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想起地铁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谈论些什么

小冒坚持原创的640天
原地起飞的2021,我已经累到,结束一天的工作,就可以秒睡。
我给了自己一个命题,尽可能天马行空地联想。
地铁。
我能想到什么?
最近终于红起来的小哥哥金宣虎。
我这精准的大众目光,19年在他终于当起三大台的男一号,但是还不温不火的时候,我就希望这个有颜值有演技的小哥哥能够有机遇走红。
当时那部《抓住幽灵》,就是围绕地铁展开的搜查队的探案日常,巧妙利用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覆盖了人们的日常这一点,讲述了那些以此开展不法手段的各种案件。
文根英金善浩《抓住柳灵》:一本不正经的悬疑剧,搞笑又精彩
游鸿明的地下铁。
20年前的华语乐坛以为是流行音乐当道,没曾想那会是非常辉煌的高光巅峰时期。
即使朗朗上口的歌曲特别多,我还是会记得这个低调的小哥的代表作《下沙》《地下铁》。
那一年特别喜欢看的杂志《当代歌坛》,大家都只关注明星和影视剧,我还很喜欢最后的栏目,用一首歌词写出短篇小故事。里面就有这首歌的爱情故事。
可能爱上阅读和写作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吧,变成一个和外界沟通的方式。
几米的漫画《地下铁》,改编成各种电影电视剧。然后我就默默变成了文艺青年,喜欢这些治愈美好,看清生活,热爱生活的人事物。
在看到我连续推荐的设计精美的Mook《班门》,落在更加具象的“地铁”这个主题的时候,我就开始回忆,我脑海里的地铁。也会开始引导自己产生好奇心和想象力:
关于地铁,我还可以知道些什么?

01 

地铁,可以是妙趣横生的艺术空间

《班门》也有清晰的结构。
“门·内”, 继续坚持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科内的探讨,提供给读者更多突破舒适区的有趣稀缺知识,只需要稍稍移动角度,站在设计的侧面,甚至是背后看世界。
很少有人会把地铁站也当做建筑去考量,明明这个空间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必需的公共场景。除了在地铁车身和车内,张贴各种广告应援,或者主题展览以外,其实地铁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发挥的空间。
“车站是一座桥,也是一条隧道,将运河岸边与地铁站台联系起来。”
班门里提到,善于用建筑打造乌托邦空间的丹麦籍建筑师比亚克.英厄尔斯。
他在2005年创建的独立事务所BIG,一度成为了建筑界的“网红”,因为那些浪漫的异想天开,看似不实用的设计理念。
比如他设计的法国巴黎的邦迪桥地铁站,地面入口建筑好像一条打了结的丝带。以圆形“中厅”为核心,两翼向互为垂直的方向延伸。一翼跨过邦迪市的乌尔克运河,另一翼沿河北岸形成一条滨河廓道。两翼之间形成立交,桥从滨河廓道的顶面越过。亮橘色的外装饰面让建筑从城市背景中跳脱出来。
描述的语言也极其优美:
在曼哈顿严格的方格网街区肌理中,卡拉特拉瓦将车站的轴线微微倾斜了一个角度。每年9月11日10点28分,也就是当年世贸中心第二栋大楼轰然坍塌的那一刻,“光之路”刚好与建筑的中轴线重合。这一次重合,象征着“9·11”悲剧的结束,阳光孕育新生命的开始。这让人联想到柯布西耶在昌迪加尔议会大厦上方设计的采光塔,将太阳和月亮的光线作为“戏剧”的表演者。
身处阳光下的每一个亲历者几乎忘记了这是一座车站,他们被带入曼哈顿的上空,升腾在宇宙中间,感知陌生而又熟悉的生命体验。乘着车站外两翼张开的翅膀,人们继续飞翔。
好的建筑师,风格理念或许截然不同。但总是能做到因地制宜,让人造建筑完美融合进周围的环境,又不失本色。
这是中西建筑理念都在强调的一件事。

02 

以人文主义的眼光重新定义地铁

“门·外” 迈出更大步伐,将文学、音乐、电影和生活本身一个个过堂,
他们会把地铁这个仿佛独立于现实的空间,幻想成为枢纽,通道,平行宇宙;就像我提到的那些影视剧作品,已经和地铁绑定。
他们可以以此作为平凡的灵感来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