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彻》谈血证之治

原文地址:《古今医彻》谈血证之治作者:
   凡症之可畏者。莫甚于失血。使不急有以止之。则危亡随焉。然止之而不得止。或屡止而屡发者何故。良由世之治者。执火载血上。错经妄行之说。 不求阴阳原委。漫以寒凉投之。设在火症。偶尔获效。危亡者接踵矣。褚齐贤有服寒凉百不一生之叹。岂过甚哉。窃念人之一身。内而脏腑。外而皮 肤。而血潜行于中。岂容有发越也哉。

  惟伤于肺。则血缕带于痰中
   伤于脾。则血散漫于痰涎。
  伤于肝。则血凝结而紫黑。
  伤于肾。则血随咳唾而出。
  伤于心与肾。则血暴吐而成盂。
间脏腑。虽有气血多少之别。断未有真阴 足而妄动者。亦未有元气充而不摄者。每见失血之人。非有大损于脏腑。则血不易以至。一至焉。则症不易以复。从可识矣。端赖求其原而疗之。
    或补其阳。以固脾肺之气。如面色黄白。而脉虚大空软者是也。或补其阴。以固肾肝之气。如面赤口干。而脉虚细弦数者是也。
   然补阳无论矣。而补阴 之中。又有火衰者。其症面青白而脉迟弱。或服寒凉而脉反鼓指者。皆当 以导火归元。如八味丸以消阴翳是也。
   不见立斋治张东谷。遇劳则吐血 一二口。用补中益气汤,加门冬五味山药熟地茯神远志。非补脾肺乎。
  丹溪每用炮姜止血
  缪仲仁用四君六君加木香
  谓古人治血多以胃药收功。非补中焦乎。养葵谓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
   归脾汤。三脏之药毕具。用之鲜不神效。非补心脾乎。余治一友。汪子轶干。应乡试过劳。及归。吐血。屡发屡止。遍服补阴药。逾年不效。余见之面色白。脉虚数无力。体中未尝畏热。余曰此不特脾肺虚命门之火亦衰。遂用归脾汤加炮姜五味倍人参。而血势少衰。偶加门冬,则又如故。继以八味丸无间服之。血遂止。若八味少弛。则血又复。以后连获二子。应试如初。非补命门乎。
  乃知有形之血,固于无形之气。无形之气,资于命门之火。所谓精足则气旺。气旺则神生。神者血之华也。不信然哉。及观古人治脱血。必用大剂独参汤以挽之。岂血未至于脱。而反不可用人参乎。此亦余之所不解矣。故余治失血症。上必顾其脾肺。下必滋其肾元。切禁苦寒以伐之。庶几无愧于前哲。而不遗人夭枉也。按上治五脏法也。
   胃多气多血。暴吐成碗成盂。当火炽方盛时。必用四生丸。生地凉血荷叶柏叶破血。假艾叶辛温济之。则血不复滞而归经矣。
   胸中气塞。血成紫块者。此必血菀于上。宜桃仁枳壳陈皮香附之属。破而降之。则气平而血止矣。
   小便尿血。心移热于小肠清心莲子加柏叶牛膝小蓟主之。
   大便下血。元气下陷补中益气槐花槐角地榆主之。审其虚实而施治可也。
  至鼻衄。血冲清道。四生丸为最妙。虚则生脉散加黄芍药以摄之。
   牙宣出血六味丸骨碎补虚寒者,八味丸加骨碎补。生脉散亦效。此又岂法之所拘哉。 
   生地丹皮汤治脉数内热咳嗽痰血者。怀生地牡丹皮川贝母去心研)麦门冬(去心) 广陈皮(各一钱)炙甘草(三分)沙参(一钱)(如不止加阿胶一钱蛤粉炒成珠)加焙扁柏叶一钱。水煎服。如吐血,去门冬加荷叶艾叶。或加藕节童便。 
   当归止血汤治脉弦胁痛气逆者。 当归(一钱)香附(一钱便制)生地(一钱)白芍药(一钱酒炒)牡丹皮(一钱) 苏子(一钱)炙甘草(三分)广陈皮(一钱)加焙扁柏叶一钱。水煎服。 
   白芨汤治内伤吐血。白芨茜草生地丹皮牛膝广皮归尾(各一钱)加荷叶蒂五个。水煎服。补方见论内
(0)

相关推荐

  • 一轮考点||中医内科学15 气血津液病证(上)更正版

    一轮复习考点 中 综 第一节 血证 01 概念 ▼点击此处 查看解析▼ [血证]:凡由各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 ...

