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泊湖 图片来源:牡丹江市镜泊湖管委会
镜泊湖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堰塞湖。湖泊总面积79.3平方千米,总蓄水量约16.2亿立方米。湖面呈S型,长45千米,最宽处6千米,最窄处仅为0.5千米。湖水南浅北深,最深处60米。镜泊湖泻入牡丹江的出口处形成了世界最大的玄武岩瀑布——吊水楼瀑布。吊水楼瀑布位于镜泊湖北端,又名镜泊湖瀑布。每逢雨季或汛期,水声如雷,激流呼啸飞泻,水石相击,白浪滔滔,水雾蒸腾出缤纷的彩虹,形成世界最大的玄武岩瀑布。
吊水楼瀑布
图片来源:牡丹江市镜泊湖管委会
当火山熔岩流堵塞牡丹江河道时,高热的熔岩流急速遇冷收缩形成柱状节理,降低了熔岩稳定性,随后新构造运动的差异性抬升、下切,加之湖水侵蚀,上层熔岩坍塌,水流落差和冲击力随之加大,不断下切、侵蚀和风化下部破碎的花岗岩体,使瀑布下的黑龙潭逐渐加深,演化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玄武岩瀑布,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当地传说牡丹江畔住着一位美丽善良的红罗女,她用一面宝镜帮百姓消灾弭祸,王母娘娘忌妒便派天神盗走了宝镜。红罗女上天索取,争执间宝镜从天上落下变成了镜泊湖。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是火山活动造就了镜泊湖。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其中地壳和上地幔构成了岩石圈,形成六个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而软流圈中分布着各种高温高压气体和岩浆,当内部压力达到极限时就会沿着板块边界的薄弱带喷发出地表,而后堆积形成火山。大约2亿年前,太平洋板块缓慢地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在我国大陆东部产生一系列岩石圈断裂,岩浆上涌形成了数千米的岩浆岩带。约从258万年前起,受板块作用影响,火山活动频繁,在镜泊湖地区共形成了16个大小不一的火山口,称为镜泊火山群。距今1.2万年,8300年,5140年左右镜泊火山群有过3次喷溢活动,大量熔浆从火山口和距此不远的大干泡火山群等地喷出,沿着25度至30度的斜坡倾泻至古河道中,绵延达六十余千米,途中堵塞了牡丹江河道,形成了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镜泊湖。
镜泊湖地区火山口及熔岩台地分布示意图
制图:杨洪祥
底图:哨兵科学数据中心Sentinel-2镜泊湖两岸的岩石多为6亿多年前形成的花岗岩。在亿万年的地质演化中,经历构造、侵蚀、风化等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塑造了造型独特、山势险峻的花岗岩地貌景观,与湖水动静相宜,构成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就是今天的“镜泊八景”。毛公山、白石砬子、大孤山、大孤山、城墙砬子、珍珠门、道士山、老鸹砬子八处景致风格各异,尽显镜泊风光的神奇灵秀。其中白石砬子因花岗岩石壁上千百年来堆积大量鱼鹰粪便石化,使崖壁呈白色而得名。
白石砬子
小孤山形似雄狮,斜卧在湖心,小巧玲珑,又似设在湖中的天然盆景,是镜泊八景中的精品。
火山口森林坐落在张广才岭东侧,距镜泊湖约50千米,以晚期火山喷发形成的12座火山及其类型齐全的火山地质遗迹为特色。火山口森林以复火山最为有名,是地质公园火山中唯一对外开放的区域。它是镜泊火山群中规模最大,海拔最高,火山结构最全,熔浆溢出量最多的火山。同时,形成了熔岩隧道、熔岩瀑布、熔岩桥、喷气碟、熔岩坝、熔岩气洞、熔岩塌陷、喷气锥、波状熔岩、绳状熔岩、隆岗、垄丘等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地质遗迹。
地下森林火山口
熔岩隧道是指火山喷出的熔浆在流动过程中表层最先冷却形成硬壳,内部的岩浆继续以液态的形式向前流动。当没有新的熔浆补给时,硬壳下的岩浆流尽,在内部形成像隧道似的洞穴。地下熔岩瀑布是指呈液态的温度极高的熔岩,流动性大,就好像流水一般,在流动过程中遇到陡坎时,顺坡而下,冷凝固结后形成清晰的流动构造,像极了流水形成的瀑布。因出现在地下熔岩洞穴中,故称为地下熔岩瀑布。
熔岩桥也叫天生桥,是熔岩隧道或长型气洞的两侧塌陷,而中间没有塌陷的似桥形的残留造型。
喷气碟是含挥发分(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玄武质熔浆流到靠近水域的地区时,表层冷凝固结,内部熔浆仍是炽热的、低黏度的。这些熔浆与地下水的作用形成了由火山气体和水蒸气构成的混合气体。当气体间歇地溢出表层时,带动熔浆外掀,并堆叠在喷气孔周围形成喷气碟或喷气锥。喷气碟或喷气锥的中央保存着气体逸出的通道,故呈中空结构。当气体压力不足以使熔浆团从喷气口抛出时,喷气碟或喷气锥就停止了生长。
