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水村图》:笔砚情犹在,水乡作笑谈

拾画札记

如果说《鹊华秋色图》是“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的雄浑之气,那《水村图》则是“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的冲淡之气。创作《水村图》时的赵子昂彼时正拜访隐居在江南水村的友人钱仲鼎,此刻的赵子昂看着满眼熟悉的山河水乡之景,再回想往日官场上的所遇,仿佛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身处朝代更替的漩涡之中的赵子昂,或许比任何人更渴望一份冲淡。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南宋至元初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頫为赵宋皇室之后,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赵孟頫应忽必烈征召入朝。在新朝,赵孟頫因其才学颇收忽必烈赏识,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晚年的赵孟頫逐渐隐退,后借病乞归。1322年,赵孟頫逝世,年六十九。

《水村图》为赵子昂48岁时所作。1299年,赵子昂任江浙儒学提举,大概就是一个闲职。但是,这对于赵子昂而言,则是最好的官职。江浙对于赵子昂而言,是一种家国情怀。在这段时间里,赵子昂得以有机会见到曾经的友人。《水村图》即赵子昂去拜访朋友钱仲鼎(字德钧,号水村居士)时所作。相比赵子昂此前的绘画,《水村图》让人们看到了一种独属于赵子昂绘画作品独有的宁静与冲淡。显然,《水村图》里有着赵子昂桃花源式的隐居梦。

赵孟頫《水村图》全卷

一、《水村图》:平淡笔墨的心趣

从《鹊华秋色图》到《水村图》,这中间是如何演变的,我们不得而知。《鹊华秋色图》让我们看到了赵子昂在绘画上旗手的一面。作为宋末元初巨擘式的人物,赵子昂无论是在书法上还是在绘画上,都起到了一个开创者的作用。《鹊华秋色图》里的复古笔意,是对院派的有力回击。当我们以为赵子昂会就此走下去的时候,《水村图》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易近人”的赵子昂。

《水村图》的风格相较《鹊华秋色图》,风格已经有了收敛。干笔皴擦的效果也不似之前那样犀利。就画面景致而言,是最常见不过的江南风景,我们无法从画面内容中找到“与众不同”之处。全图以三段式构图取形,由右下角的树木始,沿着一条向坐上的斜线,至中间的平野、河流、屋舍,一直到远方逐渐模糊的山丘。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我们先从画面起始处开始。这里画了几颗枯荣相间的树,从景致上看,似乎是秋天。这个季节,有些树木的叶子已经凋零殆尽,而有些树则依旧郁郁葱葱。树木的一枯一荣,既暗示了时间,又隐喻了艺术家彼时的人生状态。从总体上看,赵子昂的用笔是极为精简的。这里完全看不出《鹊华秋色图》里的富于韵味的笔调。也正因此,我们感受到的是赵子昂作画时的一份恬然冲淡的心境。

沿着一条斜线向左上走,首先是一处平野,四五棵树作为前景引出了坐后面的小林,以及林木中的屋舍。屋舍掩映在树木中,只见一排排院子栅栏,仿佛能听到篱院内的鸡鸭声。干笔所绘出的清淡与湿笔所染出的润泽,让画面顿时显现出一份独属于秋季的生机勃勃与宁静致远之气。画面的左斜上方,平野中见小河,河中有一只小舟,舟上二人一前一后扶摇舟楫,前方一小桥连接两岸。桥的另一头两边各有一排树,一浓一淡的墨色处理让树景的层次得到了强化。再往上,又见屋舍两间。桥对岸树木左边同样有房舍三间。远处的群山以率性的笔触表现出了山峦的流动感。渴笔为主,辅之以湿笔点墨,使得画面更加丰富柔和。

赵孟頫《水村图》乾隆题字部分

《水村图》并不像《鹊华秋色图》那般有诸多值得品味的新意。无论怎么看内容,都是一幅平淡无奇的山水作品。看这幅作品,笔墨趣味几乎是没有的。但是,《水村图》却更加适合往后发展。《鹊华秋色图》所具有的革新意义在这里不见了,所有的标新立异也不复存在。在《水村图》里我们所看到的是赵子昂冷淡避世的心情。画中无论构景或笔墨风格,都散发着一股崇尚平淡自然的趣味。《水村图》的出现,也为后来的黄公望、倪瓒的创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应该说,《水村图》是赵子昂来到江浙后对自我生命的一次重新思考。近五十岁的年纪,人生在彼时已过大半。从早年时的皇亲国戚到中年时背负“骂名”入新朝为官,这个中的复杂心绪只有自己知道。此刻,49岁的赵子昂在有人隐居的水村,面对这满眼的江南山水之景,已心生向往。在《水村图》这幅作品中,赵氏笔墨情趣趋向于写意的味道,而这实则已经隐含了赵子昂对这份惬意恬淡生活的向往之心。

