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明代中期的玉器制作特点辨识
(接上期:明代初期的玉器制作特点)
上一期说完了明代初期的玉器特点,
元末明初的玉器风格
我们接着说第二个阶段,就是是明代中期,
从史书上考证,明代中期主要指(成化---嘉靖年,1465---1544年),这个阶段的玉器制造特点有别于明代初期的制造风格。
明中期 白玉镂空佩
这一时期经历成化、弘治、正德及嘉靖前半段,共79年代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在此期都出现了重要变化,这时介于早、晚两期之间的过渡期和转折期。
这个时期的玉器制造趋向简略,还部分承袭着元末明初文人文化的兴盛风格,出现出具有文人色彩的玉器特色,在造型和风格表现出明显的粗犷和简洁的艺术特征,而线条纹饰的磨制也更加明快并且有力。
从其制作的工艺特征上看,当时的设备工具,也就是水凳的加工手段和磨制效率应该是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我个人认为跟解玉砂的选择使用有关,都说明代的制玉风格是“粗大明”,真正的理论依据没有人说得清,也许就是跟制玉过程中的“昆吾刀”有关?在南京市博物馆中藏有一枚东晋时期镶金刚石金指环,经考古检测认定是东晋永昌二年(公元322年)作为墓主人的陪葬品埋入地下的用品。
南京博物院的东晋时期金刚石戒指
东晋郭璞中也有记载:金刚石坚硬,可以用来刻玉,而熟悉玉器加工的人们都应该理解玉作先刻划,再修磨的工艺路线,推测这个器物可能是戴在手上刻玉的工具。
中国制玉的工种一直属于家传的“绝技”,特别是金刚石的稀少和珍贵,也许并不会成为大众所知的“独门秘籍”,这枚东晋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的金刚石,也许就是传说中的“昆吾刀”,也说明一定会有同样的物品被传承和使用,如果是真的,将对玉器的制造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戒指的侧面,可以看出是一个完整的尖角
明王朝统治延续了二百多年,并没有跨过三百年的这个坎。
辉煌的大明帝国时期极大的恢复和振兴了汉文化的影响力,这个历史时期的玉器虽然在造型风格和工艺上都有了一些发展和创新, 但从玉器文化发展的总体过程上来看,明代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不是辉煌鼎盛的时代。
在这个方面,明代的玉器也有可圈可点的细节值得铭记,在人物的塑造上,明代时期的玉器其比较突出的表现形式可以从一些部位上简单分辨出来。
例如玉人的人物五官造型及其他部位只磨出轮廓和线条,并不进行细腻的形象处理;还有就是动物的眼睛在磨制时只用管钻钻出深槽来表现眼眶和眼珠;故有人用“有眼无珠”来形容明代的眼睛,这也是一种经验,但不能成为标准。
白玉回首卧羊
在动物的造型上,指和爪的磨制一般只磨出基本的轮廓线条,或简单磨制出爪和指;
而龙和鱼的鳞片只用单线条的网纹来表现等,似乎很多人从中看到了中国传统书画写意的意境和风格。
特别是明代的早、 中时期的玉器,其磨制的工艺效果和表现方式,简洁干练,一目了然,让人们从直观上就能比较容易地判定为明代玉器,这也是被后人称为“粗大明”的一个主要原因。
除此以外,明代时期的这种制造工艺风格还集中的表现在铜器、木器、 漆器、牙雕、木雕等各种材料的艺术品制造和造型上。
明中期 白玉镶金观音
总而言之,从明代时期的玉器上看,明代中期的这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和风格特点比较突出,工艺特征也比较突出,易于辨认。
而且在民间流传的玉器中,同时也有少数造型纹饰和工艺都十分精湛的高品位明代玉器传承。
在国内考古挖掘出土明代中期玉器的地点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江西一带。
南京魏国公徐铺墓出土木芙蓉玉带板1副(20跨)、金镶碧玉带板1副( 20跨)。
江西南城明益王朱佑槟(嘉靖十八年,1539年殁)墓出土玉佩2副、玉饰22件、白玉带板1副(20跨)、青玉圭1件。
明中期 青玉花鸟纹带板
上海浦东路陆琛墓(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殁)出土了白玉铁拐李、白玉蝶、玉鸡心佩、白玉带钩、镂空寿字玉、玉方扣、玉菊花扣、玉四瓣花、玉环、玉耳坠、玉戒指、玉道冠、玉簪等玉件,均为地主富商阶层所用之玉,说明富人用玉也是遍及全身。
虽然这个时期的传世玉器并不少,而且尚有若干佳品,说明此时期民间玉器的普及有了重大发展。
根据这一特点分析,明代中期的玉器制作开始显现出明代社会的特点,从玉器的制作和加工也可真正代表明代社会的玉器推广的特征。
明代 白玉发冠
(未完待续)
本文由玉见沈华原创文章,其中图片资料来源于中国玉器全集资料,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