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看展||《余音徐歇》歙砚鉴赏

在《石坚可磨——上海砚刻艺术邀请展》上有一方名为《余音徐歇》的歙砚颇有意味,可以共赏。
歙砚《余音徐歇》,长19.1厘米,宽8.4厘米,厚2.3厘米。砚堂为椭圆形,微凹陷,砚池为弯月形。整个砚面外形轮廓朴素大方,刀法简洁流畅。砚面有数条不规整凿痕是原石固有,为古代宋人制砚刻凿痕迹。砚左侧有铭文“余音徐歇”。右侧不事打磨而尽露原石斑驳,有古拙意。
此方砚台的最为精彩之处不在砚面而在砚背。我们通过作者所刻可以读出很多的内容来:一长衫及地的教书先生双手后拢,手握书卷,虽仅见后背,但我们隐约可以窥视出先生的严厉面容,先生隐于扉门之后似乎在监视一帮顽皮的学童,学童的朗朗书声因为先生不在的缘故而慢慢轻下来,却不知先生正在后面……砚背左上角有“偶得苏子石钟山记一语”铭文及作者“徐”、“谷甫”、“宝平”章三枚。标注砚侧“余音徐歇”的出典,呼应有致。
据作者介绍,此石为偶然所得,朋友告之有方宋代古砚石愿转让,作者仅看了原石照片认为可以做一方砚台便受让了下来,但拿到实物大失所望。原石的形状呈现不规则的四边形,如果按传统的做法这方石料基本上就只能做成一方镇纸了。作者不忍放弃,拿起又放下,冥思苦索了将近二年,最后终于选择保留原石的不规则造型,设计创作一位教书先生的背影,而这一背影的设计的灵感又来之于清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但整块砚石单独雕刻一个人物又略显单调,于是作者以非常简洁的雕刻手法凿刻了几扇宽窄不一的扉门,既具有进深感,又具有现代雕塑感,同时也赋予整方砚台有一个阅读、鉴赏的时间距离和想象的空间,这是作者所希望达到的凿刻砚台的艺术境界。
笔者以为,海派砚刻艺术发展到如今,如何继承地加以发展这似乎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从本次展览中展出的数位新生代设计制作的数方砚台,我们也可以看出,许多作者都在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探索这个问题,并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把其它艺术的表现手法借鉴、融入到砚刻艺术中,汲取其中的精华;创作款式不局限于传统的图案、款式;创作思路更加宽泛、发散。是为当今海派砚刻艺术能够不断地发展的关键途径。(作者:福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