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攻癌救命录》连载2
(一)第一个阶段(孕育阶段)
好,我们先看一下,从周朝一直到隋唐这个孕育阶段,关于这个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瘤”这个字,距今约有35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呢?因为在殷周时代的甲骨文上就记载了这个“瘤”字。那么这个“瘤”字呢,是有一个病字头加一个留下的留所组成,表明了当时对这个病呢,已经有留聚不去的认识。而3500多年前的甲骨文所记载的这个“瘤”字啊,是迄今为止,中医史上记载肿瘤最早的文献,因为有这个字,但是这个“瘤”字呢,也不完全等同于今天西医所说的肿瘤,我们这是单纯从汉字的角度去分析,因为西医学所认为的肿瘤,不等同于我们甲骨文上所说的这个“瘤”字。
2000多年前,《周礼·天官》这本书里记载了治疗肿瘤一类疾病的专科医生。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肿疡包含这个肿瘤,并主张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其中内治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调之。而外治则用祝药杀之齐。(注释:祝是指用药外敷,杀是指用腐蚀性的药腐蚀。)而祝、杀都为现代中医治疗肿瘤的常用方法。
那么,这一时期的古人对包括肿瘤在内的这个肿疡有初步的认识,并在治疗当中最早使用了有毒的药物,这对后世治疗肿瘤性疾病有一定的影响,可谓中医治疗肿瘤之起源,时至今日,仍有日本、朝鲜将肿瘤称之为肿疡。那么它就是来源于2000多年前,我们国家最早提出肿瘤方面的,我们称之为肿疡。那么,由于日本和朝鲜都属于我们文化范围圈里面的,所以他们继承了我们的文化,也继承了这些名称。
好,那么我们2000多年前,在治疗某些肿瘤就已经运用到了五毒,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调之。其实际上,这段话不仅仅告诉我们,在治疗中,用有毒药物,而且包含了辨证论治的思想。你看啊,以五毒攻之是指某一些肿瘤性疾病,正气尚存的时候,我们以毒攻毒,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是在正气尚且不充足之时,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我们用补养的方法。以五药疗之,那么这个“疗”,以五药疗之和五毒攻之就有差异了。五药疗之是指通过不同的药来对不同的证来进行治疗,这个“疗”是治疗的话,那么你也可以是攻,也可以是补,但是呢,他攻没有五毒攻的厉害,那么养呢,又没有五气养之,那么大补,所以这个五药疗之其实际上是辨证论治的结果,甚至有可能是攻补兼施。以五味调之,也即是此意。因为五脏对五味,在不同的脏腑,由不同脏腑所引起的不同的肿瘤,我们用五味调之。所以,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调之,其实就是整个治疗肿瘤的辨证论治***。
好,我们再看一下古代的一本神书《山海经》。《山海经》里面记载了很多我们不能理解的东西,甚至有的人说是外星人留下来的东西,甚至有的人说是史前文明,因为里面记载了很多动物,有一些动植物,我们现在没有的,看不到的,或许是灭绝的东西,或许是想象的东西,因为他有点神话了,但是呢,《山海经》虽然是一本奇书,他论述了地理、人文民俗,虽然不是一部专门论述药物的专注,但是它收集的植物、动物以及矿物有120多种,从这些药物治疗范围来看,可以治恶疮、瘿瘤、痈疽、噎膈(相当于现在医学的食管癌),那么从这些来看呢,与肿瘤密切相关。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重点讲一下的是《黄帝内经》。先秦时期的一本奇书,《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里面就有对瘤的分类记载,提出了一些肿瘤的病名。
比方说,他提到了犀牛,金牛、石瘕、积聚、噎膈等等,而且对这些疾病的症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而其症状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肿瘤的症状非常的相似。打个比方啊,比方说,《黄帝内经》里面说过这样一段话:“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我们看一下这段话的描述,其实就是现代医学里面腹腔的肿瘤和妇科肿瘤。
