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朱文杰:从他大舅他二舅认识秦腔
我是一个道地的秦人,可在孩童之时,最早接触秦腔、认识秦腔不是其经典的李十三的《火焰驹》也不是范紫东的《三滴血》,还有一大堆秦腔名角苏育民、孟遏云、陈妙华什么的,以及任哲中唱的《周仁回府》等等,而是几句带点说唱的秦腔小段: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其实,这应该是民谣,也是儿童们乱吼的童谣也称作是《关中古歌》。我以为反正属于“谣”体。不过是秦腔艺人演出时随意借用加入的小插曲,即丑角在幕间串场时,穿科打浑,活跃气氛,增加笑料的小段表演。记得五十年代中期我上小学时,学生娃们就随意颠倒翻唱胡编乱改“他大舅”,比如:高桌子低板凳一对兄弟,他大舅他二舅两个老皮(注1),他大舅他二舅都是木头,高桌子低板凳都是他舅,……
谁知,近些年“他大舅”突然一下风靡中国,一下让秦人们有点欣喜若狂。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老毕唠叨,高兴了就來上一段。这源于2006年5月31日北京人艺把《白鹿原》改编成陜西方言话剧搬上北京舞台时,一开幕先让陜西华阴老腔的十多个民间艺人用“他大舅”打场子,颠狂一阵,先声夺人,强力震憾。不说话剧《白鹿原》火没火?反正是火了个华阴老腔,那吼得忘情时的慷慨激昂、唯我独尊,伸胳膊拃腿时得意忘形的恣肆汪洋,荡气回肠,猛烈敲击木凳子时的忘乎所以、尽情发泻,有一种挣命的不顾一切的奔放。一会被称为“千古绝唱”,一会又被称为“原生态摇滚”,中央台不光为北京人艺《白鹿原》拍专题,还对华阴老腔作专访,那可是火势不断,火焰猛窜,而这“火”势,就离不开个“他大舅”。接着2009年张艺谋又在电影《三枪拍案惊奇》中亲自填词,亲自和当年红透半边天的小沈阳來了一段“他大舅”。这后面才有,借《星光大道》为《三枪》造势,拉来东北赵夲山,春晚上的《不差钱》,推波助澜,火上泼油,极尽之能。把国人的眼球都吸引得快暴了。再紧接着作为2010年中央电视台黄金档播出的开年大戏,电视剧《奠基者》中的铁人王进喜,也來了段“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走三步退两步不如不走,多打井快打井多多出油……”于是乎,不管话剧、影视剧,喜剧、正剧,娱乐的还是主旋律,都不约而同,甚至一窝蜂的不加思索地选择“他大舅”,凑戏分,玩民俗,吸引眼珠。让你一个陜西的秦人,还真有点应接不暇。《三枪》中只选那两句经典:“他大舅他二舅……”而华阴老腔在这句之后还有几段,第一段是: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
男人笑女人哭都在炕上,
男人下了原,女人做了饭,
男人下了种,女人生了产,
娃娃一片片,都在原上转……
第二段稍微变了点,不完全按照“他大舅”模式。是:
女娲娘娘补了天,
剩块石头成华山,
儿背着太阳飞,
边飞到西那边,
天黑了又亮了,
人醒了又睡了;
太上老君犁了地,
豁出条沟成黄河,
风儿吹月亮转,
东岸转到西岸边,
麦青了又黄了,
人兴了又张了……
大概是2003年拍的30集电视连续剧《关中匪事》在前面二句后边又加了两句,应是《陕西大实话》中的老段子: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金疙瘩银疙瘩还嫌不够
天在上地在下你娃甭牛
电影《高兴》,也用了“他大舅”四句,基本上也是照搬秦腔剧中的旧词,与《关中匪事》各有特点,各有意味,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走一步退一步等于没走
一头驴两头牛都是牲口
当然了《关中匪事》的四句串在一起,寓意更深一层。他第一句他说的是不可改变的真实、事实;第二句的高和低,说的是不论你高他低,都一样,都是木头!谁别瞧不起谁;第三句说的是有了金子银子了就别再贪心;第四句则说的是别牛气,天和地都盯着你监视着你呢?!“牛”,即牛气冲天。这有几重意思,有势大、扎势,或者犟倔、不服气的意思在内。《奠基者》中的铁人王进喜吼的那一段也不错,特别符和当时的规定情景,“走三步退二步不如不走”,从“走一步退一步等于没走”,变过來,意味大增,而“多打井快打井多多出油”更为直接服务于剧情,十分贴切。
其它的还有不少,特选几段精彩的记录如下:
1,为王的坐椅子脊背朝后,
没料想把肚皮挺在前头;
2,太阳出来照西墙,
西墙背后有阴凉;
3,贼娃子绺娃子(注2)都是瞎倯(注3),
黑敬德黄秦琼都是英雄。
