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的杜牧回到家,儿子问了个问题,他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哲理诗
中国的传统诗歌,诞生尚在文字之前。它泛在历史的长河,时间如风而过,直至唐朝,传统诗歌诸体具备,优秀的诗人,更是多不胜数。有唐一代,近三百年的国祚,从初唐到晚唐,都有宗师级的诗人。
初唐四杰,扭转了初唐的软弱无力的宫体诗,开唐诗气象先河。王维、孟浩然五言诗在盛唐,难有匹敌者。李白古风似天河倾泻而下,气势磅礴,堪称千古无二。
杜甫集七律之大成,秉一颗至圣仁心,为万世敬仰。中唐元稹、白居易等人又将唐诗推至另一个高峰。
晚唐,则是杜牧和李商隐双星闪耀。
因为诗歌体裁喜欢七绝,所以诗人之中,我尤爱杜牧。虽然王昌龄、李白等人的七绝,尽显盛唐,为人称道,但杜牧那种“拖兴幽微、远韵远神”的格调,更令我沉迷。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而杜牧独特的人生经历,又造就了他另外那些风流韵致的诗风。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便只这一句,是多少风流才子也比不上的气质。
杜牧的家世非常出众,是宰相杜佑的孙子,二十六岁就中了进士。有背景,有实力,相比其他诗人,他更有成为贵公子的潜质。毕竟像同时代的且齐名的李商隐,奔走大半生,也就混得一个小官做做,哪有杜牧一般的闲情雅致,去逛春风十里的扬州路。
26岁中了进士之后,杜牧在扬州任职了很长一段时间,留下了不少才子佳人的故事,也留下了不少千古名篇。流连于酒肆青楼,是杜牧倜傥的性情所致,也是因为他有远大抱负,自觉无法施展,从而排遣抑郁。
蹉跎间,曾经扬州笙歌宴饮的贵公子,已是一名略经沧桑的中年人,一次,杜牧回到家中,他年幼的儿子,问了他一个问题,让他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哲理诗:
《归家》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这首诗的意思非常简单,前两句,描写的是杜牧回家之后,年幼儿子的动作神态。见到许久没有回家的父亲,孩子自然是开心的,不过开心之后,又不禁有些埋怨:为什么过了那么久才回来呢?
小孩子自然是希望父母一直陪在自己身边的。听到这个问题,杜牧首先是愧疚的,没能陪伴在孩子身边。毕竟宦海沉浮,身不由己,不能经常回家。
可愧疚之后,杜牧又不禁深思。自己这大半生,究竟在忙什么,争什么?
杜牧虽然出身很好,但是仕途并不顺利,元842年,他被排挤外放黄州。这个地方,唐宋之时属于荒郡,一般被安排到这里任职,都是贬谪。像宋朝的苏轼,经过乌台诗案之后,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杜牧虽然身世比李商隐好很多,但是处境很相似。
李商隐本来是令狐楚的弟子,和令狐绹交好。令狐父子是属于牛僧儒这一派别,可是李商隐后来娶了王茂元的女儿,而王茂元,是李德裕这一派别。这样一来,两边都不怎么待见李商隐。
杜牧个人和牛僧儒关系比较好,但是他杜家,又和李德裕交好。所以杜牧也陷入了党争,抱负难以实现。
虽然后来他被调入京都,任吏部员外郎,但此时他对朝廷已经失望,请求外放杭州刺史。
尽管杜牧在外放期间,又不少政绩,可在王朝兴衰面前,那不值得一提,所以杜牧觉得自己是人到中年,一事无成。故而,最后一句,他感叹争了大半生,只赢得两鬓白发。
这首诗,蕴含了许多道理。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无论是功成名就的人杰,还是才华横溢的才子,最后都会衰老,直至死亡。即便是杜牧做出巨大的贡献,唐朝又能续命多久呢?终究逃不过覆灭。
虽然我们常说这些名臣名人可以名传千载,可千载相对于茫茫宇宙,不过一瞬间。其实名声、财富,我们可以追求,但无需执着结果,而是应该享受努力追逐过程中的那种充实和向上感受。这样,才不会辜负自己的一生。
无论追求什么,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的一生,充实、安乐,而不是争到头来,感觉自己一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