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生命活力?

作者:李广生|摄影:孔建斌

何谓“生命活力”?当我把“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确定为“生命课堂”所追求的目标之后,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质询。如果不能明确回答“生命活力”是什么,“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极容易沦为一句空话,但定义“生命活力”确实是个难题。放弃使用描述性语言恐怕没有人能说清楚,但一味进行描述,每个人都可以给出属于自己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解释。

孩子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通常被认为是生命活力的表现,但孩子一言不发认真思考不也是生命活力的表现吗,谁又能说这不是生命活力的高级表现形式?教师充满激情是生命活力的表现,但教师的激情除了能够产生点燃、激发的作用,会不会还会产生抑制的作用?积极的表现是生命活力,严谨的态度是不是生命活力?如果说热闹是生命活力的话,那么安静就不是生命活力了吗?勇于表达和认真倾听是不是都可以视为生命活力?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学者无不对生命活力给予极大的热情,但很少有人规范定义过它。罗素是活力的钟爱者,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他提出“四种品质”并把它们视为“共同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础”,这就是说: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活力排在第一位,他说:活力,与其说是一种精神品质,倒不如说是一种生理特质。……哪儿有活力,即使没特定的令人愉快环境,哪儿也会有充满生气的愉悦。活力能增加生命的喜悦,减少生活的痛苦。不论发生什么情况,活力能容易地给人们带来种利益,它作一种明智判断的基础,能促进客观现实的变化。……活力增进外部世界的得益;它也增进人们勤奋工作力量。而且,活力一种反对嫉妒的防护措施,因为它能使一个人一直心情愉快。……尽管活力具有局限因素,但我还是把它看作是所有的人应该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罗素的回答很模糊,但通过他的描述人们更加热爱活力。虽然他说活力是“一种生理特质”,但也承认活力对于人生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生理的范畴——活力能增加生命的喜悦,减少生活的痛苦。“生命课堂”致力于“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旨趣也正在于此,所以“生命课堂”认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是生命活力的本质。

具体到一节课,学生究竟能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也不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学,必须要承认的是在教与学之外,学生的潜质和家庭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具体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教育如果仅仅指向知识和能力,改变这一现状的空间将会变得非常有限,不仅如此还会加剧个体之间的不公平。不是抛弃知识和能力,而是付出时间和精力关注到孩子的状态,唤起他们的热爱和追求,教育才能展现出它独有魅力、体现它独有的关怀。这就是为什么把“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作为“生命课堂”价值追求的原因:不仅是提高学业水平,更要提高生命质量。

从生命活力与生命质量之间必然的联系反思生命活力,以下几点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积极而专注。热爱和追求,无论是对生活、对工作还是对某种事物或某种观念,无不表现出积极和专注。不管一个人的实际境遇如何,如果他进入到积极而专注的状态之中,一定能够收获更多的幸福和快乐。课堂上教师积极地教、学生专注的学并非只是提高学业成绩的手段,本身即是课堂价值的体现。

二是自尊并自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是对人生负责的态度。“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从一定意义上是唤起他们对学习、生活的责任感,并不断保持和强化这种责任感。教师不是被动地教,学生不是被动的学,教与学过程充满创造力的前提是他们把它视为自己的责任。如果说自尊是生命活力的源泉的话,自律则是防止其泛滥堤坝。在课堂上,在所有相关的教学活动中,建立师生的自尊和自律意识,就是“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三是参与且创造。激情并不是生命活力的内核而仅仅是它的外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激情不仅能点燃活力,还会把活力化为灰烬。积极地参与并富于创造性的实践,才是生命活力的本质。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的学,教学过程共同参与的创造性实践,“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目标才能实现。

定义生命活力确实非常困难,或许是活力本身“反对任何形式的僵化、呆板,反对假以各种名义的禁锢、窒息”的原因。以上这三方面——积极而专注的态度、自尊并自律的精神、参与并创造的实践——肯定不是生命活力的全部,与其说这是对生命活力的定义,不如说是实现生命活力的途径。“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富于生命活力的课堂就是:教师积极地教、学生积极地学;教师主动地教、学生主动地学;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的学。

 [往期精华]

没有失败的课堂

没有组长的小组

没有权威的教学

没有展示的课堂

没有旁观的课堂

 长按二维码,识别,添加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