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事天(1909—2002年),字诗田,京山宋河镇人。他先后在宋河、武汉念完小学、中学。1926年参加北伐,转战豫、鲁等地。1931年考入菲律宾大学,后转入圣多玛斯大学学习,取得文学学士、政治学硕士学位。1935年学成归国,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感化院教育科长。抗战爆发后,奔赴河南前线,任第一战区政治部主任秘书,主持军中政训及民众动员工作,后赴豫、冀、鲁及平汉、陇海两线要地,组训游击部队,袭击敌后,战绩辉煌。
1939年春,鲍事天重返菲国,协同旅菲侨领杨启泰、王泉笙等人创办中正中学及《中山日报》,号召全侨同仇敌忾,支援抗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菲岛沦陷,日寇大肆搜捕抗敌会及侨团领袖。当时鲍系中正中学训育主任、《中山日报》总编辑、三民主义青年团驻菲团支部干事,为敌缉拿对象,一夕数惊,幸未落网。1942年4月,驻菲华侨总领事馆官员及抗敌会委员i0余人惨遭杀害,全侨震惊。鲍事天义愤填膺,组织了民族忠魂社(后改为华侨战时血干团),抗日锄奸,给敌寇及奸伪组织以重创。1943年秋,鲍事天被日本宪兵队逮捕,经月余严刑拷问,始终忠贞不屈,被囚禁5个月后获释。1945年春菲岛光复,日军于败退前纵火焚烧马尼拉市商业中心,侨区受害最为惨重,数十万侨民流离失所。为拯救侨胞,鲍事天积极参与组织“华侨复兴救济委员会”,被推为秘书长,全力复兴侨社、救济侨民。1948年4月,被特聘为驻马尼拉总领事馆名誉督学,开始恢复发展战后侨民文化教育事业。1946年,菲国独立后开始限制华文教育,意欲关闭侨校,实行菲化教育。鲍事天奔走呼吁,据理力争,强调华侨子弟乃中华儿女,自有接受华文教育之基本权利,先后发表论文多篇,并出席无数次演讲会、辩论会,维护侨校权益。他与菲政府的交涉、抗争,使侨校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转机。鲍事天亲自主持中正中学复校,并担任代校长。1955年,鲍事天发起创办华侨师范专科学校,培训侨校专业教师。1965年,“中正”“师专”两校合并,升格为中正学院,内设大学、中学、小学各部及幼稚园,成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大学部开办文史、教育、商科等5学系,均为4年制课程。中正学院为全菲规模最大的侨校,成为海外除港、澳外的唯一华文高等教育学府。鲍事天先后出任学院首任院长、继任院长、副董事长、董事长、名誉董事长。1958年4月,鲍事天率全菲华侨中、小学校长50余人,先后考察台湾地区及欧、美等国大、中、小学70余所,学习先进经验,研究教育改进,为华侨教育的改革振兴注入新的活力。20世纪60年代,鲍事天先后出席阳明山第二次文教会、世界华文文教会议、全菲私立学校代表大会、亚洲协会常年讨论大会等会议,针对现代教育及世界华文教育发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见,大多被大会采纳,得到了与会人士的推崇。1984年,鲍先生紧跟时代潮流,扩大菲律宾中正学院的办学规模,增添软硬体科技设备,新建5层钢筋水泥大厦3座,耗资4000余万元,1987年新厦全部竣工。鲍先生所著英汉论文,均载菲国中、英文报刊,另著有《菲华教育概况》《菲华侨教育问题》等书,在菲出版发行。1979年他正式退休。鲍事天先生维护侨校权益,综理校政,勤奋耕教40余年,为发展华侨教育、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被侨界誉为“教育斗士”“文化功臣”。除了管理中正学院,鲍事天还历任中国国民党驻菲总支部整理委员、监察委员、执行委员,中央党部中央评议委员,菲国教育部私立学校法规编审委员会委员,菲国历史学会副主席,菲华学校联合总会首席常务理事,黎刹孙中山协会副会长、顾问等职。他多次受到嘉奖。1959年,他被菲教育部、“侨务委员会”分别授予甲种服务奖状。1967年4月,“侨务委员会”为鲍颁赠“海光”奖章。1972年12月,菲教育部私教局为鲍颁赠金奖牌,嘉勉其促进中菲文化交流之贡献。1976年6月,台北中华学术院特赠予他名誉哲学博士学位。1979年7月,他辞卸院长职务时,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授予其景星勋章。1988年9月,李登辉为其颁发华夏二等奖章。鲍事天虽身居海外,但眷念故土。改革开放后,他几度回归故里,受到家乡政府和乡亲们的热烈欢迎。他和子女一并捐款45万元,在家乡兴建了诗田图书馆,设立了诗田教育基金会,扶助家庭困难的优才生学习深造。2002年8月25日,鲍事天先生逝世,享年93岁。
京山市档案馆
为京山建档致力打造京山文史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