  • 『医药之最』现存中医第一部血证专书-《血症全集》

    明末·孙光裕<血症全集>是现知最早的血证专著,比清·唐容川<血证论>成书要早200余年.是书在国内早已失传,且不见于清代的书志著录,现仅有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的江户抄本一种. 原书 ...

  • 古今医彻

    姜一片水煎. 卷之一 伤寒 吐蛔 蛔者根据胃为养.赞助化物之需.故古方欲其安而不欲其动.用炮姜理中汤加川椒乌梅.所谓闻酸则静.见苦则安也.吴绶谓蛔厥却缘多饥.节庵谓妄发厥阴汗.胃冷蛔上.又谓吐蛔虽大热 ...

  • 《古今医彻》

    三焦论 内经传入三阴.止曰可泄而已.仲景以下字易之.立大小调胃三承气汤.后人遵而用之.一汗之后.辄尔遽下.遗人夭殃者多矣.不知仲景分痞满燥实坚.有上中下三焦气血水谷之别.不精求其理.则其法不可得而施也 ...

  • 调经论.古今医彻

    经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灵枢曰.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月下.数脱血.任冲并伤.又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 ...

  • 《古今医彻》附遗毒

    凡伤寒遗毒. 发于耳之前后及项下肿硬. 用见肿消草.生白芨.生白蔹.生大黄.生大蓟根.野苎麻根.捣成饼.入芒硝一钱.和贴留头.干即易之. 若加金线重楼.及山茨菇尤妙. 出伤寒蕴要.

  • 《古今医彻》附坏症

    凡伤寒时疫. 不问阴阳老幼妊妇. 误服药饵.困重垂死.脉沉伏. 不省人事.七日以后. 皆可服之.百不失一. 此名夺命散.又名复脉汤. 人参一两.水二钟.紧火煎一钟.以井水浸冷服之. 少顷鼻梁有汗出.脉 ...

  • 《古今医彻》夹食夹气

    世俗有夹食夹气夹惊夹痰. 而亦加以伤寒之名者. 夫既曰食气痰惊. 则宜从四者以治. 又何复云伤寒为也. 或者曰. 因有是四者而复感寒. 故云夹也. 何以见之. 如脉实而胀满者.食也. 应发热而亦有恶寒 ...

  • 《古今医彻》四气论

    风寒暑湿. 四气为病. 加燥火而六焉. 则不得概以伤寒混治也. 盖寒伤经络.足太阳经主之. 风伤皮毛.手太阴经主之. 而寒亦有伤肺风亦能犯太阳. 总之以辛温者治寒.辛凉者治风. 其大较也. 然麻黄虽热 ...

  • 《古今医彻》自利

    夫三阴之中寒则下利清谷. 仲景用理中姜附汤. 三阳合病则自下利. 仲景以太阳少阳用黄芩汤. 少阳阳明用承气汤. 盖少阳则火郁. 而阳明则土郁也. 虽然. 三阳邪犹在表. 何遽自利 以邪郁而不伸.则为飧 ...

  • 《古今医彻》汗下不解

    夫汗之不解者. 谓汗出不彻也. 汗出不彻. 则脉紧恶寒而表症仍在. 尤宜汗之者也. 然有汗愈出而愈不解者. 如汗出而肢冷.阳气衰也. 汗出而脉躁.阴气竭也. 汗出而烦满.胃液干也. 所谓汗所当汗而不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