赵孟頫《水村图》局部

二、梦里何处是吾乡

1286年,赵子昂与其他二十余位隐居于江南的宋朝遗臣一同应召赴京入元朝入职。彼时大多数文人对蒙古人是怀有敌意的,许多人宁可隐居山水之间也不愿意入仕为官。大多数汉人文人依旧陷在“灭国”的悲恸之中,他们为了保持气节而选择不与蒙古人合作。赵子昂作为当时江南最负盛名的文人,也遇到了进退两难之境。对于他来说,作为宋室之后,本应该“不相为谋”才是,但是,经过第一次委婉拒绝之后,赵子昂最终还是选择了进入新朝廷。

当时,赵孟頫的这一行径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汉族文人无不唾弃赵子昂的这一行为,视之为“叛国”、“丢失气节”。作为当事人的赵子昂,内心肯定是备受煎熬的。面对当时的历史情境,赵子昂别无选择。一则,为了保命;二则,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无论是从那一点出发,赵子昂其实没有更多的选择。

赵孟頫《水村图》全卷

与其他隐居江南一带的文人相比,赵子昂或许错姓了“赵”。他的命运,或许从一开始就让他没有更好的选择。进入朝廷之后,赵孟頫一方面深受忽必烈的赏识,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同僚的排挤。赵子昂的仕途按照当时的情境来看,是极为顺利的,甚至于做到了一品大员、钦差大臣这样的位置。但是,赵子昂内心里无比清楚,仕途上的“顺利”只是另一种无奈与尴尬。当时乃至后世许多人评价赵子昂,认为其是一个擅于迎合当权者之人,甚至于许多人以此评价赵的书法也是媚态十足。这种评价并不公允。赵子昂曾写过一首《自警》的诗:“齿豁头童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惟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在这首诗中,赵子昂透露了自己的无奈,也表明了自己的志向,那就是纵情于笔墨之间。从一开始,赵子昂便不愿与蒙古人合作,然则考虑到身家性命别无选择。“惟余笔砚情犹在”的赵子昂果然在书法、绘画上开创了一片自己的新天地。

彼时的赵子昂,明面上是一位朝廷大员,骨子里却是生活在浙江吴兴的松雪道人。《鹊华秋色图》与《水村图》似乎也是赵子昂两个时间里的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在《鹊华秋色图》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标新立异的赵子昂,而在《水村图》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崇尚宁静冲淡的赵子昂。前者意气风发求新求异,后者冲淡平和渴望避世隐居。这种转变,或许与他的官场生涯分不开。

赵孟頫《水村图》局部

1302年,赵子昂来到了友人钱仲鼎所隐居的地方——水村。在这里,赵子昂看到了梦里所见的水乡。这里宁静祥和与世无争,小河扁舟,屋舍林木,烟雨远山,平野沙汀。赵子昂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一段短暂的惬意时光。一幅《水村图》道尽了赵子昂渴求隐居避世的心声。这一时期的赵子昂,已经看破了官场,也已经看透了人生。在水村,他重新找回了自己最初的模样。繁华褪去之后,是生命罪该有的朴素真实宁静冲淡。在《水村图》里,我们无法找到标新立异,也看不到炙热雄浑,有的,只是一个前朝遗民历经世事沧桑后的冷静平和之意。他以简单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梦里水村。作为“反写实”的代表,这里的水村应该是赵子昂内心深处所渴望的水村。这是赵子昂的梦里水乡,也是当时多数隐居山水的文人墨客的梦里水乡。

在这样的梦里水乡里,赵子昂的笔墨趣味开始向着笔墨之外转变——由笔墨趣转向心趣。笔墨上的收敛或许也是对命运的妥协,而对心趣的追求,则是赵子昂对自己命运的一次重新思考。梦里何处是吾乡,此刻,赵子昂看到了“吾乡”,那是由水村所幻化出来的“吾乡”。

赵孟頫《水村图》局部

三、人生难得作笑谈

赵子昂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旨趣,那就是笔砚。虽身在官场,却心在笔砚。唯有笔砚让他找到了生命的依托与乐趣。从江南水乡到北方大都,经历过官场尔虞我诈,遇到过不公世事。再回江南水乡,已是半百之人。腹有诗书,天地宇宙,终究不如梦里水乡一景。去时杨柳依依,归来依旧水清沙白。此刻,虽已经白发苍苍,却可忘情笑谈山水间。

每个人都身处在名利场中,有人为名,有人为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今以来,有多少豪杰在名利二字上消磨殆尽。透得名利关,透得生死关,方能笑谈人间。佛家认为万事皆空,生死轮回是天命所归,真正的参悟是参透生与死的界限,面对生死心不惧。

年近五十的赵子昂,或许已看透名利关,当他在水村暂时歇息的片刻,或许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也看透了生死关。因此才有“惟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的生命领悟。在艺术上,赵子昂也不再借艺术来表达新意,反倒是更乐于在笔墨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淳朴。

待到繁华褪去,待到看透名利生死,也许只有氤氲中的水村方是生命最后的渴望。这是一份冲淡之心。是生活对人有温度地观照。有了这份观照,人生难得作笑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冲淡》诗云:“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于今人而言,“饮之太和,独鹤与飞”是一份人心所向的写意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