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民 | 王茂荫与李文安李鸿章父子 (徽学研究)

   王茂荫与李文安李鸿章父子
 文 / 陈平民
(安徽黄山)
       2021.08

作为晚晴重臣,慈禧太后赞誉的“再造玄黄之人”,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李鸿章这名字,人们并不陌生。正是这个李鸿章,他与父亲李文安,与王茂荫关系非同一般。

李文安(1801—1855),字式和,号玉川,又号玉泉,别号愚荃,榜名文玕。他从小身体很弱,别人家聪明的孩子四岁开始破蒙,而他到八岁才读书,到了十三岁,别人考上秀才的都有,而他才读完《四书》和《毛诗》。三十四岁时以优廪生考中举人,三十八岁与曾国藩同登进士,殿试三甲,朝考以主事用,与林则徐之子林汝舟同年服官刑部。四十一岁会试外廉官,始为部中主管广西、奉天、山西的司员,督理提牢厅兼行秋审处。后为四川主事、云南员外郎,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

(李文安像)

李鸿章(1823—1901),号少荃、仪叟,别名李中堂、章桐,曾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封爵一等肃毅侯。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1],与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美国总统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李鸿章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参与洋务运动,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最终却不得不以外交代表身份签署《越南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他在签完《辛丑条约》后吐血不已,最终病死,谥文忠,追赠太傅。

王茂荫与李氏父子交集的具体情况,今已难以描述。身为言官又“以博采人才为嗜好”而闻名的王茂荫,生前曾向最高统治者咸丰帝推荐过“皖省同乡”李文安,这是不争的史实;同治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公历1865年8月13日),王茂荫在籍病逝,李鸿章送了挽联,王氏后人请时署两江总督的李鸿章代递先父遗折,这也是不争的史实。

(李鸿章像)

咸丰年间太平军兴之后,咸丰帝诏令军兴省份办团练,并鼓励官员回籍回乡办团练,以抵御太平军。咸丰三年十一月初十日,身任太仆寺卿的王茂荫,给咸丰上了《保本籍人员回省带勇折》,在这个奏折中,王茂荫向咸丰举荐了李文安、李鸿章父子,原文为:

窃臣恭阅日抄,安徽桐城、舒城相继失守,工部侍郎吕贤基殉节,贼氛逼近,庐州情形甚为危急。该郡为南北要冲,关系中原大局。现闻巡抚江忠源在六安抱病,郡城大员唯藩司刘裕珍,余俱未到任。兵饷俱无,待援孔亟。此时急筹防御之法,唯有督率练勇,协力剿防,事或有剂。但该处督带练勇,仅翰林院编修李鸿章一员,万难济事。臣同乡刑部郎中、记名御史李文安,即李鸿章之父,老成练达,为守兼优,籍隶合肥,情形甚为熟悉,乡里素所推重。该处团练整齐,皆该员于上年寄信回里,劝谕乡人为思患预防之计。若令回籍督带练勇,呼应必灵。[2]

(李鸿章与俾斯麦在一起)

呈递此折之前,王茂荫曾带李文安去御前,当面向咸丰推荐过,即折中所言“带过引见数次”[3]。上此奏折时,李文安五十三岁,已过天命之年,官刑部郎中、记名以御史用;其子李鸿章三十岁,正值而立之年,以翰林院编修身份在家乡合肥办团练,尚未出道。为便于李文安回籍办团练,王茂荫在折中有三条建言:一是暂时释放此前因镇江失守而被革职的江苏巡抚杨文定,准其“与李文安一同回籍,带罪自效,协保庐、凤(州)”;二是准许吕贤基之子吕锦文随李文安回籍办团练;三是为便于李文安奏事,请赏加御史衔。

对王茂荫的这道奏折,咸丰作了明确批示:

王茂荫奏保本籍人员回省带勇防剿一折,刑部郎中李文安著准其回籍,督率练勇,协力防剿。所请赏加御史衔,准令奏事,殊属非是,著无庸议。吕贤基之子吕锦文,并著回籍,帮同剿贼。至已革江苏巡抚扬文定,因失守地方,拿问治罪,岂得以其在本籍招募壮勇,遽从宽典?所请饬令回籍带勇协剿之处,著不准行。钦此。[4]