而关于瘤的病因病机,书中有很多概括,我们摘取一些。比方说营气不通,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邪气居其间,正气虚,邪气盛之等等。《黄帝内经》为中医肿瘤学的理论形成,奠定了一些基础,也就是基本的基础,《黄帝内经》已经奠定了。
比方说,我们看一下外邪侵袭的这个病因,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者也。”也就是说,由外邪所引起的肿瘤,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者也。那么这个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一些癌症,在中医里面和感冒差不多,就是伤风,你看是风寒还是风热而已。最简单的,比方说白血病、血癌,那么有一些和感冒症状何其相似。和感冒症状何其相似的白血病,就用治疗感冒、伤风感冒的方法就能解决,就这么简单。所以有好多小朋友,感冒了,到了医院去之后,查血,血液一化验,不对,这指标显示你有白血病,赶快啊骨髓移植啊什么的,最后一个本来在中医上是伤风的这么一个疾病,被他们搞去骨髓移植,最后甚至有一部分人被他们整死。而中医呢,可能三两付中药就搞定。
好,它里面也说了这个饮食失调的病因。饮食失调的病因,我们举个例子,在《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有这么一段记载:美其食…………其病皆为痈疡,痈肿,溃疡,那么这里的痈疡,包括了现代医学中有体表溃疡的肿瘤,我们打一个比方啊,比方说,有一些南方人,特别是湖南人、海南人呢,他们喜欢吃槟榔,吃了槟榔之后呢,有一部分人就得了口腔癌,口腔里就形成很大的溃疡,口腔里溃烂,经西医检查为口腔癌,而中医里面呢,属于饮食失调。那么大部分的口腔癌出现的溃疡啊,流一些脓性物啊,而且很多的脉象都是滑涩或者有力甚至洪大,那么我们的治疗法则,用的是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讲到这里的时候,回想起有一些所谓的极端的火神派的医家,当然不是所有的火神派都是极端的,他们就认为所有的癌症都是寒所引起的,其实不然,有些口腔癌就是热引起的,饮食失调。
有一些医家片面的认为,只要有寒之后,寒凝所导致的这个肿瘤和癌症,当然寒凝可不可以?可以!寒凝导致的,我们的代表方是阳和汤嘛。我们无非是分阴疽还是阳疽。那么,阴疽确确实实由寒所引起的。有一些肿瘤、癌症属于阴疽范畴的,比方说,有一些甲状腺癌或者是有些淋巴癌,有一部分属于寒性的。还有一些骨癌,有一部分也属于寒性的,所以寒凝所引起的这些肿瘤、癌症。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都属于寒性的呢或者属于阳虚性的呢?不一定!比如说口腔癌好多都属于阳性的,热性的。
好,我们再看一下《黄帝内经》里面所提到的情志失常的这么一个病因。在《灵枢·百病始生篇》有记载:“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那么这段话呢,是说由于情志失常所引起的部分肿瘤。这个在临床当中就太多了。比如说乳腺癌,好多都是由于肝郁脾虚、肝气郁结、情志失常所引起的一些肿瘤、癌症。
与此同时呢,在同时期形成的另外一本中医巨著,被我们称(作)四大经典的《难经》,《难经》里面关于这一个“瘤”,也有论述。比方说在《难经 五十五难》中就论述了积与聚的区别,提出了五脏皆有积,五脏积的病名、症候、病理等。而积聚,到目前为止,我们中医上仍然长期用积聚,去论述某些肿瘤癌症。
好,我们看一下《难经 五十五难》中的关于积聚的原文:“气之所积者曰积,气之所聚者曰聚,故积者,五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那么《难经》呢,称心之积曰伏梁,肝之积曰肥气,脾之积曰痞气,肺之积曰息贲,肾之积曰奔豚。
《难经》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对于某些肿瘤的临床表现进行了明确的阐述,还对良性、恶性肿瘤的鉴别与预后提出了:“积者,阴也,故沉而伏,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积部,肿块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死,不治。聚者,阳气也,阳伏而动,六腑所生,其始发无根本,其痛无常处,可移动,虽困,可治。”什么意思?这就是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分,也就是说,五脏所生之积,很多都属于恶性肿瘤,就是癌症,死不治。