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6.13【2017-9-20】
#每日学论语#6.13
【原文】 陈亢(gāng)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yuàn)其子也。”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我父亲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问:'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开始学《诗》。又有一天,我父亲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开始学礼。我就听到的就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个的收获,知道要学《诗》,知道要学礼,又听到了君子并不偏私自己儿子。”
【微言微感】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不能离开诗的浸润,礼的规调教。
学生是要走向社会做事的,会说话,懂规矩,讲礼仪,这是起码的要求。一个人温文尔雅会说话,文质彬彬有礼貌,举止得体有规矩,就会有亲和力,让人愿意亲近。
孔子这句话,在当时,或者在现在,都是对人的成长有指导意义。《诗》用凝炼的语言,描绘了各地的风俗人情。所以,学《诗》,让人语言灵动有文采,洞悉人情事理有见识,更方便人提高说话的艺术和水准。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提到礼,我马上想到祭祀大典的神圣庄严,朝堂集会的规规矩矩,人情往来的民俗老礼。
一度,我有些厌烦礼,厌烦是因为其繁琐。很简单的事情,一上升到礼,就啰嗦个没完没了。谁站谁前边,谁坐谁旁边,谁先说话谁后说话,假模假样地问候,罗咯啰嗦地迎来送往,常常繁琐到让人无语。
《道德经》上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伯而乱之首。”
老子是不大讲究礼的,他认为这已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还是很低端的人为折腾。
一群小孩子在草地上踢球,没有贫贱之分,没有主次区别,没有比赛名次压力,没有奖金刺激,就是疯跑瞎玩,一切自自然然,快快乐乐。
后来,有了村长家孩子参加,乡长家孩子参加,有了队长和队员,主力和板凳,名次和奖金……情况越来越复杂,规则越来越多,作弊和防止作弊的手段越来越先进。
当然,足球的质量越来越好,足球场的设施越来越高档,一场球的成本花销越来越大,但是踢足球的快乐,没有增加。相反,等到一场球市长也下场参战的时候,他要剪彩,他要讲话,他要开球,他要命中得分,利益掺和进来了,礼仪要求规定出来了,踢球成了社交,成了政治任务,也就丧失了本来应该有的味道。
孔子一再强调礼,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道德仁义,礼成了最后一道自律防线。突破了礼,就只有法律和制裁了。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知书达礼,明理守法,人只有学习了礼,接受了礼,做到了礼,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做到我的自由不伤害你的自由。
当然,从这一段,我们还读到了另外一个信息:不是孔子不爱儿子鲤,而是孔子更信奉因材施教。人的天分是有差异的,鲤不是颜回,也不是子贡,甚至和孙子子思都是不一样的,他的默默无闻,命该如此。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孔门子弟三千,贤者七十二,不成器的应该也有。
陈亢因此赞美孔子,一方面,实事求是,孔子确实爱弟子如同爱儿子,甚至过之而无不及;另一方面,孔子还是爱儿子的,两次考察功课,问学《诗》,问学《礼》,语重心长,严父苦心,尽在自自然然的谈话中。
今天,我们为人父母者,是否如孔夫子一样,重视孩子的完整人格培养?除了问作业完成了没有,考试分数是多少,还关心过孩子什么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