据有关史料记载,李文安居官忠厚正直,以孝友为政,明治狱,尽心职事,政声卓著。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占领安庆、江宁(南京),两淮农民军四起。他在合肥倡立淮南乡约,条教精详,里人信从,为日后团练义勇之本。又订积谷备荒,有很好的名声。因王茂荫举荐,受命回籍协剿,也有绩效。咸丰四年(1854),李文安得以知府使用,换顶戴,在老家磨店办乡团会。后又在撮镇邑棠寺招募兵马,扩大队伍,并在合肥、巢县设立清湖、保卫两局。咸丰五年,因积劳成疾而病逝于团练公所,以知府军营病故例赐恤,追赠道员。

(李鸿章、李瀚章家族合影)

李鸿章出生地为合肥东乡磨店乡(今瑶海区)。在家中排行老二,民间称“李二先生”,谱名章铜。他六岁进家馆棣华书屋学习,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李鸿章入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李鸿章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十首,以抒发胸怀,为世所传诵。他以诗言志,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之句。入京后,在父亲引领下,遍访吕贤基、王茂荫、赵畇[5]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们的器重和赏识。李鸿章认识王茂荫,很可能是在这个时候。

道光二十四年,李鸿章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在京住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五年入京会试,以年家子身份受业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曾氏对他影响很大。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考中进士,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三十年,翰林院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当时,高其一辈的王茂荫在户部已供职十八年,身任户部贵州司员外郎,记名以御史用。

(李鸿章书法)

李文安受命回乡办团练后,李家父子的团练“整齐皆可用”。李鸿章先后随周天爵、李嘉端、吕贤基、福济等清廷大员在皖中与太平军、捻军作战。李鸿章以书生带兵,既有“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也有“翰林变作绿林”的恶名。数年的团练生涯,有褒有贬,誉毁参半,有经验也有教训。咸丰七年(1857),安徽巡抚福济奏报李鸿章丁忧,为父亲守制,从而结束为时五年的团练生涯。

王茂荫生有铭诏、铭慎、铭镇三子,他们与李鸿章是同辈同时代人。据传,他们与李鸿章的联系比较频繁。据王茂荫五世孙王自力先生透露:他们家旧时存李鸿章毛笔字真是太多,堂前上桌的抽屉里满抽屉都是,以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垫茶杯、垫作业本的字纸,都是李鸿章的手书。这从一侧面说明,李王两家过从曾经是怎样的经常与自然。

咸丰末同治初年(1861—1862),王茂荫老家即歙县旱南杞梓里的屋舍毁于兵火,“里闬成墟”,只好在水南义成买下朱姓商贾的房子,稍予修葺,举家迁居,名其居为“天官第”,中堂号“敦仁堂”。“天官第”“敦仁堂”匾额,均由李鸿章题写。“天官第”这个迁居屋舍,王茂荫晚年只居住了很短时间,从同治四年(1865)二月,由江西吴城扶继母灵柩回籍卜葬,四月抵里,六月就旧病复发不治,于义成弃世,在“天官第”住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他病逝后,当代显宦、名臣、生前友好、乡党、亲旧送来挽联甚多,李鸿章当时署理两江总督,他送的挽联是:

直节誉丹毫,从此朝廷思汲黯;清风高白岳,可堪乡里失袁修。[6]

(王茂荫墓茔:文革之前)

汲黯为西汉名臣,字长孺,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人。汉景帝时任太子洗马。汉武帝时出为东海太守,有政绩。被召为主爵都尉,名列九卿。他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汉武帝刘彻称其为“社稷之臣”。袁修为唐代名士,与王茂荫一样,也担任过兵部侍郎,持身清正,有举贤不避亲的美德。汲黯的直节高风与袁修的清正美德,在王茂荫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人间失去这样的人,不论在朝在野,都是件不幸的事情。李鸿章的这副挽联,代表了当时朝野很多人的心声。

清同治四年(1865)六月廿一日,弥留之际的王茂荫曾口授遗折。事后,这个遗折由家人委托李鸿章代递皇上。王茂荫的遗折只有百余字,全文如下:

奏为臣病垂危,伏忱哀鸣,叩请天恩事

窃臣皖南下士,一介庸愚,遭遇圣明,滥忝科第,由部曹转御史,洊擢卿贰,显荣已臻乎极,报效未尽末涓埃。自丁忧回籍以来,弱植渐形衰朽,比来一病,弥见颓唐,迄今益觉不支。自问万无生理,惟念受恩深重,当永铭子子孙孙,瞑目长辞,再矢报于生生世世。所有微臣依恋,感泣愚忱。谨缮遗折,叩请天恩,伏乞皇上圣鉴。[7]

