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人常说: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这并非迷信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有些人听了估计会不以为然,认为老人的话属于迷信,然而,虽说老人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老一辈人说的话大部分总被行差踏错的晚辈们发现确实是有些道理,不能完全不信,因为很多都是无数前人口口相传总结下来的经验之谈。就像“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这一句老话,听起来似乎“神神叨叨”的,但是其背后却蕴含了符合科学的道理。

腊月三九

正所谓数九寒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寒冬腊月,那么“人怕腊月生”这句何解?

其实在古代人们总结出来二十四节气,其中一年有两个极端,一个叫三伏天,另一个叫三九天,三伏天这个词汇大家比较熟悉,因为每年夏季这个词汇会频繁出现在人们眼前,而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人们却不怎么关注了,因为都窝在被子里呢。

过去,在生产力和技术落后的时代,寒冷的腊月对儿童和老人来说往往非常困难,因为腊月基本上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人怕腊月生”反映的其实是一种心酸。在古代,可没有现在反季节的蔬菜,而且在几乎没有物流的环境下,农民到了寒冷的冬天,他们能吃的食物不过是腌菜和腊肉。从现代的观点来看,与新鲜食材相比,这些食材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因此,腊月出生的孩子,在这个寒冷的季节对孕妇和孩子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冬天,如果不提前准备过冬的食物,那么很容易饿死。

此外,在古代冬季,除了朝廷官员、地方官僚和地主,穷人没有适当的取暖措施。因此,在营养不足、防寒条件差的情况下,冬季出生的新生儿存活率很低。而且,以前对儿童的养护还不如现在发达。在那个时候,孩子们能否活下来取决于天意。如果此时出生的孩子,很容易因感冒等各种问题死亡,或留下病根。所以,据说他们最怕生在腊月。此外,古人认为,冬天乃是万物萧条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生的孩子在命格上会有所亏欠,属于不太好的范畴。

“又怕腊月死”?

相对腊月生,可能“又怕腊月死”这一句更加显得心酸了,因为所谓的怕,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老人们在这个季节会担心自己的过世,这会拖累家人。因为农历腊月已经快到年底了,在我国这个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年货准备过年了。尤其农村的家庭,一年的积蓄基本上都花在这上面了。

如果老人此时去世,那么将会有大量的丧葬支出,因为国人的传统是孝字,无论如何也不能在这时期对老人有所亏欠,所以只能拿买年货花钱给死者来组织葬礼,这大大增加了负担。因此,一般都希望老人能过完农历新年,因为过年后季节开始好转时,他们也能更好地过上健康的生活。因此,农历新年对一个家庭来说其实也是一个槛。

先说“人怕腊月生”。

再说“又怕腊月死”。时至今日,很多地方依旧有腊月里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语的传统,很多关于腊月和正月里讨吉利的习俗依旧受很多人尊崇。而腊月里有人去世,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很不吉利、很不好的兆头——毕竟,最大的不吉利就是办丧事。因此古人认为,腊月里死人是很不好的。

此外,在过去,腊月里有人去世,就要举办葬礼而后安葬。而葬礼以及安葬活动,需要亲戚邻里帮忙。数九寒天,而腊月又接近年关,这个时候基本上有钱都是要置办年货的,如果老人去世的话,那么就只能用钱来给老人办葬礼,所以年基本都过得不开心了。动员亲朋帮助自己帮忙安葬,无疑是很亏欠人情的。

此外,还有第三大因素:在过去,对于穷人来说,过年又叫“年关”,很多穷人会被债主追债上门,甚至需要出去躲债。比如《白毛女》里面,杨白劳就因为还不起黄世仁的高利贷而出门抵债,最末还被迫把女儿喜儿抵给了黄世仁。对于多数穷人来说,腊月里需要筹备过年,以及还债、缴纳地租,面对资金匮乏的情况,而办丧事也需要一大笔开销,这对穷苦家庭来说,更是一件雪上加霜的事情。因此,古人认为,腊月死人是极大的麻烦。

在当下,随着社会的进步发达,尤其是科技的带动,很多让古人感到头疼、难以解决的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因此,不论是腊月里有新生儿出生,还是腊月里有人故去,都不会在原本悲喜的情绪上有任何影响,而文中提到的俗语也只能作为了解古代民间文化的又一途径。

从这句话里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心酸,不过这也往往成了过去式了,在现在这个社会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了,所以对于这样的现象也是越来越少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