4,白绸子黑缎子都闪贼光,
长袍子短褂子都是衣裳。
5,大麦面小麦面都能擀面,
剩下个包谷面咱打搅团。
我对“大麦面小麦面都能擀面”,这二句特别感兴趣,给人一种别开生面的惊喜。这一段是引用了陈忠实老兄一幅书法作品中的內容。一次陪一位外地朋友去买忠实兄的字,好像一下买了二十幅,说起那幅我写到文章中的“大麦面、小麦面,都能擀面。”忠实兄马上说我这里还有一幅。于是在一堆已写好的字中翻出来递给我:“送你啦!”可这幅字我没保住,一出门就被我这位一起来的朋友硬要走啦。
我觉得,光靠这两句有点不过瘾,不解馋,我遂胡编了几句凑成一段。于是,就有了:
大麦面小麦面都能擀面,
剩下个包谷面咱打搅团。
你一碗我一碗都甭搡眼(注4),
油泼辣子调粘面(注5)
吃咧还想把碗舔。
“他大舅”这一秦腔小段,称《关中古歌》,或称《陕西大实话》,初听之时,那就是一句不折不扣的大实话嘛,甚至像废话,但其中蕴含着极深邃的哲学意味,“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寓意着这样天经地义的真实不容否定,看似土得掉渣但韵味无穷,就像天就是天,地就是地一样。我瞎想,是否有“否定之否定”演绎出的“肯定之肯定”的哲学意味在内呢?有一首歌中唱道:“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碾子是碾子,缸是缸,爹是爹來娘是娘。”其实和“他大舅”一样,用肯定來加强不可否定,並于以强调。这时其实是;废话不废,大实话忒色,咱关中古歌,别有一种味气!尤其演唱之时,给你的第一感是完全出乎意料,而后会心的,绽发出一种惊诧莫名的有点怪诞的喜悦,这其实是一种冷幽默,是深入骨髓的幽默。
这《关中古歌》,为啥选舅舅来说事呢?因为在陜西关中一带,舅舅在一个家族中,地位是极其特殊的。例如会称舅舅是“亲娘舅”,家族中发生的一切大事,婚丧嫁娶都需要舅舅來主持,小孩子满月,盖房,分家,舅舅是一定要到场的,而且那酒宴的首席位置非舅舅莫属。在关中农家,爹娘一句“明儿个把你舅叫来”,就意味着要给你弟兄们分家了。这时的舅舅,代表着权威与公平。所以选舅舅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他大舅”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演唱模式,可以随意地仿照填词的,流传下來的版本非常多,好像每一个丑角演员都掌握有好几套呢?所以也惹得我尝试着凑了几段。例如:我有一天睡觉前,看了描写陕军抗战的长篇小说《立马中条》,当睡得迷迷糊糊、半睡半醒之时,不知咋的竟为《立马中条》凑了一首仿照“他大舅”模式的主题歌:
太行山中条山,都是大山,
黄河长渭河短,流过潼关。
你拿刀我拿枪,专打日寇,
你看咱陕西冷娃,个个都是热血硬汉!
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连忙爬起身记了下來。第二天念给朋友们听,引來一片叫好声,又心血來潮的凑成了几段。例如写抗战时的“阎锡山”:
山药蛋、洋芋蛋就是一个蛋,
娘子关、平型关就是一个险。
招不住打,让小鬼子撵得满山转,
阎老西、阎北川你咋就是个嘴硬勾子软。
再有,看一位朋友博客文章《筒子楼》,我就又凑和着写了一首:
筒子楼鸽子楼,都是个半扇,
有厕所没灶房,特别“瞀乱”(注6)。
楼道窄楼梯陡,实在麻眼(注7),
让人,成天到晚的犯颇烦(注8)。
写“他大舅”这种样式的《关中古歌》,只要抓住了唱词的朴实淳厚,幽默风趣,以及陜西方言不同一般的特色,写出來就一定会惊艳般的抢眼。
当然有人担心,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了三十年,只生一个好,中国人口终于控制在十三个亿,可再來一个三十年,中国以后就没舅了,更别说大舅二舅了。看來在中国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时,政策是否会变成:多生一个好。反正,这十多年以后舅这个称呼,肯定成了稀罕。
如今的“他大舅”吼红了全中国,热火得震了天。而可能很多外地人,是从“他大舅”这段《关中古歌》认识秦腔的,这当然会引起误导,虽然有秦腔的地方都有“他大舅”,但秦腔的经典唱段一定不是说唱式的简单曲调的“他大舅”。但愿“他大舅”,为秦腔的振兴敲响开场锣鼓,更精彩的大秦之腔还在后面,还要到西北五省、到陜西、到西安來看。
这首先要看秦腔的百年老社——易俗社,当年鲁迅先生题匾“古调独弹”。为此,这篇文章的结束语,就以我的新诗《易俗社》來圆场,不知是否能成为秦腔寻根的导游,为这篇“他大舅”添点小彩?