同年七月三十日,奉同治皇帝上谕:

李鸿章奏侍郎在籍病故,并代递遗折等语,前任吏部右侍郎王茂荫,由部曹任谏垣,荐跻卿贰,廉静寡营,遇事敢言,忠爱出于至性。于同治二年,在山西差次闻讣,丁忧回籍,方冀服阕来京,重资倚畀,兹闻溘逝,轸惜殊深。王茂荫着加恩照侍郎例赐恤,任内一切处分,悉于开复,应得恤典,著该衙门察例具奏。钦此。[8]

相传,王茂荫义成故居“天官第”门匾以及室内正厅悬挂的“敦仁堂”三字,均为李鸿章手笔。

(李鸿章题王茂荫义成故居“天官第”门匾)

李鸿章还曾受王氏后人之请,撰有《诰授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王公神道碑铭》,这篇铭文有约两千字,铭文中有言:“古之遗直,今有王公;清操劲节,百世可风。”[9]。据清末民初缪荃孙编纂、宣统二年刻印的《续碑传集》记载,李鸿章的这篇神道碑铭为桐城方宗诚先生代笔。另据歙县博物馆王红春女士考,王茂荫的挚友吴大廷于光绪元年(1875)作过一篇《王子怀少宰神道碑》(见光绪五年刻印的《小酉腴山馆集》),该神道碑文字与传为方宗诚代笔为李鸿章作的《诰授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王公神道碑铭》相似。李鸿章的这篇神道碑有可能是吴大廷代笔而不是方宗诚代笔,或者是吴大廷撰写由经方宗诚定稿的一篇碑铭。

(2020年1月4日撰于徽州公馆寓所,2021年8月8日修订)
————————————

[1] “晩清中兴“又称“同治中兴”。四大名臣还有一种说法是“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这六个人贯穿晚清的政治生态和国家发展的基本脉络。
[2] 《王侍郎奏议》卷五,1991年黄山书社点校本第八九页。
[3] 《王侍郎奏议》卷五,1991年黄山书社点校本第八九页。
[4] 《王侍郎奏议》卷五,1991年黄山书社点校本第八九页。
[5] 吕贤基(1803—1853),字羲音,号鹤田,旌德县人。道光进士,历任编修、监察御史等职。咸丰元年为工部左侍郎。三年春,赴安徽督办团练,抗御太平军。后太平军克舒城,他投水而死。
赵畇(1808-1877),字芸谱,号岵存,晚号遂园、遂翁,太湖县人,晚清大臣,李鸿章岳父。
[6] 王茂荫玄孙王自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曾将王茂荫离世时当朝大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所送挽联抄录赠于笔者;又见2005年6月中国档案出版社《王茂荫集》第272页。
[7] 《遗折》为王茂荫后人家藏抄件,王茂荫后人所作《子怀府君行状》中提到该遗折由李鸿章代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王茂荫玄孙王自珍曾将《遗折》抄赠笔者;又见2005年6月中国档案出版社《王茂荫集》第160页。
[8] 见王铭诏王铭慎《子怀府君行状》。
[9] 方宗诚代笔李鸿章署名的《诰授光禄大夫吏部右侍郎王公神道碑铭》,收入清末民初缪荃孙编纂、宣统二年刻印的《续碑传集》。
[11] 王茂荫《请刊发〈海国图志〉并论求人才折》,《王侍郎奏议》卷九。

下一篇预告

《王茂荫与吴大廷交谊钩沉》

作者简介:陈平民(1948—),男,休宁县人,徽州文化研究资深学者。曾任黄山日报总编辑、黄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山市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2008年退休。

——  精彩回读 —— 

陈平民   |   王茂荫与老上司祁寯藻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与魏源因缘初探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关爱贫寒子弟徐景轼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力劝舅兄莫捐官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与汪雅安程葆母子交集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择婿注重品识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咸丰皇帝接连四次召王茂荫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五次南回省亲(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的家世生平 2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的家世生平 1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晚清名臣王茂荫》系列故事连载预告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屯溪老大桥桥史正说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清代朴学家的摇蓝 —— 不疏园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世道今还古     人心欲归仁 (徽学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