而六腑所生,谓之聚,大部分属于良性肿瘤,虽然治疗上有所困难,但是还是可以治疗。当然,我们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是这样的,可以区分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以及预后,但是呢,临床当中也并非《难经》这里所说的这么绝对,或者《难经》本意表达的也不是这个意思,它表达的是:恶性肿瘤死不治,良性肿瘤虽困可治。其实际上,很多恶性的肿瘤是可以治疗的,当然我们这里来类比《难经》的这一段话,并不一定是说积者全部是恶性肿瘤,也不是说聚者全部是良性肿瘤,它这里的积者应该是恶性肿瘤当中非常难治的那么一种。
我们所说的这一切都是类比,因为肿瘤这个东西在中医上没有这个概念,我们只是通过在古代的医籍当中找到一些根据,找到一些治疗手段以及理论。至于《难经》所说,是不是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之分,那也不那么绝对,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癌症这个词嘛,所以说他所说的“积者,阴也,故沉而伏,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积部,肿块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死不治。”这个,你不能够完全认为他就是恶性肿瘤,他应该是某一些恶性肿瘤的无法治疗或者当时无法治疗或者很难治疗,大部分都死亡的这一类疾病,并不代表所有的恶性肿瘤。
那么,《难经》《黄帝内经》除了对肿瘤的成因和预后有一定的认识以外,所描述的某些疾病的症状与现代肿瘤学所描述的症状,也是出奇的一致,对常见肿瘤有了初步的诊断概念。
比方说,“三阳结谓之膈”。“膈塞闭绝,上下不通”。那么这些描述呢,与食道贲门的这个肿瘤造成的梗阻,表达的是一致的。又比方说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其病难治”。 这些描述,与胃癌又相当的一致。
请注意,我们刚才的一段话里面最后几个字是什么,是“其病难治”。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其病难治”,这里说的是胃癌,那么是不是不能治呢?不是,是其病难治。关于胃癌呢,我是有治愈的成功案例,我将方药也公布了,锦旗也送了。那么难治是难治,有没有治愈的可能?一样有治愈的可能。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伤寒杂病论》,东汉的张仲景对肿瘤与非肿瘤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所做的区别,进一步发展了《黄帝内经》和《难经》的论述。张仲景认为,积者,脏病也,中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可治。也就是说,他在《难经》的基础之上,根据我们刚才那一段原话,积者属脏,不能移动的这一种,为积;而聚呢,属腑病,可以移动。所以说,腑病能治,脏病难治。我们不能说不能治啊,难治。再总结一点就是,由脏所引起的肿瘤、癌症难治,由腑所引起的肿瘤、癌症,可以治或者说容易治一些。
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妇人篇》中,有这么一段原话:“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那么这么一段话呢,是有关妇人下腹痛痛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临床上由恶性肿瘤在盆腔内产生了广泛的转移而引起的腰部和下肢酸痛的临床,是何其相似。特别是这个“久则羸瘦”,非常符合由恶性的肿瘤晚期所引起的这个情况,何其相似。说白了,他虽然没有恶性肿瘤,没有癌症这个说法,它描述的就是癌症。
只要是学过中医或者是中医的爱好者,甚至是某些西医,都应该至少听过张仲景的两个治疗肿瘤的经典代表方:一个是大黄蛰虫丸,一个是鳖甲煎丸。而这两个方药呢,2000多年来,一直都是指导医家治疗某些肿瘤癌症的代表方剂,包括我本人也长期用到大黄蛰虫丸和鳖甲煎丸。那么我们就找到原文看一看,张仲景创这两个方之时,是何种想法或者是什么医理。
