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心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一、五脏—心
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形态尖圆,如未开之莲蕊。
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
主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
二、生理特性
1、心主通明
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心位于胸中,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称为“阳脏”或“火脏”。心以阳气为用。心阳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心阳必须与心阴阴阳协调,维持心主血脉与藏神的正常功能,才能使心脉畅通,心神清明。
心阳不足
失于温煦、鼓动,血液运行迟缓,瘀滞不畅——精神委顿,神识恍惚。
心阴不足
失于凉润、宁静,血行加速,心神不宁——心悸、心烦、失眠。
2、心火宜降
人身之火,又称“少火”,即生理之火,具有温煦脏腑、养神揉筋作用的阳气。人身之火又分君火、相火。心为君主之官,故称君火。相对于君火,肝、肾为相火。
君火暖炽,下行以温肾阳,使人体上部不热,下部不寒,维持心肾两脏的水火阴阳平衡协调。
心阳不能下行资助肾阳——上热下寒、阴阳失调
二、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
《素问·五藏生成》“诸血者,皆属于心”
行血:心阳激发心的搏动,心阴抑制心的搏动,心气推动调控血液运行,营养全身。
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
心阴或心阳不足——血液运行失常。
生血:“奉心化赤”,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其化成血液,须经心火(即心阳)的化赤。
心主脉
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心气虚:面色无华(苍白、萎黄),舌淡,胸闷气短,心悸怔忡,脉虚无力。
心血虚:面色淡白,舌淡,心悸怔忡,头晕眼花,脉细弱无力。
气虚血瘀:面色晦暗(紫暗),舌质瘀斑或青紫,胸部憋闷疼痛,脉细涩或结代。
心主神明
心主神明,即心主神志,或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反应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而心主神志之神,是指狭义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现代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反映,因此把神分为五个方面,分别与五脏相应。故《素问》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与五脏都有关系,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心是藏神之所,是神志活动的发源地。
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也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心的气血充盛,心神得养,神志活动才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反应迅速,能与外界环境协调统一。若心有病变,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例如,心的气血不足,则必然影响到心神,表现为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如血中有热,扰动心神,则表现为烦躁、谵语,甚至昏迷,不省人事;若痰火扰动心神,神志昏乱,则表现为狂躁不安、哭笑无常、打人毁物、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以上这些论述,都表明心有病变,则会出现神志活动的异常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