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大名鼎鼎的书我一直都知道,不过因为书名实在太“爆款”了,我以为这又是一本教大家各种“捷径”的鸡汤书,就一直没太在意。(好像有不少人也觉得我的《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书名很鸡汤
)。
后来,经朋友大力推荐,我终于读了一下,最终发现,这真的是一本直指问题本质的经典好书,我在《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中提出的很多观点和这本书不谋而合,当然,作为大师,作者史蒂芬·柯维将这些观点又挖深了很多。
为了充分消化这本书的精华,我一连看了七遍,依然觉得只得了皮毛,还是要继续加油。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要真正实现高效人生,最主要是打造一个人的内核(而不是仅仅靠用各种技巧),而这个内核就是由7个好习惯组成的。
顾虑圈里包括我们所有的顾虑或者不满,比如:“我的老板太固执了”“原生家庭拖累了我”“曾经的一段感情深深地伤害了我”……顾虑圈中的很多事情是已经发生了的,或者是别人的行为举动,或者是客观环境的变化。这些都是我们无法真正掌控和改变的事情。“影响圈”则包括所有我们可以真正影响和改变的事情。比如:“我要收集大量数据,用事实来说服老板”“我如何学习伴侣相处之道,摆脱原生家庭对我的不良影响”“我如何将曾经的情感痛苦转化为成长的机遇”……如果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顾虑圈中,则会导致整天抱怨、担忧。真正高效的人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影响圈”内,做一些切实能做的事情,渐渐地,心态就会越来越积极,会觉得我们是有力量的,未来是有希望的。大多数人看起来忙忙碌碌,很努力的样子,却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只是被动地像救火队员一样接受外界(老板、同事、朋友、家人等)提出的各种要求。结果,忙了一整年,你问Ta干了什么,Ta却一片茫然。真正高效的人很清楚自己要什么,要到哪里去,所以时时刻刻都不会偏离自己的目标。他的每个月、每个星期、每一天、每个小时、每分钟都在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样的人最终也会实现他们的目标。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事情按重要与否和紧急与否两个维度分类,那就一共有四类永远将重要的事情(第一和第二类)优先安排,而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在不重要的事情(第三和第四类)上浪费太多时间。同时,如果我们把大量时间花在处理第一类事上(重要+紧急),虽然我们是在做重要的事情,但是长期压力特别大,渐渐会不堪重负。所以我们要尽量在事情还没那么紧急的时候(第二类)就未雨绸缪地做了,渐渐地,第一类事情就会越来越少。同时,很多人常常分不清紧急的事和重要的事,把紧急的事误以为重要的事来对待,这主要还是由于目标不清造成的。大多数人都习惯了零和博弈的思维,觉得这个世界是你死我活的:别人赢了,我就输了;朋友发财了,我心里会很失落;同事升职了,抢的就是我的位子;谈合作的时候锱铢必较,等等。其实除了游戏、比赛等场合外,这个世界上真正的零和博弈是比较少的。当我们用零和博弈的态度去对待可以实现双赢的局面,最后的局面很可能是“双输”。李嘉诚曾经说,我一生的理念是给合作伙伴留足够的利润空间,讲得就是双赢的思维。当我们确保自己“赢”的同时,也确保对方同样“赢”,这样的合作才是舒服和长久的。我们大多数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练习说话和写作,却很少有人学过聆听。于是乎,我们都特别会表达自己,遇到分歧喜欢用辩论的方式说服对方,却很少有人真正花时间听懂对方的想法和顾虑。这样做就好像医生不诊断病因就直接开药一样,你觉得这个药会有效吗?你敢吃吗?当我们真正听懂对方的时候,信任就建立了,接下来无论是解决分歧还是商议合作,就会很顺利了。如果两个人的观点完全一样,那么就有一个是多余的。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共事,如果互相理解且信任,会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1+1>2。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于排斥“异己”,这很浪费。如果我们真正懂得协同效应的威力,那么,当我们遇到和我们完全不同的观点时,我们会很好奇,甚至兴奋:“你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太棒了,我想多了解一下你的想法!”磨刀不误砍柴功,我们不断成长和前进的资本是我们的身体、思想、情感和精神状态,所以我们每天都要花时间来维系,让我们能保持在最佳状态,比如经常锻炼、注意营养、每天阅读好书、冥想、多陪伴家人和朋友等。《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好书,我在这里真诚地推荐给大家。祝大家早日养成这些好习惯,我们一起把握美好人生!P.S.请注意,因为我看的是原版,所以本文是我基于自己的理解写的,有些专有名词可能和国内的翻译本有所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