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4px; font-weight: 400;">行书练习方法</span>

什么是行书?唐代张怀瓘在他的《书断》中说:“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所造也,即正书之小讹(讹或作伪,这里是变化、差异的意思),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也有人说,楷如立、行如趋(快走)、草如走(跑),行书之“行”是行走的意思。不管流行也好,行走也好,以“行”为名总是取其生动活泼之意。行书是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所以,兼有草书的使转,是行书的最大特点。行书容易辨识,书写便利而活泼多姿,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统一得最完美的一种字体,因此它从汉末产生到现在,上下两千年,一直盛行不衰,不仅为一般人喜闻乐见,也为历代书法家们所重视。“书圣”王羲之即以他的行书《兰亭序》 名重古今。

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行书因为介乎楷书和草书之间,有的含楷书成份多些,有的则含草书的成份多些,所以行书又有“行楷”、“行草”之别。《宣和书谱》说:“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行楷和行草,既可就个别字而言,也可就整幅字含楷书或草书的多少而言。就整幅字而言,像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那样的便是行楷;像王羲之《丧乱帖》、王献之《十二月帖》那样的便是行草。

东晋·王羲之《丧乱贴》
东晋·王献之《十二月帖》

1. 行书的结体

行书的结体,近于楷书而又不完全受楷书的约束,近于草书而又没有草书的简省和放纵。它的结体比较自由多变,具体说来有如下特点:

(1)因承楷书而小变。这种结体基本不改变楷书点画的方位和字的体势,只是在用笔上多用露锋或以游丝相连,改变了某些点画的情态,并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勾连照应关系,从而使字的神情变得活泼了。王羲之《兰亭序》中“天朗气清”“畅叙幽情”文字就是典型的行楷字。如果会写楷书,就很容易写好这种行书。

(2)打破楷书端庄方正的束缚,略事欹斜,自成新的体势。楷书除了极少数以斜取正的字以外,体势都要求端庄方正,横画的斜度也不可过大。行书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些戒律。横画更可以大幅度上斜,以抬高右上角而取欹斜、超拔之势 ;笔道的走向也可以略微偏离原来楷书的轨道。这样就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楷书的使整幅字中的个体和群体都变得自由活泼,避免了楷书的呆板。行书的这一特点,王羲之的《兰亭序》早开其端,李邕《麓山寺碑》《李思训碑》遂造其极。有的书家不仅如此,有时还故意把某些字写得左歪右斜,使得字与字之间具有相向、相背、相从、相倚的种种情态。典型的例子可见于米芾和郑板桥的行书中。

唐·李邕《李思训碑》

(3)简化和体势多样。楷书中有一些字点画众多,结构繁杂,书写起来极不方便。行书遇到这种字往往可以用省略个别点画或改变原楷书某一基本形态(组成一个字的某个部件)的方法,简化其结构,以便书写。例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几个字,“俯”字右旁的“付”省去了一撇,“雖”字左旁的“虫”省去了一点,“爲”字下四点代之以一横,“能”字和“臨”字的右旁以及“終”字的左旁,都以笔画简单的基本形态代替了原来笔画多而复杂的基本形态。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笔画,书写便当,而且字的神貌也大为改观。由于行书对楷书的这种“省变”不是一成不变的,行书对某一个楷书字的“省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而“省变”的程度也可以不同,于是在行书中,每每一个字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写法,形成了行书结构和体势的多样性。

(4)放纵体势。上面讲到的两种结体,虽然在某些方面挣脱了楷书的羁绊,也有不同程度的放纵,但都还不出“格”。这里所说的放纵,主要是指在一个字中,点画与点画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在长短、正斜、大小、疏密等方面的对比度,较之楷书要大为悬殊。例如颜真卿《刘中使帖》中“耳”字的末一竖画,竟拉得比楷书长四倍,占了帖中整整一行的位置;王羲之《澄清堂帖》中的“念”字故意写得开放松散,在三个部分之间留下很大的空白;怀素《自叙帖》 中的“忽”字,存心把下边的“心”字写得如巨浪翻腾,宽广博大,把上面的“勿” 写得如痀瘘抱怀,拘谨而小,毫不顾及楷书中该字上下两部分的比例关系。此类行书结体,其字势奔放豁达,气度非凡,多见于行草字幅中,大都是书家为着加强章法的气势和变化而有意为之的结果。

唐·颜真卿《刘中使帖》

(5)有从隶书、小篆演化出来的特殊结体。行书是由楷书快写演变形成的书体,它的结体主要源于楷书,但也有少数行书字的结体不由楷书,而直接从楷书以前的隶书以至篆书演化过来,模样儿与楷书大异。对这种字如果不弄清其“出身”,就会觉得它的结体不可理解而错认了它。例如“材”字,行书的写法跟“村”字很相像,而跟它自己的楷体却相去甚远,故往往被一般人误认为“村”。“材”字行书之所以有这般模样儿,是因为它脱化于小篆和隶书。此外,“柳”字有一种行书形体也来源于小篆,“桃”的一种行书形体来源于隶书,等等,都属于这一类。总之,行书的结体较之楷书要灵活多变得多,我们这里所说的仅其大概而已。行书结体的灵活多变,与书写时快速行笔的需要和用笔习惯有关,所以我们在讲求行书结体美的时候,不能忽略用笔的因素。

2. 行书的用笔

行书既然是楷书的“小讹”,是为了书写便捷而由楷书派生出来的书体,书写的速度与节奏势必比楷书快。由于快,笔锋在点画中间就不可能有较多的停留时间,下笔收笔,起承转合,皆顺势而为,这样就不能不使原有楷书点画的形态有所改变而自然形成行书的用笔。行书之于楷书,不像楷书之于隶书、隶书之于篆书,有一套刻意创造而明显区别于前者的点画形态和用笔方法。行书的点画形态和用笔方法基本因承楷书,只是书写时较楷书“草率”、迅速才产生了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

