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在宽城:喝酒能解决的事,绝不动刀枪

引子:
很久以前,宽城琢酒集团总经理宋国卿先生托人约我去酒厂看看,5月8日,单位组织去王厂沟抗日根据地参观学习,下午时间空闲,借机去了酒厂。
参观酿酒过程,参观民俗博物馆,收获颇丰。宋国卿先生嘱我搜集一下宽城历史上酿酒、喝酒的故事。回来查资料,果然有货。
1.
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康熙皇帝奉太皇太后出巡塞外,这次出巡的目的很简单:去喝酒!
这是长城内外最好的时节,新叶生发,鲜花盛开,额外翰林院侍讲高士奇这样描写此时宽城的景色:

过九狐岭又曰九宫岭,一径纡折,高下相乘,细涧横流,浅深竞渡,中多枫树及楂、梨、榆、柳,余花新叶纷映马前,左右高山蹲岩怪石,景随径转,为态多端。黄土崖一峰,矗峙峭壁如削,石色苍黄,高百余仞,其间多生松栝。有一岩窦在半山巉绝处,两崖中断,支一木桥,危险无异石梁。遥望窦中,窗户毕具,石佛横卧。昔传异僧居焉。山有大小石塔七十座,土人名为打蓝苏妹、译云七十座塔也。

高士奇《松亭行纪》

出喜峰口,驻白台子,过九虎岭,眼前突然出现的,就是著名的万塔黄崖寺。
康熙皇帝看万塔黄崖山势险峻,层峦叠嶂,苍松翠柏中石塔、砖塔林立,悬崖峭壁之上,还有石窟寺在,一行人驻足观看,顿觉非常惊奇。
当天晚上,康熙皇帝驻跸大石矶。
大石矶在现在的宽城龙须门,瀑河水边“有石矶,黑色,周十数丈,交枕河畔”。当晚,康熙皇帝作诗二首,其中就有《过黄土崖》:

紫塞双崖出,丹梯百尺悬,

草香遮细路,树老卧晴烟。

地为时巡到,山当隘口偏,

何年留石室?驻马望层巅。

康熙皇帝发出疑问:如此奇妙的寺庙和塔林是谁修建的呢?
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没有答案。
康熙皇帝这次出塞,最远到达现在的宁城:十五,驻和尔和地方(今宁城黑里河川),在回返的路上,二十二日,在达西喀布齐尔(现在的平泉大吉口)举行了著名的《塞上宴诸藩》:

龙沙张宴塞云收,帐外连营散酒筹。

万里车书皆属国,一时剑佩列通侯。

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綵斿。

声教无私疆域远,省方随处示怀柔。

这是一场大酒:

乙已,赐宴喀尔沁、廓尔沁诸部落于达希喀布齐尔口。上坐黄幄中,皇长子及温郡王侍,诸部落率其所属列坐于幄之左,内大臣列坐于幄之右。蒙古上下数千人,人赐酒一金叵罗、乳茶一瘿碗。顷刻而遍,宴毕,赐诸部落蟒袍、帽带、靴袜、弓矢、佩刀、鞍辔、缎帛、银布有差。

数千人,每人一金叵罗酒,加起来怎么着也得有两吨酒。
由此开头,康熙每次出巡塞外,都要“大宴诸藩”,地点先是在木兰围场,修建避暑山庄以后在万树园。
2.
能用喝酒解决的问题,绝不用刀枪。
康熙皇帝过万塔黄崖二十里,境忽宽平,有土城遗址,曰宽城。相传明宣宗驻跸于此,一面倚山,一面尚余土墉,通南北二门甃石残缺,蔓草荒芜,中微见井阑柱础,土人名为博洛忽洞者是也......
在遗址宽城,康熙皇帝和高士奇说了这样一段话:
前朝此土悉为枕戈卧甲征战之所,自我太祖太宗威德远敷,数十年来蒙古四十八部尽归王化。今朕巡幸所经,安得不念祖功宗德。
高士奇说:仰见圣心不忘创业艰难,诚社稷苍生之福也。
高士奇《松亭行纪》
这是君臣对答,高士奇所说的,正是康熙皇帝想听的。
本来就是出来玩儿,图的就是高兴,听话听音是美德,察言观色是本领。
为什么高士奇是额外翰林院侍讲,有“额外”两个字,是因为他是超出编制的。在清朝,翰林院侍讲的编制是满汉各三人。没有编制还能进翰林院,说明高士奇不是一般的高。
康熙皇帝博学多闻,对前朝成败了解很多,他所说的明宣宗驻跸宽城这件事在《宽城县志》上有记载:

1428年(宣宗宣德三年)八月,宣宗朱瞻基巡边,九月至石门驿。闻报兀良哈攻惠州,宣宗率精卒3000人往击。乙卯出喜峰口,击兀于宽河,大破之。甲子班师,经喜峰口回京。

老羊铲史不止一次的说过,人们都希望和平,只有疯子才喜欢战争。
康熙皇帝所说的明宣宗征战的兀良哈,是明人对漠北蒙古东部的称呼,中国历史上让清代以前所有皇帝都头疼的北部边陲问题,被清朝皇帝解决的非常巧妙,在避暑山庄经常请客喝酒,抵得上万里长城加百万精兵。
3.
内政外交从来都是政治家的事,但影响的却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没有比修长城更遭人怨恨的工程了,所以,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越编越圆,最后连乾隆皇帝都认可了这件事情。
作为领导,不滥用民力,不做面子工程也是美德。
孟姜女哭长城是寻夫,而喜峰口则是子寻父。相传某年,儿子去寻找戍守长城的父亲,不知寻找了多少个关口,在现在的宽城与迁西交界的长城脚下,遇见了父亲。父子相见,喜极而泣,相拥而亡。
这本来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却被人们叫做了“喜逢口”,演变到现在,成了喜峰口,喜从何来?
康熙皇帝认为喜峰口就是辽代的松亭关,现在这个问题有争议,我比较赞同我高中历史老师陈列先生的观点,他考证松亭关就是现在的孟子岭南天门土城,也就是老羊铲史写过的钟南山1969年下乡采药的地方。
回到康熙皇帝路过喜峰口前的三百年,还有一件康熙皇帝没有提到的事:在万塔黄崖下还有过一场酒事,故事的主角是明宣宗的爷爷——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
4.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首先要解决后顾之忧,也就是在宁城的宁王朱权的军事力量。
松亭关守将陈亨、刘真率重兵把守,不给朱棣面子。燕王只好绕道刘家口(现在的青龙县境内),在大宁,朱棣串通兀良哈三卫,控制住了宁王朱权,安慰城中百姓,“城中肃然无忧”。
十月初六,朱棣派人去松亭关,给守军带去白酒、美食,并告诉他们的家属安然无恙。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在这里又一次上演。
十月十一日,陈亨、刘真闻听宁城被袭,率军回返,走到万塔黄崖时,陈亨袭击刘真部,刘真逃走,陈亨投降朱棣。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4这样记载:

刘真、陈亨回至乱塔黄崖。亨与营州守护卫指挥徐理、右护卫指挥陈文议曰:“观于天命,人心成败可见,不如从顺。”理曰:“此正我意。”夜二鼓,亨等袭破真营,真单骑走广宁,亨等率众来降。

此时,由大宁回返的燕王朱棣兵强马壮,除了自己原有的队伍,还收容了宁王的兵马、兀良哈三卫的精锐骑兵,浩浩荡荡。
十月十九日,在会洲城整编,举行阅兵仪式,宴请各位将军,从而开始了他的靖难之役。
三天后,“燕师入松亭关”。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进攻南京,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
万塔黄崖、惠州、松亭关这片土地,是朱棣成功的起点,在这里摆的宴席是开工宴,喝的酒是得胜酒。
然而,整个明朝始终没有处理好北部边陲的关系,包括朱棣自己,也病逝于北征途中,“马革裹尸”,有些凄凉。
5.

