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纪晓岚
纪昀
纪昀(1724年8月3日 -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清朝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晚年内心世界日益封闭,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嘉庆十年(1805年)病逝,时年八十一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著有《纪文达公遗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纪昀祖籍为应天府上元县(今江苏南京),传其家为纪家边。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迁大姓实畿辅'(乾隆《献县志》),人称茶星始迁来献县,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到纪昀,北迁已十四世。
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十五日午时, 纪昀生于直隶河间府献县崔尔庄(今河北沧县),属龙,为纪容舒次子。
雍正五年(1727年) ,授课于及孺爱先生,这年第一次见到父亲。
雍正八年(1730年),参加童子试,并优异的成绩得'神童'绰号。纪昀儿时,居景城东三里之崔尔庄。十一岁随父入京,读书生云精舍。
清乾隆五年(1740年),十七岁的纪昀就跟邻县二十岁的马氏成婚,纪昀先后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
初入仕途
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参加科试,获第一名;纪昀开始自满起来,同年长子降生,取名纪汝佶。次年回乡参加乡试,纪昀所作破题,只考了个四等。
乾隆十二年(1747年)八月,纪昀再应顺天府乡试,以第一名解元夺魁。
乾隆十三年(1748年)春,参加会试,由于太过自负而被挡在了进士的门槛之外。
乾隆十五年(1750年),四月十六日,纪昀母亲去世,纪昀居丧守孝直到乾隆十七年八月。
乾隆十六年(1751年),纪昀在家守孝,没能参加这年的会试。次年朝廷为祝贺皇太后六旬大寿特开恩科,八月举行会试,纪昀孝服刚除没有参加。
乾隆十九年(1754年)四月,纪昀参加正科会试,中第二十二名,会试后是殿试,殿试后揭榜,纪昀中二甲第四,任庶吉士,后散馆授编修,再迁左春坊左庶子,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为官经历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秋,因篡修《热河志》,与钱大昕一起扈从热河伴驾,同受'天语嘉奖'。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任武英殿纂修。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任功臣馆总纂。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任国史馆总纂。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任方略馆总纂。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月十二到五月初四,纪昀伴驾南巡。五月,奉命视学福建,官阶提督学政。
乾隆三十年(1765年),纪昀父亲纪容舒在献县崔尔庄病故,纪昀回家服丧三年。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服丧期满,回朝,廷议授贵州都匀知府,乾隆帝认为纪昀学问优胜,到外省做官不能尽其所长,将其留在身边,加四品衔,留庶子。同年四月,提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六月,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得罪,昀为姻家,漏言夺职,戍乌鲁木齐赎罪。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释还,六月初至京师,暂居珠巢街,受诏校秘书。上幸热河,迎銮密云。试诗,以土尔扈特全部归顺为题,称旨,复授编修。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开《四库全书》馆,大学士刘统勋举昀及郎中陆锡熊为总纂。从《永乐大典》中搜辑散逸,尽读诸行省所进书,论次为《提要》上之,擢侍读。上复命辑《简明书目》。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共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又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热河志》。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月,纪昀次子汝传在担任九江府通判时因渎职拖欠赋税而犯法,纪昀受牵连,吏部决定将其降职调任,乾隆知道后改判为降三级留任。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旋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建文渊阁藏书,命充直阁事,任日讲起居注官,累迁兵部侍郎。同年,大金川首领索诺木降,至此,大、小金川全境荡平,纪昀纂《平定两金川雅》、《平定两金川颂》。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纪昀被提升为太子詹事,四月,又提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元宵刚过,乾隆第五次南巡,纪昀伴驾。纪昀奉旨和陆锡熊、孙士毅等共同领纂《历代官职表》,至乾隆五十四年完成。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纪昀任《契丹国志》总纂官。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纪昀、陆锡熊奉旨总纂《河源纪略》完成。
