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疫情结束,你第一件事想做什么
痛则思变。如果不是牙疼,我没有像现在这样期待疫情结束。
联想更多在这个春天,因慢性病或各种疼痛不安,一天天强捱着而不能出门的人们。痛吾痛,以及人之痛。
疫情结束后,我第一件事,想去医院把几颗坏牙补好。有一颗缺损了半颗,做了根管治疗但一直没有去做牙套。太平的时候,抱着侥幸心理,随时痛了随时去补好呗。一场疫情,让人明白,“随时”是一种我们没注意到的幸福。
没什么比健康更重要的了。身体的健康会影响心理上一系列的反应。身体和心理的相互影响是科学实证了的。今天,我没兴致像前些天一样去尝试做一些新的美食。甚至那颗痛的牙让我对食物产生一种反感情绪。
本身闭门不出让人减少了很多活力。最明显的是老人,家里的情况不说也罢,偶尔出去到小区,看到一些老人呆呆地做着,或站在着,表情沉重而呆滞。
青年人,作为我自己来讲,时常需要跟惰性、沉闷、无聊等负面情绪做斗争,需要刻意给自己找乐子,找事做。家里年轻人用力动起来,才能带动在家几乎一动不动的老人们。
偶尔到外面去走走,神清气爽,全身上下被换了一次气的感觉。阳光、空气、大自然,日月精华可以被人所吸纳,长精气神。那些在天地泽被下生长的万物,真的可以成精呐。
小孩子受到的影响似乎最小,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没有特别的期待,在哪都能玩耍,还乐得一塌糊涂,尤其是给一个手机,或一部电脑,他们几乎可以玩到天荒地老。
然而,孩子们对外面也还是有期待的。大宝前两天跟我说:“妈妈,等病毒走了,我想去一个有很多吃的地方,那里有两层楼,吃什么都可以自己选……”我尽量让她描述更多工作判断。
后来从她的各方面描述,我弄明白她说的是新梅园圆通素食,可以吃自助餐的素食馆。这里以前大宝去过几次,但是她也并无表现出特别的情感,不知为何,她第一个想去的竟然是这里。这也算是种缘法吧。
大宝说了第二个想去的地方,是宜家,也是我从她的诸多描述中判断的。这也在意料之外。问了她想不想去上幼儿园,答案是想。
二宝对外面世界的期待就比较模糊了,她偶尔嚷嚷要去常去的一个儿童游乐园玩,或者中山公园。看来儿童玩乐的地方是她最想去的。
如果持续牙疼,我想先去的是医院,把残缺不全的身体都医好了,来面临这个让人充满期待的世界。但愿所有人都能健康出笼。
多想,身体无恙,精神见长,去最想去的地方,见最想见的人,一起品人世百态,赏万千芳华。你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