易俗社
古调独弹
慷慨悲壮的秦腔
激动了鲁迅先生
大笔挥就出这块金匾
一个独字
占尽风流
我似乎明白了
其实鲁迅先生是把秦腔
当做万里长城一样的
磅礴大气来倡导的
他可能认为积弱的中国
需要吼秦腔式的强悍
铿锵的锣鼓
伴野声高古
震得耳根发麻
血就涌上脸
胸腔鼓荡着豪气
在灰色的岁月
举移风易俗之帜
扫萎靡之气
充盈周秦魂魄
重振汉唐雄风
黑梆子敲得山响
粗嗓门吼破贼胆
多少异乡的三秦儿男
高叫着:解馋解馋
板胡快要扯断了弦
激昂的情绪冲击着
一群热血青年
东北军士官的心中窜出了火
《西安事变》才演得无比雄奇
有威武壮烈
有悲歌动地
琴音呜呜一变
一出《三滴血》婉转
让秦声粗犷中有了缠绵
可火气脱不尽豪迈
醉倒了长安八景
梨园第一声
响彻云天
一家易俗社
把古城春色尽揽
2011年5月3日至6日初稿
2017年3月25日修订
发表于《西安晚报》2011年5月25日
《中国秦腔》2012年第5期
《新叶》文学2014年第3期
收入《长安回望》西安出版社出版2016年1月
注1:“老皮”陜西关中方言,把老汉叫老皮。
注2:“绺娃子”绺窃,也指小偷,陜西关中方言叫成贼娃子;
注3:“瞎倯”陜西关中方言,瞎就是坏,坏东西的意思。“倯”,扬雄《方言》就有这个字,它的解释是“陇右人名懒曰倯,倯,骂也。”可见“倯”当“懒”讲,关中人把“懒得管”叫“倯管”。骂某人是“瞎倯”,意思是既坏又懒。
注4:“搡眼”陜西关中方言,指馋嘴、贪嘴,搡,指朝嘴里猛塞吃食,引伸意也有贪恋眼光盯着好吃的,馋涎欲滴地盯着漂亮女人不放。
注5:“粘面”陜西关中方言,干拌面条,不加汤粘到一起的面条。
注6:“瞀乱”陜西关中方言,心中发急发躁,导致心绪混乱。
注7:“麻眼”陜西关中方言,把不行叫麻眼。
注8:“颇烦”陜西关中方言,颇为烦恼,也有嫌麻烦的意思。
朱文杰 : 1948年10月出生于西安,现任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砖汉瓦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文史馆馆员。系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出版诗集《哭泉》《灵石》《梦石》《朱文杰诗集》(上、下卷);报告文学《老三届采访手记》;散文集《清平乐》《拾穗集》 《长安回望》《吉祥陕西》(上、下卷),《邮票上的美丽陕西》。
《西北作家》往期链接
◆体裁:小说、散文3000字内,诗歌50行内。邮件主题处注明题目、体裁、字数。
◆纸刊稿投:xbzjsg@163.com,原创、未在任何媒体发表过。两月内未见回复,方可另处!
◆微信平台稿投:1175314756@qq.com,原创、未在其它微信平台发表过。15日内未见回复,方可另处!投稿后务必加微信wyku001,以便联系付酬。48小时后结算稿酬,非签约作家稿酬为打赏额的50%,低于10元不予发放。签约作家优酬发放。
◆声明:作者自负文责。本刊对稿件有修改权,不同意修改请注明!无特别注明的图片源于网络。
◆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西北作家》,否则,本刊会依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