一道鸣銮度,三驱振旅还。

莓苔天半石,松栝雨中山。

险设关门壮,时清堠火闲。

孝陵佳气近,缥缈翠微间。

这是康熙皇帝出塞外后回京又路过喜峰口时写的诗入喜峰口,说实话,喜峰口外尽管风景优美,但生活条件实在是太差,康熙一行应该是辛苦异常,也艰苦异常,历尽千辛万苦去请人喝酒,其诚意也令人感动,但总比朱棣率领千军万马北征要幸福得多。
高士奇写道:
丁未,晓霁,过黄土崖、宽城诸处,时已清和,林木葱茂,花香夹路,紫白万状,山多草,开满嵓(通岩)岫,采以为蔬,即黄花菜也。侍卫诸臣竞取以进。入喜峰口,始见瓦屋,不禁心喜。
入关以后,才见到瓦房,可见在喜峰口外,所见之处,都是茅草屋或土人,荒蛮之情状可想而知。
消除贫困,追求幸福,是有人类开始就追求的目标,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就要从精神层面上给予补充,于是,宗教来了。
关于万塔黄崖的最初记载,在《元一统志》:黄崖寺在惠州南一百三十里。惠州在现在的平泉南五十家子,而《元一统志》所记载的是,黄崖寺已经在那里了,所以,修建黄崖寺应该在元朝以前的辽金时期。
元朝的时候,万塔黄崖的寺庙应该是香火鼎盛,不然何以写进了官方编制的志书。
6.
明朝实在是一个悲催的朝代,他推翻了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又被另外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所推翻,在承德,他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道长城。
为了防止北方骑兵的进攻,明除修长城以外,还在长城五百里范围内禁止有人居住,放火烧荒,这也是康熙等人出长城后看到的满目荒凉的原因。
明宣宗在宽城击败兀良哈的93年以后,一个文曲星在浙江绍兴府下凡了,他就是明朝三才子之一的徐渭徐文长。
文曲星好喝酒,而且经常喝醉:

不去奔波办过年,终朝酩酊步颠连。

几声街爆轰难醒,那怕人来索酒钱。

——《醉人》

这是一个牛人,大明朝那么多才华横溢的文人,选出三个最好的,就有他。他被称为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
多才的人一般也都命运多舛,不信你端着酒杯数去。
徐渭曾担任胡宗宪的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
北走上谷,闻着酒味儿,走着走着就走宽城来了,在万塔黄崖,写《黄崖峪》二首:
其一
石牙初豁转成含,近顶如脐著一庵。
谷口进来三万丈,数株松柏似江南。
其二
巉厓立马苦迷湾,破寺饿僧路懒攀。
除却黄椒千万片,一株松盖塔儿山。
到底是文学家、书画家,寥寥数笔,就把万塔黄崖描摹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句“破寺饿僧”,写尽了关外的荒凉。
后世在表述这个意思用的四个字是:老少边穷。

多余的话:

有一件事情我常持疑问,万塔黄崖脚下的地名叫“三异井”,为什么不是“三义井”呢?
空山无人、瘦水寒岚,古刹旁边,烟霭起处有三户人家,共用一眼水井,天旱时节也礼让有加,过往商旅洗尘打尖,三家人皆热情有度,有甜水糙酒相待,时间久了,人称这里为三义井,这样的故事该有多好。
又是三百多年过去了,时间到了1956年。
一天,三异井村来了一个着装朴素的领导,在村里老乡家住了好几天。村里有个商人,早年从山东带回一些桑树苗子,发展植桑养蚕,已经有了很大的规模,全村仅桑蚕收入每人平均38元以上。
这对当时春耕后的山区农民来说,绝对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吃香的喝辣的像地主一样的日子”的理想生活越来越近。
这位领导经过深入调研,确定了承德“以农业为主,农林畜牧,桑蚕果树及其他副业相结合全面发展的方针”。承德桑蚕从“三异井”开始推广到了全县、全区。
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装在心里,这绝对是一个大写的“义”。
桑蚕生产周期短,见效快,不占用更多的劳动力,可以惠及所有人家,所以,一经推广,发展非常迅速,到了八十年代,承德丝绸厂为中国长江以北最大的缫丝企业,产品出口多个国家。
这位领导叫王克东,时任承德地委第一书记。
只是历尽劫波,一杯苦酒,还有几人记得呢?

本文参阅:
《承德市志》
《宽城县志》
安忠和《话说承德》
安忠和 陈建强《承德皇家酒事》
《宽城满族》
《明蒙战争》
《王克东传》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