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患2型糖尿病47年,85岁,无明显糖尿病并发症,10个控糖经验分享给大家

我今年85岁,患糖尿病47年,目前健康状况:血糖、血压、血脂、尿酸、体重控制在达标范围内,没有明显并发症,正奔跑在患糖尿病超过50年的闯关路上,我有信心挑战成功。

本文作者:王文英,患2型糖尿病47年,85岁

我在抗糖路上摸爬滚打多年,总结出许多教训及纠错的办法,愿意与大家分享。

1.多学糖尿病知识,少走弯路

回首过去,我走的抗糖弯路太长太多,吃亏不懂糖尿病管理知识,被错误的控糖管理方法给误导了多年,如饥饿法、高脂饮食法、吃糠咽菜法,听信各种偏方,喝银杏叶、柿子叶茶等等。

弯路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管理糖尿病必须掌握知识,必须学以致用,必须用知识引领“五驾马车”才能奔跑,知识就是健康,健康离不开知识的引领。

得了糖尿病,最怕不懂知识,在错误的抗糖路上徘徊,甚至错上加错。

2.一定要吃早餐

不吃早餐,可能会发生严重低血糖,危及生命。

1978年,我在河北承德参加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早餐不敢吃馒头、稀粥,害怕餐后尿频,跑厕所影响工作。为了精力充沛,会前空腹围着招待所的楼跑了一圈,提提神。

会议中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医生和周边的人都吓坏了,幸好抢救及时挽回了生命。

自那以后,我不敢不吃早餐了。

3.不要吃得太多,吃撑了

即使吃低升糖食物,多吃了血糖照样飙升。比如西瓜含糖5.6%,但不可多吃,多吃等于喝糖水,吸收快,一次最多吃带皮西瓜200克。

4. 饭后一定要活动

饭后不动,坐着看电视,感觉挺舒适,可血糖不知不觉高上去了,自我感觉浑身乏力。

餐后能站着不坐着,能坐着不躺着,最好餐后1小时能够让自己动起来。

5.不要道听途说吃偏方

道听途说吃偏方,对身体伤害很大。我曾经吃麦麸炖稻草根,上吐下泻,特别难受。

6.用餐别偷懒

以前我用餐图省事,早餐一碗稀粥,烧饼夹油条,餐后血糖由餐前6-7mmol/L上升至餐后13-15mmol/L,翻了一倍多。

后来我悟出一个道理:饮食一定要合理搭配,不能图省事,图快。

7.用餐15字方针

我是这样做的:主食固定量,副食交换份,总能量控制,15字方针。

米饭、粥、固定用餐碗,面食包子、饺子数个吃,面粉称重,一斤面粉做饺子60个,或做包子20个,每餐主食控制在75克之内。

副食使用食物交换份变着花样吃,每天吃一个鸡蛋,2-3两肉,上午1袋鲜奶,下午一盒酸奶,鸡、鸭、鱼肉每周吃1-2次,确保营养均衡。

8.巧饮食,控制血糖波动

为了控制早餐后很难控制的高血糖,我的做法是:先吃蛋喝奶,吃包子、饺子的馅,过1小时再吃包子或饺子的皮。通过多次指血监测,验证了这种做法血糖波动小,既符合分餐制,又有针对性调理2型糖尿病。