《金匮要略》原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这是他的原文,那是个什么意思呢?五劳虚极羸瘦。五劳,是哪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也。那么,五伤与五脏有关,故有五脏劳伤之说。五劳,即食伤、忧伤、饮伤,房事伤、跌伤和劳伤等,导致人体虚损发展到严重的程度,故曰虚极。羸瘦指的就是形体消瘦、虚弱,为劳伤而营养气血不足所致。腹满是一种自觉的症状,病人自觉的症状,当劳伤日久不愈,经络、营卫、气血的运行都受到影响,以致血行闭阻产生瘀血内停,我们称之为干血。血瘀则气滞,故病人自觉腹满,而实际上不怎么胀满,是病人自己感觉的。正所谓“腹不满其人言我满”,是血瘀气滞之症,也就是说,腹本来不满,他自己感觉到腹满,是脾胃运化失司,故不能食。瘀血内停,妨碍新血生成,肌肤失养,故粗糙如鳞甲状,两目黯黑。这都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之症。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故治宜用缓中补虚之方法,大黄蛰虫丸主之。所谓缓中补虚,是缓消瘀血,使新血渐生的缓攻之法。此所谓祛瘀生新之法,大黄蛰虫丸下干血,干血祛则邪除正旺矣。是以为缓中补虚。
那么,这个虚劳病啊,这个是虚劳病中的辩证治疗,是因一般虚劳病是以虚弱为主要表现,而这里呢,却是虚中有实,虚弱与瘀血并存。所以不能用一般补虚益血固脱之法,而必须用缓中补虚之法。凡久虚之人,由于气虚血弱,阴阳俱虚,势必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而致气血运行缓慢乃至留瘀。在补虚的同时,勿忘通行气血,就是不要忘了通行气血。所以,治虚不在补,而在祛瘀生新。旧血不去,新血难生。干血痨,我们人尽皆知其虚,而不知补虚正亦助邪。必祛其干血而后新血得生。说白了,干血不去,补虚无用。所以要用祛瘀生新法,大黄蛰虫丸。那么大黄蛰虫丸用大黄、蛰虫、桃仁、虻虫、水蛭、蛴螬、干漆,活血化瘀,消积以祛其干血;用芍药、地黄养血补虚;杏仁理气,黄芩清热,甘草、白蜜益气和中。用酒饮服药者,用酒取其助药以活血通经。诸药合用,消中有补,寓补于消,可收破血不伤正之功。药虽峻猛,以丸药缓图之,使瘀血去,新血生,气血渐复,即缓中补虚也。好,我们将原文以及解释都解释了,我们看一下,现在大黄蛰虫丸是怎么样广泛运用于很多肿瘤癌症当中。
干血痨。根据大黄蛰虫丸为缓中补虚之剂,它适合于广泛运用于肝癌、肝硬化以及妇科癌症、肿瘤所引起的虚实夹杂证,特别是出现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有这些临床表现,证属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的干血痨之证,我们都可以用大黄蛰虫丸,不管他属于什么样的癌症。而不属于癌症的某一些肝病哪、乙肝哪或者是慢性的由于瘀血引起的心脏病等等,只要他出现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全部可以用大黄蛰虫丸。
好,我们再看一下鳖甲煎丸,《金匮要略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有这么一段原话:“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这段话什么意思?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可以知道张仲景对鳖甲煎丸最开始的一些用法。什么意思呢?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证见每15天变更一个节气,节气变更则人生之气亦随之变更,此时天人之气相合一,最易驱疟邪外达,故在某月初一始发的疟病到15天那一天方愈。不然,则要等到下一个节气变更之日即为月底方愈;如果月底亦未愈,则是疟邪夹血与痰,痞结于胁下,形成癥瘕,即所谓的疟母。为防止正气继续受损,故应抓紧治疗,故可考虑用鳖甲煎丸,破瘀消癥,杀虫止疟。
方中鳖甲软坚散结;大黄、桃仁等等活血化瘀;葶苈子、石韦、瞿麦等等宣利水湿;柴胡、黄芩、半夏、干姜等理气机,调寒热;人参、桂枝、芍药、阿胶等调营卫,助正气。全方共奏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之功。
与此同时,与张仲景同时代的著名医家华佗,在《中藏经》中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也。”这是原话。那么这段原话呢,发展了《黄帝内经》中有关肿瘤病因的说法,认为肿瘤的起因还可因脏腑的蓄毒所生。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认识,不仅认为它是一种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而且还认为它是以内因为主的发病机理。发展了《黄帝内经》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也与今天的肿瘤发病的原因,很为相似。
