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复习进度大调查,原来竞争对手复习到这了…
本文由「冲刺班」赞助推送
来冲刺班,直系学长姐帮你看看学到哪儿了?
知识点解析
1.《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来到巴黎,为未来德国革命进行舆论上的准备。为了传播革命思想,贯彻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德国的政治纲领,领导分散在各地的盟员的斗争,马、恩决定在德国创办大型日报。1848年6月1日这份大型日报正式出版。为了继承《莱茵报》的革命传统,又表示两者之间的区别,所以定名为《新莱茵报》。
2.文化指标研究是格伯纳在20世纪70年代对美国社会的文化与传媒状况做的研究。文化指标,是和经济、社会指标相比较而言。格伯纳认为,除了衡量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各种指标(如GDP)以外,还需要一个量化指标来衡量国家的文化状况。
3.卢因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够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怀特将把关这一概念引入了新闻传播领域——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麦克内利纠正了怀特把关模式单一缺陷,他认为,在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有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不同的把关人将经过他们的大量信息一层一层地加以筛选。巴斯提出了把关经过第一阶段的新闻采集和第二阶段的新闻加工双重行动模式完成整体的把关行动,第一层的把关人是记者,对材料进行取舍和加工;第二阶段的把关人是编辑。
4.传播学中的三论是指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5.彭兰老师认为:智媒化的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万物皆媒,过去的媒体是以人为主导的媒体,而未来,机器及各种智能物体都有媒体化可能。二是人机合一,智能化机器、智能物体将与人的智能融合,共同作用,构建新的媒体业务模式。三是自我进化,人机合一的媒介具有自我进化的能力,机器洞察人心的能力、人对机器的驾驭能力互为推进。
6.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集合行为是以一种非常态的群体(群集)形式出现,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属于非常态的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的条件为:
(1)结构性压力。例如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不满、焦虑和紧张情绪。
(2)触发性事件。集合行为一般都是由某些突发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信息传播贯穿于集合行为的始终。集合行为容易引发破坏性的社会后果,治理集合行为的根本,在于消除它产生的温床或发生的条件。
7.《中国报学史》由戈公振先生所写,是一部研究新闻学和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开山名著,国内外新闻界誉之为中国首部新闻史学权威著作。
8.第三人效果指的是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的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而是发生在“他人”(广义上的第三人)身上。作为这种感知定势的“第三人效果”,意味着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时存在着双重标准:倾向于“高估”媒介传播对他人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第三人效果也是一种说服或宣传技巧,类似于我国的“声东击西”、“欲擒故纵”、“围魏救赵”等成语中所蕴含的操控谋略。追求“第三人效果”的说服性传播,定位的致效人群并不是作为内容对象的“表面受众”,而是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第三人效果指的是大众传播的现实影响的一种发生机制。在许多时候,对大众传播内容产生实质性反应的,往往不是“表面受众”而是他们的相关者。
9.媒介技术及其未来发展,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参与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鲁塞尔·纽曼在1991年预言了它的“4C”趋势。这4个“C”是:
(1)control——社会成员对传播过程的参与和控制程度越来
(2)convergence——单一媒体越来越融合成多功能媒体;
(3)convenience——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
(4)cost——媒介接触和使用的经济成本越来越低廉。
20年的媒介技术发展历程正在证实纽曼的预言。的确,上述四个方面,既是媒介技术发展的社会需求,也是它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
10.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任主笔,正是此报奠定了他在报界的主帅地位。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到日本,开始了在国外的办报生涯。他在横滨创办并主编了影响更为深远的《清议报》(1898一1901)和《新民丛报》(1902一1907)。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并任主笔,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版时间较长、影响极大的的报纸报纸之一。
11.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是为了解决究竟选择什么事实才会引起公众兴趣这个难题的。新闻价值包含五要素,分别是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12.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来自于他致国会的演说辞,也是他于1644年在伦敦“非法出版”作品。他在《论出版自由》中论述了一个边界非常模糊的法律问题。这篇文论尽管没有论述出版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也没有严密的专业论述,但依旧被誉为“自由思想史上的杰作”。
13.美国《纽约太阳报》19世纪70年代的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把新闻解释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说法被西方资产阶级报人作为选择新闻的标准一直延续至今。
14.目前,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有四种,它们分别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15.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和新鲜。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为核心的要求或规律。
16.邵飘萍曾任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的讲师,主讲新闻采访学,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影响深远。
17.生产力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世界各地区的新闻事业总是如影随形地跟随者经济实力的兴衰而兴衰,生产力水平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18.仪式传播这个概念是在美国传播学者罗森布尔在其著作《ritual communication》中提到的,仪式传播包括了“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和“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前者主要指具有传播特性的仪式活动包括社会生活中的正式仪式(如宗教仪式、婚礼等)和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仪式(如见面握手, 分别说 “再见”等), 这也是樊水科认为的中国学者研究仪式传播的指涉;后者指大众传播活动的仪式化。
19.kol是营销学上的概念,指关键意见领袖,通常被定义为: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
20.卡斯特尔还是信息时代一位杰出的理论家和解说家,其理论贡献就在于他从技术理性的角度对信息社会进行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甚至哲学的思考。他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信息时代三部曲:《网络社会的兴起》、《认同的力量》和《千年的终结》。
分科目制定目标,以大化小:如果我暑期目标是要将《传播学教程》这本书背掉,那么我肯定给自己规定好每天背哪一章,完成每天的背书任务打卡才会发现我如期完成了对这本书的背诵。同理,其他学习任务也是这样,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先拟定的大任务(要契合实际),再规划每天的学习小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暑期目标就如约达成啦。 不盲目比较,保持个人节奏:经常用内卷这个词来形容新传考研界的状态,但是作为战士的我们一定要学会相信自己,不要盲目和别人尤其是同考新传专业的同学作比较,要知道每所学校的要求不同,每个人的复习节奏也不一样,咱们的目标最起码是上岸,而不是考全国第一啊哈哈哈哈。 给自己适当放假,调整作息:暑假也是可以给自己适当放个假哈,比如今晚不学习了出去吃个饭散散步,和父母聊聊天等等,以各种让自己愉快的方式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多问问自己的考研的初衷,坚定自己的必胜的信心,早点睡觉第二天满血复活地奔赴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