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路边俩少爷——逝去的街巷(40)

渤海大楼前

现在有个天河城

天河城占了丹东路。

丹东路、大沽路、赤峰道

围成的三角地里

曾有1路公交总站

还有天津17中学

17中前身

是英才辈出的新学书院

详见公号《何处不相逢》

“逝去的街巷”(39)

-1-

新学书院

当年有俩少爷

杨宪益与黄佐临(网图加工)

一个是

英商亚细亚油行顾问长子

叫黄作霖

后改黄佐临

1925年新学书院毕业

两次留学英国

先进伯明翰大学

后入剑桥大学

黄佐临(1906-1994)

一个是

天津中国银行行长独子

叫杨宪益

1935年离开新学书院

留学英国牛津大学

杨宪益(1915-2009)

-2-

黄佐临在新学书院读书时

便爱上戏剧

最喜欢“现代戏剧之父”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

图片选自网络

留学伯明翰大学

黄佐临上课学会计

下课写剧本

黄佐临人小胆儿大

联欢会上

演完自己的处女作《东西》

随手便把剧本寄给了

戏剧大师萧伯纳

此时的萧伯纳

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图片选自网络

大师就是大师

他给中国小黄回信说

“一个易卜生

他是个门徒,不是大师
一个萧伯纳

他是个门徒,不是大师
易卜生不是易卜生派

他是易卜生
我不是萧伯纳派

我是萧伯纳

如果想有所成就

千万不要做门徒

必须依据自己的感受

独创一格”

黄佐临留学的英国剑桥大学

过了几年

中国小黄再次留学英国剑桥

小黄得寸进尺

直接登门拜访萧大师

英国老萧也够意思

带中国小黄找一工匠

制作羊皮相册

还让小黄写出中文“萧”字

把“萧字作为相册封面

英国老萧的意思是

相册里将来要贴满

中国小黄独创一格的剧照

黄佐临留学的英国剑桥大学

-3-

中国小黄两次留英归来

几经辗转

定居上海

当了四十多的上海人艺院长

一生导演影剧百余部

最终由门徒成泰斗

上海设立“佐临话剧艺术奖”(网图)

然而

直至1994年黄佐临去世

那本相册仍是空白

不知是小黄对老萧

过于崇敬

还是黄老对自己的作品

从未满意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门前(网图)

-4-

杨宪益入读新学书院时

正课不用功

整日读名著

留学牛津没多久

便用英语吟颂《离骚》

这一年

他24岁

杨宪益就读的英国牛津大学

1953年

杨宪益38岁

跟一群各界专家

去见毛主席

周总理特别介绍

这是位翻译家

已把《离骚》译成英文

毛主席说:

“你觉得《离骚》

能够翻译吗?”

杨宪益觉得

这是质疑

显然也是鞭策

日后在翻译事业上

更是加了把劲儿

杨宪益戴乃迭合译《楚辞》(网图)

-5-

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

译著等身

囊括古今

古典如《红楼梦》

《唐宋诗选》……

现代如《鲁迅选集》

《白毛女》……

杨宪益戴乃迭译《唐宋诗文选》(网图)

有人说

杨宪益夫妇

翻译了整个中国

让众多“金发碧眼”

结识了屈原、杜甫

贾宝玉、阿Q……

杨宪益戴乃迭译《红楼梦》(网图)

-6-

黄佐临与杨宪益

相差九岁

先后入读新学书院

本无交集

八十多年前

两位少爷在新学学院

不期而遇

而且是针锋相对

天津新学书院(网图)

1930年前后

日寇侵华日紧

每逢“五卅”等纪念日

一些学生便组织游行罢课

此时的杨宪益

正在新学书院就读

成了学生领袖

学生时代杨宪益(网图)

此时的黄佐临

第一次留学归国

就任母校新学书院校长

黄佐临在天津书房(网图)

