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外有别到内外无别:武禹襄《太极拳解》集解(十二)

从内外有别到内外无别

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解》集解(十二)

李新方

【原文】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解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祖师这两句话,是说太极拳的发劲,要蓄有像弓张开一样的强大力量,把对方像箭一样直射出去。对于“蓄劲如张弓”,李亦畬在《身备五弓解(太极五弓图释)》中讲解甚为精妙:“五弓者,上有两膊,下有两腿,中有腰脊,总称五弓。五弓者,总归一弓,一弓张四弓张,一弓合四弓合,五弓为一弓,才好实用。大弓张四弓张,大弓合四弓合,总须节节贯穿,一气呵成,方能人为箭,我为弓”。

讲到这里,有的朋友不免会产生疑问:太极拳不是用意不用力吗?不是圆的运动,非圆即弧吗?不错,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一位朋友在武术刋物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内外有别》的文章,引发了主张偏柔和偏刚的朋友之间的争论,互相指责对方练的不是太极拳,最后谁也没有说服谁。如今网络取代了杂志,类似的争论不仅没有止息,反而愈演愈烈,如什么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太极拳与其他武术,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哪个更厉害?等等,都很难达成共识。

事实上,太极拳的不同流派也好,太极拳与其他武术也好,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也好,不论你是练什么拳的,每个人都是两条腿支起个肚子,肩膀上扛着个脑袋,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基本上是一样的,技击的本质规律只有一个,功夫只有高和低的差别,在实战中只有攻和防,输和赢,以及赢得是否轻松的问题,是以中国武术历来主张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而每个习练者所处的境界自有差别,太极拳前辈常讲,“太极拳家看一切武术都是太极拳”。实战中的攻和防,输和赢,以及赢得是否轻松,个人功夫的高和低等,都是太极,一切武术都离不开太极,所不同的是主动地认识和掌握太极规律以制人,还是被动地接受太极规律的制约而受制于人。

一般地说,学武术大多是从追求极开始,能达到极的人就不是很多,如外家拳大多追求力量和速度达到最大极限。练太极拳的人大多是只追求柔,追求太极的外形动作,非圆即弧,在圆的切线上走化对方的来力,但这样的推手(狭义的)功夫再好,也只算达到了极,而不是太极,同外家拳所追求的力量和速度一样,任何武术在初级阶段都是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这是完全正常的。

极是相对真理,而太极是绝对真理,太极拳就是专门追求绝对真理的武术。有别所追求的是极,所以怎么用功也不能离开初级阶段。只有无别才有可能逐步达到太极,即高级阶段,即太极的境界,是极柔而极刚,极慢而极快,极圆而极正。圆大了是圈,缩小了只是一个点,如果能够在一个点上走化对方的来力,化和打是可以在同一瞬间完成的,力量和速度都是一般外家拳无可比拟的,所以真正的高手,若非处于同一境界的人,是看不出是练什么的,叫做“打人不露形,露形非为能”。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但不用力决不可无力,练到不用力而有力,就是太极劲。要达到不用力而有力,就要按照上引李亦畬《身备五弓解(太极五弓图释)》的具体方法,练成一身备五弓。拉弓当然也需要力量,但太极五弓蓄劲的力量也是从对方借来的,当对方的力量向自己打来,如果能够在一个点上走化,就为自己的太极五弓蓄上了强大的力量,自己只用意来控制发机,就可以把对方像箭一样直射出去了。而“非圆即弧”的走化之法,是在圆的切线上走化对方来力,这对于一般的对手虽然也能走化,但同时也失去了进攻或反击的最佳时机。

从理论上说,任何武术到了高级境界都是太极,都是极柔极刚,极慢极快,极圆极正,但一般的方法,大多是达到了极以后才开始追求太极,即所谓“练一家观百家”,“观千剑而后识器”,只要到了这个阶段,就决不会有什么内家外家,孰优孰劣等口舌之争了,因此,说别人是外家的恰恰证明自己是外家,说别人不能实战恰恰是因为自己不懂实战。正如《庄子·逍遥遊》讲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练武人对武术认知的范围和深度,是由其所依据的参考系之大小所决定的。

许多人学拳一辈子,还不知太极为何物,正是因为参考系太小,用极的观念和方法学拳是不可能达到太极的,就连极也很难达到,更难真正理解“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讲的是什么。要想练成这样的高功夫,就必须用太极的观念和方法学太极拳,即直接把内外有别换成内外无别,先从理论上把各家武术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在学拳练拳的实践中就会少走或不走弯路了,用较短的时间练得这样的高功夫完全是可能的。(待续)

(0)

相关推荐

  • 太极常见问题答疑珍藏版

    问题六: 初学者会觉得招式繁琐,有没有更简单的记忆方法? 1.听明白.听老师讲解,听拳友谈论,要听得明明白白. 张志俊先生在<高手>一书中讲到"闻道有先后"," ...

  • 武禹襄太极拳论

    <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 ...

  • 《武禹襄太极拳论》(完整版)

    <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 ...

  • 【玄渺问道&太极法说】重读武禹襄太极拳论...

    [玄渺问道&太极法说]重读武禹襄太极拳论 须要从人,不要由己. 从人则活,由己则滞. 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 以己黏人, ...

  • 武禹襄太极拳理论

    武禹襄<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dào):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 ...

  • 同学经典—武禹襄“身法八要”解

    作者王瀚墨拳照 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人.禹襄出身望族,博览群书,文武兼备.据史料记载,武禹襄的老乡杨露禅去河南温县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十几年,禹襄见而好之并从杨学拳 ...

  • 气敛入骨与敛入脊骨: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四)

    李亦畬书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 气敛入骨与敛入脊骨 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四) 李新方 [原文]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解曰]"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 ...

  • 顿悟法门的五大心法秘诀: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一)

    武禹襄祖师 顿悟法门的五大心法秘诀 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一) 李新方 [原文]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 ...

  • 武氏太极拳之:武禹襄体系形成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太极拳诞生

    文/李通国 无疑,从流传的大量传说和技术看,太极拳技术古已有之.它们的名称五花八门,它们的技术或粗糙或精巧,但都若隐若地体现着现代太极拳的一些技术前身特点,我们不妨称之为,古式太极拳.可是,它们都不是 ...

  • 武禹襄故居

    -广府古城 武禹襄故居位于广府古城迎春街,占地面积9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属清代道光年间建筑.故居原有房屋75间,现存42间,分东.中.西三条南北轴线排列,其房屋错落有致.左右对称.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