因为华佗他主要的成就在中医外科方面,他可以为关羽刮毒疗伤,这是《三国演义》里面所写。华佗相当于一个外科医生,倾向于外科,而张仲景呢,倾向于内科,所以他们的角度不一样。是不是他们谁对谁错呢?不是!他们都对,只是他们所治疗的肿瘤癌症不一样,华佗治疗的这一种呢,以阳性的肿瘤为主。恶疮呀,皮肤上的癌,骨头上的癌,甚至我们说的口腔癌,可能都是华佗的擅长范围之内,大部分以热以阳为主的这么一种,所以,以阳热为主的肿瘤的形成的病因,与蓄毒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中医里面有清热解毒,好多所谓的毒都属于阳性,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我们只是说很多。这个毒都属于阳性的,所谓的阳性是指能够发热,可以用清热解毒。然后呢,毒素多了,清热解毒,软件散结。而华佗呢,还可以用外科的手段进行切除,然后再辅以中药。
那么,在这个蓄毒理论的指导思想之下,以及我们上节课所讲的“以五毒攻之”,上节课《周礼天官》有这么一句话:“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调之。”以五毒攻之的毒比较适合于华佗所说的这种病因所产生的肿瘤癌症。
那么我们常用的一些能够以毒攻毒的药,比方说蝎子、蜈蚣,还有一些蛇类、壁虎、蟾蜍,甚至有一些癌症还用到***,这都是以毒攻毒的一些中药。
那么在治疗上呢,葛洪,大家应该对葛洪不陌生吧!在古代十大神医当中有张仲景、华佗、葛洪等。葛洪为其中之一。大家可能认为葛洪就是一个炼丹的,其实际上不仅如此,他只是在炼丹上,成就比较高。葛洪用海藻“疗颈下结囊……成瘿者。”到目前为止,海藻仍然是治疗甲状腺肿瘤的常用药,比如海藻玉壶汤、四海舒郁丸等。那么葛洪的炼丹术,比方说红升丹、白降丹这样的药物,对肿瘤的治疗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又比方说,华佗在治疗噎膈反胃中用到丹砂等等。那么这些丹剂药在治疗体表粘膜性肿瘤的外治方法中是一个里程碑的作用。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华佗是外科鼻祖。
中医肿瘤学在秦汉时期已初露端倪,为以后的中医肿瘤学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好,我们再看一下隋代。隋代时间不长,只有十几年,但是出了一个大医家。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不但分门别类的记载了许多肿瘤疾病和所属的症状,而且还论述了这些病症形成的原因与病机。他提出了哪些病症呢?比方说癥瘕积聚、噎膈反胃、瘿瘤等等,他都有分门别类,比方说,他将噎膈按照其病因分成气、瘀、食、劳、思五噎以及忧、恚、气、寒、热五膈。所以他将噎膈分成了噎和膈,五噎和五膈,为后世医家鉴别噎与膈奠定了基础,并提出了以脉症法来鉴别肿瘤及其预后。
比方说某些肿瘤,至牢有根,是恶性肿瘤患部牵引所致。“乳石痈”的皮肤是“肿结皮强,如瘤领之强”,这是因为乳腺癌组织侵犯皮下组织和淋巴管后,淋巴管被癌栓堵塞,淋巴回流受阻,使乳腺皮肤粗糙而出现橘皮样改变,这是乳腺癌。乳石痈就是乳腺癌。我们通过橘皮样改变、**内陷等等,来从外观上判别她是乳腺癌还是乳腺结节或者乳腺增生等等。那么,这些与西医很类似的描述的,基本上指的就是今天的乳腺癌。
《诸病源候论》除了比较详细和明确的记载的许多肿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外,还记载了“缝亦有法”的外科手术方法,这是在肿瘤治疗学上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他除了记载了通过内服中药的方法治疗肿瘤,也记载了外科手术的方法。
好,隋朝虽短,但唐朝很长,所以合称隋唐。到了唐朝,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医家孙思邈,孙思邈后来被封神了,成了药王,因为他活的年纪够大,据说是活了一两百岁啊。精通中医内外妇儿、针灸养生等等,也就是说孙思邈是个全才。他活了一两百岁,不是全才也怪,要是给谁去一两百年去研究一样东西,只要他用心的去做了,估计也没有多少人比他成就高。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里面,首先对瘤进行分类,有瘿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脓瘤和血瘤等七种,并告诫后世医家:“凡肉瘤勿疗,疗则杀人,慎之慎之”。而且他重点说了肉瘤不可使用针灸,他指的是肉瘤并不是指其他瘤。他在这个方面呢,可能是因为他治过一些肉瘤,说白了吧,就是一种癌症。在治疗某种癌症的时候运用了针灸或者运用了其他的手段,导致这个肉瘤,可能是相当于今天西医癌症所说的转移了,很快病人就死亡的一些案例。所以呢,他在治疗肉瘤的时候用的是方药,并没有用外科手段或者针灸。就比方说我们现在有一些癌症,属于孙思邈所说的肉瘤范畴,本来好好的,医院拿去做了个穿刺,查一下里面有没有癌细胞,穿刺一穿,完了,很快转移,很快恶化,没过多久,病人就去世了。
