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流香的文创古村 ——屏南龙潭村
乡村乡土的记忆
龙潭里,是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的旧称,因为“里”字有着很深的古意。文物考古人员曾在这里发现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遗址,让龙潭里蒙上了远古神秘的面纱。
一个离县城50公里的偏僻山村。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如画,人杰地灵,历史悠久。这个1400多人口的村庄孕育出被称之为古戏曲“活化石”的国家非遗项目四平戏、省级非遗项目红粬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2014年,龙潭村被列为福建省传统村落,2017年,龙潭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在近年城镇化进程中,大量村民外出打工或举家外迁,到2017年5月村子仅留下了近200人。
令人惊奇的是,不到一年的时间,村里已恢复到500多人,更有英国、香港、上海、江西等外乡人在此安家长住,他乡成故乡;一座座颓废老宅破茧新生,化为书吧、咖啡屋、民宿;沉寂多年的弋阳腔(四平戏)又飘荡在村巷里;村里的音乐会,让人仿佛置身都市里。
烟雨龙潭,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促成了这样的转变?原来是屏南县推进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的成果。
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总策划人林正碌,他认为:如何以文化创意来发展贫困山区的新经济,实现农村振兴,其本质是如何有效做好两种“激活”:一是每个人的个体价值被激活。激活农民的个性、情怀与创造力,让农民创造出充满个性和人文情怀的产品,并懂得利用自媒体营销;二是偏僻地区的地理价值被激活。
2015年4月,林正碌被屏南县委、县政府引进到屏南,从甘棠乡漈下村开展“人人都是艺术家”油画艺术公益教学,到创建双溪镇安泰艺术城公益艺术教育中心,都在探索这两种“激活”。
“只要七天,让零基础的人变成画家。”这近乎“狂语”,但林正碌令人难以置信地做到了。在当地培育了残疾人沈明辉、杨发旺、薛美兰、陈秀琼,村民甘玉彤(10岁)、高金美(84岁)、黄余清、陈祥李(文盲)等一大批典型。
四平戏渊源于明代“稍变弋阳”的四平腔,被戏曲界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没有曲谱,只有少数的手抄剧本,数百年来,它就依靠着农民艺人口传心授得以传承。随着时光的流逝,四平腔与其它剧种融合而逐渐消失,而龙潭四平戏,因地处偏僻,加上是祖宗戏,才得以存留至今。
2017年5月,熙岭乡龙潭村文创助推乡村复兴项目启动,推出四项措施:
一是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振兴乡村的第一步是改变村民的文化属性,选送了30多位“文创种子”到双溪安泰艺术城学习。在学会画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与外来人的相处与沟通,让外来人到龙潭实现软着陆。
二是实施乡村提升工程。着手建设公益教学中心、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文化服务中心、休闲广场等文化设施,同时进行乡村环境整治,包括雨廊、水车、立面改造、巷道修整、管网下地、圬水处理系统建设等。以乡村提升工程吸引人,更重要的是彰显一方政府的姿态,羸得外来人的信任。
三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实行由村委与古民居户主签订15年期限租赁合同,“文创移民”再与村委签订租赁合同。由“文创移民”出资,村委代租代建的模式,破解传统村落“保”与“用”难题。这一创新机制让外来人可放心又能住得下。
四是复办龙潭小学。教育是乡村的希望,唯有教育的兴盛,才有乡村的明天。2017年秋,龙潭小学复办了多个年级,从原有1名老师2个班6名学生到现有9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教老师5个班28名学生,北京、浙江、武汉等地多名学生转学到龙潭。其中来自北京10岁的小男孩崔浩然,既是老师,也是学生。村小的复办,对“文创移民”无疑是个定心丸,也切实解决实际需求。
龙潭里四面青山环抱,一条小溪从村中流过,溪水淙淙,清澈见底。溪中耸立三墩天然巨石,龙潭先人利用巨石,在溪中建造起三座工程宏大的拦河坝,利用西溪之水建造了水碓和木质结构的磨麦坊。村民沿溪两岸构建庭院,阡陌纵横、鸡犬相闻。溪上横跨七座石桥,有着“颖水三墩驻,西溪七拱桥”之称。水尾那座古老的石拱廊桥重檐翘角,古朴典雅。古廊桥用一双悟透岁月沧桑的慧眼,送走斜阳,迎来晨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龙潭里,一切仿佛都是新的。它的新恰恰好就在它的“旧”里。曾经颓败的老屋站直了腰杆,披散的乱发束起了巧模样,这些装扮依着老村原有的样貌,修旧如旧,那么和谐,能让你穿越时空,恍惚见到几十年前、上百年前村里走过的人、演过的戏、喝过的酒、有过的事。
“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育项目在屏南创造了奇迹,林正碌和他的团队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不论是从未握过画笔的八十多岁老奶奶,还是在绘画中重塑人生自信的残疾人;不论是农家主妇,还是零基础的外来学画者,都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艺术家”的梦想。也许他们从未走出过国门,但他们的油画作品早已被世界各地的人收藏。农忙之余,闲适时光,人们聚集在长长的雨廊下画画,已成了屏南乡村常见的景致了。
现在,龙潭村已有二十来户近百新村民长期居住,一座座颓废老宅变为书店、茶室、民宿、咖啡屋。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音乐家、艺术家、作家,自媒体,也有香港的设计师,英国的钢琴作曲家。
在古村的掌心里渐渐老去的一代人三五成群,靠在回廊的长凳上,聊着家乡的前世和今生。空气里似乎流动着四平戏悠扬婉转、深深浅浅的音韵。溪流在“回村桥”那里注了一个标点。这时,我才明白,来龙潭里,是回到了自己心里万千次描画过的那个村庄,梦一样,悠悠远远。
乡村乡土的记忆
8636篇内容 17.8万人参与
更新于 2020-08-15
打开美篇,查看更多内容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