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京剧】京剧作为国粹,为什么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
网络推文之一
京剧作为三大“国粹”之一。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bai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经过200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形成了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艺术性很高、文学性很强有别于其他剧种完整的、完美的戏曲艺术体系。
既然是一门艺术,如所有艺术门类一样,受天赋、勤奋影响,不可能所有从业者从成为大师,都是大师也就没有大师了。既然艺术,受文化、修养、地域影响,也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否则艺术也就不成为艺术了。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一门艺术,能让所有人都懂、都喜欢。
为什么说只有少数知识分子喜欢京剧,我的看法是:喜欢不喜欢京剧都很正常,有人喜欢京剧很正常,有人不喜欢京剧其实更正常。常言道:众口难调。吃饭作为维持生命的必须,口味尚且无法统一,生猛海鲜、山珍海味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爱吃,素食者大有人在。何况作为艺术的京剧,喜欢不喜欢都吃饭,都活着。
了解京剧题材内容需要一定的文化,京剧内容上基本取材于历史典籍,从浩瀚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截取片段提炼改编而成。没有一定的文化真的很难搞懂究竟剧中年代、人物、事件、关系。知识分子似乎欣赏起来更得心应手。更确切的说,有一定的国学、文学、历史方面知识的知识分子更喜欢,满脑子数理化的知识分子也不一定喜欢京剧。
京剧唱词有很高的文学性,不同于大多地方戏曲唱词的口语化,京剧唱词除了个别出于幽默考虑的大白话以外,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远不是当今“啊派新诗”所能比拟的,不仅要讲究音韵、平仄、上下句对仗,还要引经据典的借用比喻、排比、类比等修辞手法,使唱句生动、富有艺术渲染力。即使念白也是半文言文的。没有相当的文学基础很难理解唱词所云,当然也就谈不上很好的欣赏了。
京剧舒缓的表演更适合有修养的人品味欣赏,水深流去慢,贵人语话迟。有知识、有修养的人大多处事从容不迫,欣赏慢节奏的京剧更能品出真味,而文化层次较低者,做事喜欢直奔主题,对“前戏”不感兴趣。“有话直接说多好,非得唱半天,耽误工夫”。这是不懂京剧的人常说的一句话,与其那样可以直接看电视剧。
京剧是艺术,艺术从来都是服务于特定人群的,京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书法、绘画、芭蕾一样,并不是服务于所有人的。就如同知识渊博者爱读书,知识浅薄者爱听书一样,韦小宝韦爵爷的一切知识都是来自于听书。京剧兴起于上层,由知识分子按自己欣赏品味加以不断完善,更适合知识分子的欣赏习惯。外国的芭蕾、歌剧也不是谁都爱看,进入剧院的大多是身着正装的绅士。
网络推文之二
近几年由于国潮大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作为国粹,更是受到年轻人的广泛推崇。
1、文艺工作者对京剧的推广和普及
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年轻人们都喜欢在歌唱厅,舞厅和娱乐场所花费更多的钱。这些地方的特点是参与性强,尤其是迎合年轻人热爱生活,唱歌和跳舞的期望。但是有的苛刻的观众已经逐渐审美疲劳,因此,一些歌手和艺术家们就会引入其他一些文学形式来提高作品的艺术内涵,京剧被带入这些领域被更多年轻人所接受。另有像郭德纲这样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在宣传和普及京剧艺术。影响许多人去参与和欣赏。
2、当代年轻人的审美素质提高,对本国文化自信提高
现在,许多年轻人的文化素养也大大提高,他们的个人经验和知识也在不断增长,需要具有良好内涵和艺术性的高质量艺术。当他们发现一些带有京剧元素的歌曲时,就会提起对京剧的兴趣,想去更多了解这门艺术。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年轻人愿意接受传统文化,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好现象。每个文化现象的背后都和隐藏在我们骨骼中的文化基因有不可磨灭的联系。
年轻人对京剧的喜爱,一方面是因为京剧作为国粹,无论是在哪一个年代,都是中国文化优秀的存在,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年轻人的文化自信也提高了,不再执着于外来文化,也看到了本国文化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