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傻分不清楚?和田玉中的戈壁料和山流水在外形上到底有啥区别?
最近有玉友向大叔咨询:“该如何区分戈壁料以及山流水?”,这两类料子其实在整个和田玉家族里算比较小众的料子,分不清实属正常,今天和玉大叔就来聊一聊玉友们该如何简单分辨戈壁料和山流水。
和田玉从产状上来区分,分为籽料、山流水、山料以及戈壁料四类,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从山巅矿带到山脚下的戈壁滩区域的形态差异。从山巅之间的山料“进化”成籽料需要过程,山流水就是夹在中间的形态;下游除了籽料,还有戈壁料这种形态,它们之间的差异从生成之初就已经确定了。
山流水我们可以理解为边角经历自然滚磨的山料,这类料子个头有大有小,采集非常困难,毕竟产于高山的峡谷河涧区域,没有道路也没有机械的帮忙,又多藏于激流当中,所以山流水料子很难大规模开采,也就是每年季节性山洪冲击以后,一些当地的牧羊人偶尔会捡到一些,在市面上见的比较少。山流水的表面往往处于相对比较圆滑的视觉效果,常带有波浪状的大型坑洞和撞击裂纹痕迹,从专业上叫“冰碛纹”——冰川运动搬运的痕迹,由于难以被发现,山流水料在市面上大多是白玉。
戈壁料就要存量多不少,毕竟在昆仑山的整个山脉所途径的山脚冲积扇区域,都有可能分布,戈壁料属于临时性冰川融雪河道,将部分山料碎块冲落到山脚下,后来河流消失,这些碎块就遗落在山脚下的冲积扇区域,受到风吹日晒的洗礼,尤其是强烈的风化作用。
大部分戈壁料粉碎成尖长的形态,长片状居多,表面多带有定向的风蚀纹路,在戈壁滩常年高盐碱的联合作用下,有许多戈壁料表面还附着一些类似红、黄、褐色等其他伴生矿物积存。与山流水相比,大部分戈壁料的棱角是相对分明的,毕竟一种是水流冲击+卵石撞击,而另外一个完全靠强大风沙磨损,形态上面差异会比较明显。
受到风蚀+热胀冷缩的作用,戈壁料很难有非常大块的存在,基本都是碎成小块状,更多直接就是小片片,所以戈壁料的尺寸属实有限,很难在成品制作的过程中,达到把件以上的级别;山流水个头相对就可以大很多,有些甚至可以按吨计,可惜水流搬运和冲击的时长有限(其实也已经千万年以上,只不过对比籽料就“年轻”许多)表面大多没有留下细腻毛孔的痕迹,在玉雕师做活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不会特别刻意的大面积留皮。
从收藏价值考量,山流水的价值反而没有戈壁料高,戈壁料的风化外皮非常的光滑,打光可以看清内部的肉质情况;而山流水往往表面比较模糊,内部的肉质不易看清,裂纹多,从切料风险上来说和山料没什么区别,外壳的利用价值一般,结果山流水就陷入了产量少,价格反而也上不去的市场尴尬;相比较容易形成天然奇石的戈壁料,还是略逊一筹的。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有不少个头达到把件的偏圆润“白玉山流水”,其实是且末地区塔什萨依河谷出产的,虽然从生成原理上类似和田的山流水,可市场价格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收藏“白玉山流水”的时候一定要留个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