在镜泊湖,你不仅可以欣赏到秀丽壮观的自然景色,其中的文化氛围同样引人入胜。三千多年前,满族祖先肃慎人在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繁衍生息,创造独特的莺歌岭文化。莺歌岭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大山,西端伸入镜泊湖,遗址即在其上。1963年6月,黑龙江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大量陶器、石器和骨角器等历史文物。将其分为上、下两层不同时代的文化堆积类型。下文化层是迄今已知牡丹江流域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遗存,发现了以夹砂红褐陶为主的陶器,纹饰多而富于变化,有粗细两种人字形划纹、以篦点组成的人字形纹以及由篦点纹组成的各种带型纹饰。而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磨制石器很少,器形主要有锄和斧两类。
莺歌岭文物-陶猪
上文化层陶器以夹砂黑灰陶为主,黑色泥质陶较少,以素面或表面磨光者多,有纹饰的很少,而且纹饰简单,陶罐口沿多饰齿状花边,典型器物有折唇深腹罐和齿状花边口的筒形罐。石器以磨制为主,压制石器亦占相当数量,以黑曜石为主的压制石器,是这一类型的重要特点。上层出土的陶塑动物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出土的木炭和桦树皮,经测定,距今3000年左右,表明上层文化已进入商周纪年,莺歌岭遗址对牡丹江流域古代民族与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在唐代,肃慎族后裔靺鞨族建立起渤海国,其都城上京龙泉府就在这里,史称“忽汗城”。公元698年靺鞨族首领大祚荣建国,自称“振国王”。公元712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去靺鞨号,专称渤海。渤海国时期,积极地吸收中原先进文化,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被誉为“海东盛国”,“与华夏同风”。
曾经的繁华我们仍可从上京龙泉府遗址中考证,它是当时亚洲屈指可数的大城市,是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盛唐时期地面建筑遗存保留最丰富的,布局最完整的一处古都遗址,在城市选址、布局、建造方式、建筑艺术等方面均借鉴了唐代最高文化成就,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技术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大祚荣及族人生活复原场景
兴隆寺坐落于宁安市渤海镇西南,始建于唐代渤海国三代王大钦茂时期(公元727-793年),是渤海国上京城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金代和清代都在原址重建,金代名谓“石佛寺”,清代又名“兴隆寺”。
寺内集中展示了清代佛殿建筑体及唐代渤海国时期遗存下来的大石佛、石灯幢、大石龟等大型石雕艺术品。大雄宝殿是黑龙江地区仅有的清初木构斗拱建筑。石灯幢坐落在三圣殿和大雄宝殿之间,为唐代渤海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唯一完整的佛教石雕建筑珍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镜泊火山活动形成了奇特的地质景观,也孕育了独特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响水大米。亿万年前火山爆发、岩浆流淌凝固形成了玄武岩,在一些岩浆堆积较厚的地区形成了玄武岩台地俗称石板地。而三次火山爆发产生巨量的火山灰在石板地上沉积,沧海桑田,经过年久的风化侵蚀作用,在玄武岩石板之上,积聚了一层一尺多厚的腐殖土,其中矿物质、有机质、微量元素含量极为丰富。通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我们发现这里种植的水稻锌元素含量异常丰富,已符合国家富锌大米含量的标准,长期食用能够有效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并增强免疫力。镜泊湖水量丰富,水体纯净,水质优良。加上当地大面积石板地反射热量,使地温和水温比一般稻田高出2~3℃,水稻成熟度高,造就了大米独特的品质,粒青如玉、晶莹剔透、质重如砂,具有较好的口感,且营养丰富。鸿蒙地火破羁出,斩断清江堰塞湖;山清水秀映日月,峦峰迂绕绕明珠……镜泊湖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守护这里的山水林木,用热忱去发现、保护、创造、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