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均记载了诸多治疗肿瘤的方药,并且有许多虫类药。比方说,蝎子、蜈蚣、僵蚕等,为后世使用虫类药物治疗肿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包括我本人。现在治疗好多肿瘤,都运用到了蝎子、蜈蚣、僵蚕等等这些药。
那么,在这些记载当中的,特别是用羊的甲状腺治疗瘿瘤的病例,开创了通过内分泌治疗肿瘤的方法,这个内分泌治疗肿瘤的方法,是一种西医的说法,对后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那么,以后的医家除了用羊的甲状腺治疗瘿瘤以外,还用动物的胎盘治疗乳腺肿瘤。那么我们综合孙思邈所记载的,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有一些肿瘤或者说癌症是可以用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了之后,切除了以后,然后再用中药,配合中药治疗,内服治疗。当然也有外敷的。但是有一些肿瘤或者癌症,是不能够运用切除的方法,或者针灸、手术这些方法。而且孙思邈重点地说了:“凡肉瘤勿疗,疗则杀人”。这个“疗”并不是指治疗,当然我们用中药也是一种治疗。他这个“疗”应该是指的针灸或者动刀子这些,如果是这样的话,疗则杀人,慎之慎之。中药是可以用的。这个 “疗”并不是泛指所有的治疗,因为它记载的很清楚,不可用针灸,肉瘤不可用针灸。在现代医学里面,我们也确确实实见到了某一些癌症,通过穿刺之后迅速恶化转移,最后病人去世。
所以从这个方面看,很多西医的诊断,本来穿刺是用来诊断的一种手段,但是却间接的导致了病情的恶化,病人死亡。另外,还有一些检查,比方说做胃镜,很多病人有胃方面的疾病,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者溃疡、胃窦炎等等。那么西医就让你做胃镜,本来病人的胃就不太好,做胃镜之后胃更差。而且西医是无法根治胃病的,就一个浅表性胃炎,他都很难根治。所以说,我从来不建议别人做胃镜,因为你做了胃镜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开中药又不靠胃镜检查结果来开中药,***的是望闻问切,中医的手段。而你通过西医的检查之后,加重了你的病情,甚至是不可逆的,拿个东西在你胃里捅啊捅的。
那么在《四部医典》中也有用灸刺,“粉药”来治疗瘿瘤的记载,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由于受当时所处的环境影响,诊断手段的限制,医家对体表的肿瘤或体表症状出现较早的肿瘤的描述比较多一些,记载的治疗方法也比较多一些。按照现在的诊断标准呢,很多肿瘤因为已在病人体表出现症状、体征,大多数已经不是早期的肿瘤。说白了吧,癌症病人通过西医的诊断,一经发现,大多数都是属于中晚期,因为在早期的时候,很多癌症,他没有临床表现哪,或者临床表现不明显。比如说一个胃癌的病人,他只是胃有点不舒服,而且还不是天天不舒服,只是偶尔的不舒服,跟一般的胃病的临床表现没什么区别,等到有一天他痛的很厉害,甚至吐了血,去做检查,才发现是胃癌晚期。还有一些病人,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临床表现,只是单位让他去做个体检,排查一下,结果发现他有癌症。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所以说西医对于癌症的发现,一旦发现都比较晚,但是中医呢,由于中医的优点是治未病,是治未来得的疾病。所以说,在当你出现一些端倪的时候,通过中药的调理,调理脏腑气血阴阳,是可以防止癌症的产生。
好,关于中医对肿瘤的认识,第一阶段孕育阶段,我们就讲完了。我们从殷周时期一直讲到了隋唐。下节课呢,我们讲他的第二个阶段,理论形成阶段,也就是宋元时期。好,我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