丰富性的本质,它们的转换问题有哪些具体的形式,值得进一步系统探究。

随卞抛砖,期待引玉。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随卞说说,本人原创,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学在嵊州

教在嵊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