杨宪益与黄佐临

一个要组织罢课

一个要维持教学

两人针尖儿对麦芒

最终两人还是

化干戈为玉帛

杨宪益逐渐感到

黄校长是个好人

黄校长组织排演英文戏剧

特意为杨宪益安排角色

天津新学书院(网图)

黄佐临与杨宪益

日后两人相聚伦敦

此段经历

竟成美好回忆

以致晚年忆及

仍回味无穷

晚年黄佐临与杨宪益(网图)

-7-

黄佐临与杨宪益

婚姻也堪称美满

黄佐临是家乡逢知己

1930年

黄佐临首次留学归国

妹妹邀其去看英文演出

天津中西女中学生

演出莎士比亚名剧

《皆大欢喜》

图片选自网络

黄佐临写了篇剧评

发表在英文

《京津泰晤士报》

有人说黄的赞美

实际都给了女主角

这位女主角

本名金韵之

日后艺名丹尼

从此两人

一个演戏

一个导戏

过了一辈子戏剧人生

黄佐临与金韵之在天津(网图)

1994年

黄佐临病逝

丹尼已痴呆

她只说了三个字:

”真是的“

这仨字

被写入她的挽联

-8-

杨宪益则是英伦结情缘

1935年

杨宪益留学英国牛津

结识一漂亮女孩儿

杨宪益为她取了中文名

叫戴乃迭

学生时代戴乃迭(网图)

1940年

杨宪益英国牛津毕业回国

戴乃迭一心追随

义无反顾

这一追随

就是一辈子

杨宪益与戴乃迭(网图)

即使在文革中

戴乃迭被疑是英国特务

杨戴双双入狱四年

两人仍身两地心相随

杨宪益与戴乃迭(网图)

1999年

戴乃迭病逝北京

杨宪益赋诗悼之:

早期比翼赴幽冥

不料中途失健翎

结发糟糠贫贱惯

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做伴多成鬼

白首同归我负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

从来银汉隔双星

杨宪益与戴乃迭(网图)

-9-

最后还想说说

黄佐临与杨宪益

青春萌动的两段故事

那自然还是在新学书院时期

天津新学书院(网图)

杨宪益从小在家读私塾

12岁入新学书院

书院一些课是英语教学

杨家便为少爷请了个家教

女家教年轻漂亮

毕业于中山大学

本名徐剑生

嫁给了姓池的大夫

人称池太太

天津新学书院(网图)

除了教英语和数学

池太太还跟杨宪益

谈文学谈人生……

五六年下来

池太太有些离不开杨宪益了

1935年

杨宪益赴英国留学

池太太送杨宪益

一直送到上海客运码头

那时候

远赴欧美大都坐船

青年杨宪益(网图)

池太太曾写多封长信

向杨宪益诉说

婚姻的不幸和对杨的思念

几年后

池太太自杀了

六十年后

杨宪益忆起池太太

依然饱含同情与怀念

晚年杨宪益

-10-

黄佐临晚年

曾被新民晚报记者问及:

身边女演员无数

为何无诽闻?

黄导道出一个秘密

他说年少时在天津

就读的新学书院是男生校

天津新学书院(网图)

一天放学回家

迎面飘来几个

中西女中学生

个个典雅可爱

小黄直愣愣盯着她们

边走边转身

一头撞上大树

弄得鼻青脸肿

青年时代金润之(网图)

回家后

父母问他脸是怎么弄的

小黄只得撒谎

说是不小心摔了个跤

黄大导演晚年讲这个故事

大概是要说

要想有所得

必须有所舍

-11-

三十多年前

我曾赴上海黄佐临家采访

当时却不知

曾与黄导先后走进同一校舍

如果是今天

我一定要问黄老

1960年代

您回过母校吗?

天津17中学(新学书院·网图)

那个时候

学校礼堂不演戏剧了

但经常会响起

童声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这也是17中附小

一个响亮的品牌呢!

最后附上新学书院校舍平面图

摘自该校1939届班史

---------

六年前旧作翻新

如喜欢

点一下右下角的“花”

让您的朋友也能看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