另外,刚出锅的馒头、包子、饺子、米饭、粥不要马上吃,放凉一会再吃,也有助于控制血糖波动。

专家说了,放凉一会吃,淀粉变成了抗性淀粉,吸收就慢了,血糖就不会升得那么快了。

9.要想血糖稳,少往餐馆跑

生活中,我细心摸索,多次测血糖发现,凡在饭店用餐,血糖总是高,吃一盘炒鸡丁加一小碗米饭,血糖飙到13mmol/L,原因是菜里放糖多。

饭馆里做的菜离不开糖,用糖调味,口感好,连玉米饼子都放糖。

一位糖友天天吃玉米面饼子,粗粮加清水煮菜,可是血糖仍然高,后来追问卖饼老板娘才知道饼里放糖,口感好,买的人多。

另一位糖友告诉我,疫情期间,附近商店关门,只有一家卖发面大饼,她天天吃这家的大饼,血糖越来越高,换了降糖药也不下降,医生让她查原因。

原来是因为面饼放糖发酵快,膨胀得好,口感好。这位糖友吃得量比较大,导致血糖居高不下。

两位糖友的真实经历,值得借鉴。

10.动动手,自己制作控糖美食

糖尿病逼我下厨学做饭,不敢偷懒吃外卖。

  • 杂粮饭制作方法

材料:大麦粒、燕麦米、黑米、荞麦米、薏米、各种豆类(黑豆、豌豆、花豆、绿豆、红小豆)、糙米,熬成粥或蒸成饭,食用后血糖波动小,既营养又美味,适合炎热的夏天食用。

  • 面食制作方法

全麦面、荞麦面、白面混合,制作包子、饺子、菜饼,用牛肉、芹菜拌馅口感好、食欲大增,能吃饱、吃好、抗饥饿,还能保持血糖稳定。

我常吃西葫芦、芹菜、红萝卜、小白菜、苦瓜等各种蔬菜制作的菜饼,换着花样吃,嘴巴再也不用像40年前那样吃苦挨饿了。

现在,我天天吃饱、吃好,和健康人一样享受新时代小康生活。

糖友朋友们加油!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努力,学好健康知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走科学抗糖路,当好控糖第一责任人,击败糖尿病,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王文英

10个控糖经验

  1. 多学糖尿病知识,少走弯路;
  2. 一定要吃早餐;
  3. 不要吃得太多,吃撑了;
  4. 饭后一定要活动;
  5. 不要道听途说吃偏方;
  6. 用餐别偷懒;
  7. 用餐15字方针;
  8. 巧饮食,控制血糖波动;
  9. 要想血糖稳,少往餐馆跑;
  10. 动动手,自己制作控糖美食。

本文点评专家

糖友云诊所主任;

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教授;

兼任健康中国科普出版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专家;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家组成员;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糖尿病之友》杂志主编、多种糖尿病专业期刊编委;

专家点评:我与王文英老师熟识,她既是糖尿病患者,又是许多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老师;她关爱糖友,热爱与热心公益,愿意并善于开展医学科普工作,特别是糖尿病的科普教育和知识宣传。

王文英老师虽有“糖龄”47年,但仍然是糖尿病的健康者,虽然有糖尿病,但并无糖尿病并发症,健康指标是很好的,如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得很好,体型很好,精神状态、体力和脑力仍然非常好。

她的经历和形象就是实例,告诉我们: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可防可治,患有糖尿病多年,依然可以没有糖尿病并发症。

王文英老师是高级知识分子,不仅仅是她工作领域里的高级知识分子,也是糖尿病领域的高级知识分子。

她不仅仅长期坚持学习和实践糖尿病知识,还不断分析和总结个人的抗糖经历和体验,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传播科学信息,造福于患者,贡献于社会。对此,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敬佩。

本文中,王老师总结了她本人这些多年来的控糖经验体会,提出了10条个人的抗糖经验。这10条经验大多具有普适性,如多学糖尿病知识,相信科学,不要道听途说吃偏方;注意健康饮食,吃得合理,吃出健康,吃出血糖稳定;适当活动;尽量不在外面餐馆吃饭等。

这些都很重要,在我从事糖尿病临床专业四十余年的过程中,见到过不少由于学习知识不到位,落实科学合理的医嘱不到位;既不相信医务人员的医嘱,也不相信身边亲人的关爱,而是相信素不相识路人所言和网上等媒体的所谓偏方;不相信降糖药物而迷信保健食品等等以致酿成许多悲剧。

花了钱和时间,结果带来了糖尿病并发症,更为严重的是误了自己的性命。

10条经验中也有一些具有个体的特殊性,也就是这些对于王老师本人是有效的合理的,但对于他人不一定适用。

尤其是吃什么、吃多少和如何吃这类问题。

因为每位糖友的糖尿病病程、体型、胰岛细胞功能以及器官功能、服用的药物或治疗方式有所不同,甚至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有的病友偶尔吃冰棍、甜品,不见得会引起血糖升高;有的病友喝稀饭也不会引起血糖陡升;还有的患者吃了西瓜后血糖反而降低。

至于个人能够吃什么和不适宜吃什么以及吃多大量,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个体化的体验与实践,最关键的就是自我监测血糖,通过规律的进食和运动,观察血糖变化及其分析血糖变化的原因,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和运动方式。

还有一点就是可行性问题,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难以做到自己制作点心、食品,也没有必要米面定量到克,吃饺子馄饨这类一定是几个就可以、多一个就不行,而是总量差不多就可以,因为我们人体有个自我调节和适应的机制,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还有一定的胰岛功能。

当然,我说的是差不多,而不是差得很多。

所以,自我血糖监测至关重要,尤其是生活方式有了变化时,可以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这种变化对于自己的血糖控制是否合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