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精神

理工精神

作者:李广生

今天在北京理工大学工作。
考察一所大学的历史沿革大有裨益于深度了解这所学校。大学之历史犹如人之家世。任何一个人,他的身上或多或少带有其家族的印记和气质。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很难摆脱,受遗传影响的不仅是身体和容貌。大学亦然。专业学术的传承是有形的,文化精神的传承虽无形但影响可能更加深远持久。
北京理工大学,这个名字1988年方才启用,在此之前它叫北京工业学院。改名表示它要从一所工科院校转向综合性大学。而北京工业学院也不是它的乳名,之前的它是华北大学的工学院。1952年,工学院从华北大学独立出来,改名为北京工业学院。追溯的脚步还不能停止。华北大学工学院的前身是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与北方大学工学院,1948年它们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工学院。继续向前追溯。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于1946年1月成立,它的前身是延安自然科学院,1940年成立于延安。好了,可以止步了。1940,延安——北理工的根。所以学校的校徽下方是宝塔山和延河桥。
北理工的校徽信息量很大,也许与它复杂的出身有关。形制还是圆形,周围一圈中英文校名,棕底白字。主体图案底色为深绿。乍看是一株树,树顶一只和平鸽。仔细再看,原来是一只展翅的雄鹰,从宝塔山上飞起,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变成一只口衔橄榄枝的白色和平鸽。雄鹰飞翔的轨迹,由绿到白,颜色渐变,形成一株青松的样子。下方是宝塔山和延河桥,学着1940的字样。绿色和鸽子象征和平,以树木寓意树人。总体立意是“培养人才,培育和平”。
一只雄鹰,从延河畔、宝塔山起飞,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穿越大江南北,跨越高山峻岭,最后扎根于首都北京;几代学人励精图治,终成一方学术重镇,取得丰硕成果,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万千人才;其根在中国革命之摇篮,其志向人类世界之和平,其情系莘莘学子之成长。这样理解北理工,似乎更能说明它何以取得如此成就,何以获得如此排名。
北理工的校园乏善可陈,像是个大杂院,无大学之大气象和大格局。但或许是这种精神的薪火相传才得以成就它在众多领域的优势地位。所以,“德以明理,学以精工”这句被称为校训的话,我更愿意称其为学校精神。我不太喜欢校训这个词。学校乃文化煦育之地,精神润养之所,训从何来?北大、清华、南开这样的历史名校若也提什么校训一类的话,岂不是自降身份、贻笑大方!中小学其实也没有必要在乎什么校训,搜肠刮肚编出几个词点饰门面。贴在墙上或印在宣传册上却无人知晓,简直是自欺欺人。但一所学校,无论大小,必须要有一种精神,激励鼓舞、熏陶化育每个师生。中午用餐的食堂名为延园,我想这个延一定是延安的延,提醒师生不要忘了那种精神。
四天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辗转四所大学收获颇丰。回到家,精疲力尽。北大的厚重底蕴,清华的悠久历史,人大的红色基因,北理工的理工精神,引发我诸多思考。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子能够成为区域教育的新生力量吗,并为区域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对教育而言,人才固然重要,精神岂不是更加重要!既要广泛招募人才,又要弘扬一种精神,教育才有希望。提高待遇如果与提升境界不同步的话,结局将非常可怕。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