晚年经历
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初六,乾隆在乾清宫摆千叟宴,纪昀参加。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四库全书》成,表上。上曰:'表必出昀手!'命加赉。后迁左都御史。再迁礼部尚书。复为左都御史。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八十大寿,前往热河避暑,纪昀伴驾。任《八旗通志》馆总裁。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畿辅灾,饥民多就食京师。故事,五城设饭厂,自十月至三月。昀疏请自六月中旬始,厂日煮米三石,十月加煮米二石,仍以三月止,从之。同年,纪昀伴驾第六次南巡。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疏请乡会试《春秋》罢胡安国传,以《左传》本事为文,参用《公》、《谷》,从之。
乾隆六十年(1795年), 纪昀夫人马氏去世。
清嘉庆元年(1796年),任兵部尚书,复移任左都御史。
嘉庆二年(1797年),移任礼部尚书。同年,疏请妇女遇强暴,虽受污,仍量予旌表。
嘉庆九年(1804年)六月,纪昀八十寿辰,嘉庆帝派员颁赐珍品,亲朋故吏齐聚一堂,为之祝寿。
嘉庆十年(1805年),封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二月十四日酉时,因喘病复发病逝于京城珠巢街本宅,享年八十一岁。嘉庆帝赐白金五百治丧,亲作祭文、碑文,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予谥'文达'。
历史评价
乾隆:'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
《雨窗消意录》(牛应之):纪文达公昀,喜诙谐,朝士多遭侮弄。
《履园丛话》(钱泳):献县纪相国善谐谑,人人共知。
鲁迅:处世贵宽,论人欲恕。
《国朝汉学师承记》(江藩):纪昀胸怀坦率、性好滑稽,然骤闻其语,近乎诙谐,过而思之,乃名言也。
《续怀人诗十二首·纪尚书昀》(洪亮吉):子云笔札君卿舌,当代无人可共论。
纪昀学生汪德钺称:吾师居台宪之首,据宗伯、司马之尊,登其堂萧然如寒素,察其舆马、衣服、饮食,备数而已,其俭也若此。
《知足斋诗集·续集》(朱著):宗伯河间姹,口吃善著书。沉浸《四库》间,《提要》万卷余。抑扬百代上,浩博衡锱铢。食肉不食粟,清浊同一盂。非真佛不度,凭君意踟蹰。
《清朝野史大观》:公(指纪晓岚)平生不食谷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
《啸亭杂录》(昭在):公(指纪晓岚)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虫鸣漫录》(采蘅之):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
轶事典故
纪昀与和珅
传闻二人结怨颇多,事实上,纪昀与和珅的关系就像是忘年交。年轻的和珅处世外向泼辣。年老的、处世逐渐内敛圆滑的纪昀会时时善意地提醒和珅。两人既有政见不同带来的争吵,也有默契的配合。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对纪昀的关照;在人际关系上,更多的是纪昀对和珅的帮助。同时,纪昀对自己的能力也非常了解,在文学上固然无人可比,但在治国和理财上远不如和珅,而纪昀本身就只是一个御用文人,也就是说,纪昀与和珅不会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
纪昀与刘墉
纪昀和刘墉更有着不解之缘。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正是纪昀参加乡试的主考官,对刘统勋的知遇之恩,纪昀一直是感激涕零。而后来纪昀被发配的案件,又恰是刘统勋负责。还有更巧的,举荐纪昀担任四库馆总纂官的,也是这位刘统勋大人。刘墉,刘统勋长子。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唯刘墉、纪昀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臣始终不曾依附。此二人一个善文,一个工书,却都有收藏砚台的癖好,有时相互赠送,也常为一个心爱之物而互相攘夺,但彼此都恬不为意,并以之为笑谈。
烟袋惹的祸
纪昀喜抽旱烟,文臣武将暗地里叫他'纪大烟袋',有次,乾隆急诏,纪昀来不及将烟熄灭,只好把烟袋藏在靴子里去朝见圣上。烟在靴子里燃烧起来,纪昀忍着痛,希望皇上快点结束,直到裤脚冒出烟来,皇上问他怎么回事,纪昀答:'失火了!'皇上赶快让他出去救火,纪昀才颠着一只脚出去了。以后有好长时间,纪昀不得不拄着拐棍。
文字狱牵连
纪昀在乾隆时期文化专制最残酷的一片风声鹤唳中入主'四库馆',有清以来的文字狱,到乾隆朝达到了最盛,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思想犯罪'引入法律惩治的范围之内,乾隆朝是为发轫。其文字狱的株连,也远远超过了'大清律'的规定。《四库全书》开馆期间,发生了50多起文字狱案,大多是从修书得到眼线。和纪昀一起担任总纂、总校的大员,或被吓死、或被罚光了家产,除纪昀以外,无一人得到善终。纪昀本人也曾几次被牵连进相关的文字狱中,颇有几番险象丛生。他也被多次记过,出资赔写讹错书籍。所以,在这样的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被异化、被扭曲是难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