(1)多圆笔少方笔。行书在横折、竖折、竖勾等“拐弯”的地方多用圆笔少用方笔。这是因为方笔需要顿挫,多两个节奏,圆笔则顺势圈转即可,轻快便利,又能增加柔和圆润的情态。

(2)多露锋少藏锋。由于书写的快速,行书点画(特别是点、撇、捺)多顺笔带出锋芒,使点画间的承接照应关系比楷书明显外露,因而显得比楷书活泼流畅。

(3)点画每以游丝相连。所谓游丝,是指行草书中两个笔顺相承接的点画之间互相牵连的轻细线条,是在两个点画过渡时,没有把笔完全提起而由笔的尖锋自然顺势带出来的。游丝间的连带关系,使其脉络通畅,又能赋予形体萦回流转、婀娜多姿的情态,如王献之《十二月帖》中的“大军”二字(见下图)。

(4)改变楷书的点画。为了书写的便捷或追求特有的体势,行书经常用一种点画代替楷书的另一种点画。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不增减笔画数目的情况下,用以点代横、代撇捺,以横代点、代捺等方式,使点画异样;二是因改变了原来结构的基本形态而使得点画异样。第二种情况对楷书往往有简化作用。如“東”、“客”的写法属于第一种情况,“鹫”的写法属于第二种情况,因为它分别用一横代替了“京”下的“小”和“鸟”下的“灬”两 个原来结构的基本形态。

(5)有的字改变了原来楷书的笔顺。为了追求点画气势的连贯和特殊的韵味,有些字行书可以不按楷书通常的笔顺去写。如“书”、“里”和“经”的右半,为了使这些字除却竖画之外的点画(主要是横画)气势连贯,可以一笔顺势将其写完,最后再写一竖。

3. 学习行书宜注意的问题

(1)学习行书宜以楷书为基础,在结体和用笔两个方面练好扎实的基本功。行书的结体虽然变化多,对楷书的“牢笼”有所冲破,但是未达到草书“解散楷体”的程度,可说是只出了城而并未出郭,没有超越楷书总的体势。从点画形态上看,似乎行书与楷书有异,但那主要是由于行笔简而快所产生的效果,基本的用笔方法实无二致。可以这样说,楷书的结体和用笔就没有行书的结体和用笔可言。所以,学习行书必须从楷书入门。不是说“楷如立,行如趋”吗?立且不稳,走又谈何容易!当然,写好了行书反过来对写楷书也很有益处,不过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2)重视临帖。或许有人会问:行书既然从结体到用笔都承袭楷书,仅是“正书之小讹”,何以还要专门临习行书碑帖?行书虽然承袭楷书,但它毕竟已成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小讹”再小,终是差别。有差别就有个性,更何况有的地方差别还不小呢。不临帖就不能熟悉行书的特点,有许多问题就无法解决。比如,楷书一个字一般只有一种写法,而行书却往往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写法,那些与楷书不同的写法怎么写?行书常常省变楷书的笔画,是怎么省变的,有何规律?行书的用笔方法虽然与楷书基本相同,但行书也有它特殊的用笔技巧,如何了解并掌握这些技巧?行书比楷书更讲究章法,常用的章法有哪些,怎样把它灵活运用好?……这许许多多的问题,不去临帖是难以解决的。说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仅就两者的亲缘关系而言的。任何一种独立的书体,都有它独特的、相对的点画轨道,这轨道就是书法艺术的结体法则。比如一个行书 “成”字,从王羲之到米芾,他们的书法风格尽管各异,但行笔的轨道却大体相同,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道本同根,规律所范。我们虽不必拘泥于“无一字无出处”,但总应该“翰不虚动,下必有由”,遵循其一般的规律吧。光是写得快些谁不会?但笔能否走在正轨上,写出来的字能否好看,恐怕就难说了。这正如走步一样,谁都会走,但叫你去跟海灯法师走一遭那丈把高的梅花桩,恐怕是一迈步就会有“好看”的,因为你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脚踩不到点子上。可供初学临习的行书帖,有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即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王珣《伯远帖》等。

(3)不宜过分强调和滥用行书的用笔特点。我们前面说过行书用笔有多圆少方、多露锋少藏锋、多有游丝相牵连等特点,并谈到了它们的艺术作用,在书法实践中适当运用这些特点能使作品增色;不过务须用得恰如其分,不可过分强调和一味滥用某一方面的特点,否则即会走向反面。比如:圆笔用得太多,会使字体显得软弱圆滑;露锋过甚,易导致精气外泄而轻浮;笔笔牵连,会造成圈眼密布而形同蛛网。这与妇女的涂脂抹粉相似:如化妆时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施得恰到好处,便能给人增加美感;若不顾实际,把脂粉一味地涂抹,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东晋·王珣《伯远帖》

(4)学习行书宜首先熟悉偏旁部首的写法。行书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尽管变化很多,还是有它相对稳定、约定俗成的一般写法的。特别是偏旁部首,除了因袭楷书以外,还有它自己的一套通用“符号”。学习行书,熟悉并掌握了偏旁部首的写法,就能了解行书的造型规律,举一反三, 也就能真正写得“快”了。宋代的姜夔在他的《续书谱》中说:行书“贵乎秾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这里,行书的结体、用笔和章法都已包含在内,可算作是写好行书的一个标准吧。只要我们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勤学苦练,达到这样的标准是不难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