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之后该如何做?

01

女儿在学校参加打击乐社团,为了迎接比赛,昨天下午老师安排放学后排练,所以我就比平时晚半个小时去接她。

在我拉着她的手往楼下走的时候,一位同去参加比赛的同学的妈妈喊住了我,问萌萌平时练钢琴的情况如何。

我看了看她,发现自己并不认识她。一聊才知道她的女儿比萌萌低一年级,两年前萌萌还在琴行学琴的时候,她见到过我们,但后来我们不去那儿学琴了,她恰巧遇到我们,就来问问情况。

因为孩子都是学习钢琴的,自然有很多共同话题,特别是一路陪练的艰辛过程。说实话,在萌萌的钢琴学习问题上,我过问的不是很多,基本上都是由她妈妈在承受着由她拖拉练琴带来的各种不良情绪。好在萌萌在内心深处一直深爱着钢琴,虽然练琴时有些拖拉甚至想偷懒,但从来不愿放弃,也愿意一直坚持练下去。

那同学的妈妈谈到她陪女儿弹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近段时期孩子每次回课时都不理想,孩子竟慢慢地变得无所谓起来,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模样,这让她很着急。

我听后,就建议她和老师沟通一下,希望老师能够根据孩子的情况,尽量让孩子在每次学琴的时候都能够获得点成就感。简单地说,就是课程设计有梯度,教学目标采用“跳一跳,摘到桃”的原则,让孩子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弹好,每一次都能够感受到进步,每一次都有成就感,这样学琴的自信心就逐步培养起来,以后就会越学越感兴趣,越学越带劲,越学越有成效。

这种通过让孩子每次都感受到有成就的方法是有心理学依据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维克托· 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期望值×效价。其中期望值是指实现目标的概率或可能性,效价是指实现目标后获得激励物的吸引力大小。从期望值的角度来看,就是只有让人觉得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激发出来的动力才越强。所以,在孩子学琴的过程中,需要让孩子在一次次练习的过程中觉得自己可以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从而更加乐意去练琴。

其实这种通过实现一个个小目标来激发学习动力的心理机制还可以称之为“胜利者效应”。“胜利者效应”是由浙江大学教授胡海岚和她的科研团队在2017年发现的,简单地讲,就是“如果能够先战胜一个较弱的对手,那么之后在面对强大对手时的胜算,会比最初就直面强敌大很多。”这启示我们,能时常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是通往更大成功的关键。所以,为了让孩子愿意并能够坚持取到更大的成功,必需不断帮助他实现小的成功,通过正面强化,改变大脑的内在机制,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02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边往校外走的时候边聊着,也说说孩子学习的情况。她觉得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家长成长的过程,如果家长不跟着孩子一起成长,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榜样,是很难教育好孩子的。

快到校门口的时候,她提到了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写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了个人的命运”。随后她又说道:“我觉得仅仅觉醒还不行,关键是觉醒之后要行动。”

我听后,感觉她说得非常好,觉醒有什么用呢?觉醒只是思想上的醒悟,要想出效果必须行动起来。这就如大家都懂道理一样,如果不行动,所谓的懂了道理还是未真正懂了的道理,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而不行,只是不知”,唯有真正把醒悟化为行动,且坚持行动,才可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成果。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感觉不缺乏觉醒的父母,缺乏的是觉醒后行动的父母。就像现在,有几个父母不知道孩子教育中出现的“剧场效应”带来的恶果呢,但又有几个父母愿意或敢于先从站着的观戏椅子上跳下来呢?

鲁迅曾说过“虽然很可怜,然而也无法可救。没有法,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当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时候,就从自己做起吧,从觉醒的人开手,自己行动起来,通过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起来,然后影响和帮助孩子,让他们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03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顾解释世界,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改变世界!”

改变世界靠什么?行动!唯有行动,才能够改变世界。但也要知道,行动必须是觉醒后方向正确的行动,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了。即便是方向正确的行动,也还要脚踏实地,不然也要摔跟头的。

(今天思维有点混乱,胡乱写了一通,但总还是在坚持写,算是用行动来影响女儿吧,因为我用坚持写作来影响她学习写作。)

公众号

安享幸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