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任之:2021,你的目标是什么?
临近年末,12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即2011年颁布后,时隔9年的更新版本。其间发生的大事,包括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健全、药品耗材等零差率执行、国家医保局成立、全国药品耗材集中招标采购、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颁布、DRG和DIP的试点,等等,应该说此次推出该标准具有显著意义。或许可以给2021年设定目标带来启示。
本次颁布的标准共3 个部分101 节,设置448 条标准和监测指标。而之前2011年版的共设置7 章73 节378 条标准与监测指标。在2011版的标准中监测指标只有一章,即第七章,36条监测指标。而2020版的标准第二部分为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安全监测数据部分,共设74 节240 条监测指标。且这个部分未来占60%的考核权重,这个改变是颠覆性的。
结合12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的《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可以看得出医院如何管理运营将正式进入舞台中心。可能有人会担心,这样的改变如何才能应对,尤其是设定目标,怎么样做才能符合新的要求?
我们举个例子,就拿单病种质量控制来说,2011版仅8个单病种,2020版增加到51个单病种。当然有人会说,51个单病种也不多。的确,CHS-DRG分组都有618个组,51个单病种不算多。然而,该标准传递一个信号,诊疗疾病将来会越来越规范。
因此,新的一年,设定目标要考虑以下几点:
1、 规范化
2、 信息化
3、 精细化
首先是规范化。在2020版标准中,大量出现ICD编码,其所使用的ICD编码则基于《疾病分类与代码国家临床版2.0》,即通常所指的“临床版ICD-10“;所使用的手术操作编码则为《手术操作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2.0》,即通常所指的“国临版ICD-9-CM3”。
相比之下,2011版标准虽然也规定了疾病分类编码和手术操作代码。但当时我国DRG发展尚未形成统一的论调,各地所采用的编码和DRG分组器也有较大差异。最为关键的是,由于当时没有统一客观的数据采集来源和标准,数据可用性并不好。
事实上,ICD编码不是临床医生之前习惯用的,而是病案室编码员需要掌握的。原来只是在DRG实施过程中运用,现在已经扩大到医院评审需要,所以临床和病案室的合作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把“语言”统一了,才能进行接下来的分析和比较。
其次是信息化。2020版标准中提到:以现场检查、主观定性、集中检查为主的评审形式向以日常行为、客观指标、定量评价为主的评审工作模式转变。引导医院重视日常质量管理和绩效,减少突击迎检冲动。
简单地说就是数据即时性,医务人员在系统内的每一次信息修改,不光自己知道,科主任可以看到,院长可以看到,甚至卫健委、医保局都能看到。因此已经有院长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系统看Dashboard(仪表盘),看关键数据的变化情况。
2020版标准对数据采集标准进行了统一规定。所采集的数据来源于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网(NCIS)、全国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以及各省级相关数据收集系统,有着统一的数据要求及标准。至少要做到不光医疗技术强,信息技术也要强,否则做得再好领导们看不见啊!
最后是精细化。国内大部分公立医院院长都是临床出身,不会“算账”倒也正常。如果光看2020版评审标准,可能大多数是停留在诊疗技术上,之前也提到运营是目前的核心,而所谓运营好,至少公立医院在财务上要做到盈亏平衡。
在《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是这么说的:公立医院运营管理是以全面预算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以全成本管理和绩效管理为工具,对医院内部运营各环节的设计、计划、组织、实施、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活动的总称,是对医院人、财、物、技术等核心资源进行科学配置、精细管理和有效使用的一系列管理手段和方法。
换个说法,既要懂得花钱,还要懂得挣钱。医疗质量提升要花钱、人才培养要花钱、引进新技术要花钱、上新系统要花钱,且不说基建花更多的钱,每年人员加工资都不是一笔小数目。所以院长们在花钱的同时更要懂得如何挣钱。
无论是预算管理,还是成本管理,财务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光引进一个总会计师可能不够,还需要对整个家底做一次完整摸底。然后才能根据临床DRG分组看具体成本,结合医院定位,就能知道哪里有提升空间,哪里需要改善。“跑冒滴漏”这个词不陌生吧,要降成本,先从这些方面开始吧。
新年伊始,还是要祝愿各位能心想事成,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