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懂1%的神书,我还能说什么... ——《纯粹理性批判》│ 书海遨游 No.18099
书海遨游 No.18099
只看懂1%的神书,我还能说什么...
——《纯粹理性批判》
推荐程度:****
(虽然最多看懂1%,但很欣慰能看完)
原书阅读:1,471分钟
本文字数:5,648
本文阅读:17分钟
这是一本要放在书架上“供”着的书。虽然我自认为最多看懂了1%(也许这1%也并没有全懂),但我非常欣慰我能看完这一本书。
回顾过去断断续续的一年多时间,因为全书几乎都是“字都认识但句子都不懂”的节奏,差点看到烂尾。你可以想象一句话100个汉字以上是常态的书是什么样子的。不夸张的说,我花费了个人单本阅读最多的24小时31分钟分钟看完这43.4万字。
真正欣慰的原因并不是付出了那么多时间,而是这本书乃止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关键地位,同时哪怕只有1%的看懂也收获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思想,也以此打开了自己对哲学新的理解乃至对于世界的新的认识。
我看的版本是李秋零先生翻译的。借用这本书的另一版本的译者邓晓芒的话,“康德使西方哲学上了一个台阶。从他以后,哲学成为了一种专业。没上过大学,没读过专业,就不可能成为哲学家,直到今天一直如此。以往作为通俗的,业余的哲学,自此为止。哲学的体系性更强,要求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必须专业。必须按部就班的受到训练。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
或者我们可以看下康德自己对于哲学的定义,“哲学就是关于一切知识与人类理性的根本目的的关系的科学,而且哲学家不是一个理性艺人,而是人类理性的立法者。”“数学家、自然科学家、逻辑学家,无论前二者在理性知识上,后二者尤其在哲学知识上进展多么出色,他们毕竟只是理性艺人。在理想中还有一位教师,安排所有这些人,把他们当作工具来使用,以促进人类理性的根本目的。惟有这位教师,人们才必须称为哲学家。”
进而也定义了“形而上学的整个体系由四个部分组成:1、本体论。2、理性自然学。3、理性宇宙论。4、理性神学。”
虽然不是哲学专业的,更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但作为哲学的爱好者,还是想更加接近这个理论体系,或者说这个殿堂。以此对于这本殿堂级的传世之作拜读是一种特别的体验,或者可以称之为“欣慰”。
当然作为读后感,想用我一贯的方式对其做一个总结,以及归纳下对于内容的一些思考。但我发现在这本书上很难做到,甚至于对于目录结构都还没有完全的理解,也曾经一度想放弃码这些字的想法。
但我总想写点什么来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以此我只能先非常主观的,或者说非理性的介绍下这本书在说什么。就好像我会把这本书看成是康德推崇的先验哲学体系的全面介绍,甚至可以看成是一种先验唯心主义的表述。从理性的角度切入,探讨了价值观、社会观乃止宇宙观。当然其中有概念的讨论、范围的界定、原因的分析和运用的思考。也对数学、逻辑、自然科学、神学等学科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当然解释的结果就是哲学是一切的根本。
而书名中的“纯粹”,应该是独立于一切经验的存在,或者说是一种先验性的。而“批判”也并没有贬义成份,只是一种思考和分析。
可以想象对于康德的看法,在辩证唯物主义熏陶下的国人,每每看到“唯心主义”的词汇时,都会启动“辩证”的引擎开始树立起厚厚的壁垒。而我想说的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去理解下“先验性的唯心主义”到底是怎么思考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反省下自己,我们到底是在站在“辩证唯物主义”一边还只是“经验唯物主义”在作祟?
如果总结一下的话,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提醒自己注意经验、先验乃至超验的区别,这三个概念在我们思考的最底层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几乎可以看成思考的重要分水岭。
当然至此将有一条分割线,因为我的读后感已经写完了,之后的就是完全的自我表达,或者说是尽可能的用人话来表达自己对一些“不是人话”内容的思考。也许对于烧脑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就此略过了。
其实我想明确的是我并没有全懂,所以抛砖引玉的说点想法,也许可以和感兴趣的朋友们交流交流。当然以此我也不能说康德的坏话,或者说康德是疯子,毕竟不懂。也不能因为不明觉厉就完全接纳康德的思想,毕竟不懂。
也许有朋友要问,那为什么要思考那么多,其实也是因为不懂。所以就十三点一下,列了十三个思考点。
一、对于“概念”的讨论:
其实每个学科建立的时候都会设定几个概念,甚至用概念去解释概念。康德也说了概念的重要性,“直观和概念构成了我们一切知识的要素,以至于无论是概念没有以某些方式与它们相应的直观,还是直观没有概念,都不能提供知识。”
但问题就在于,“命题是综合的,不能仅仅从概念产生。”或者更深一层次我们看到概念或者接纳概念之前是不是能理解概念背后的前提假设,或者先验性的部分。康德也举了一些例子,用自己去定义自己的概念,看似是无法反驳的,其实本身就是一个谬论。
如果一个概念是基于一个绝对的纯粹的存在,那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去思考一下这个存在的必然性。
二、对于空间和时间的讨论:
“空间和时间合起来是所有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并由此而使先天综合命题成为可能。”“为解决先验哲学的普遍任务,即先天综合命题如何可能,所要求的东西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这就是先天的纯直观,亦即空间和时间。”
有些朋友会觉得这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可是这个先天性会经常被我们忽视,乃至于会进而忽视另一个关键问题的思考,就是“连续性”。其实我们的感觉并不是连续性的,难道不是吗?
三、对于感觉、知性和统觉的讨论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始自感官,由此达到知性,并终止于理性;在理性之上,我们没有更高的东西来加工直观的材料并将其置于思维的至上统一之下了。”
对于这个层级的讨论其实在心理学里已经很多了,当然康德喜欢称之为“经验性心理学”。而我想带来的思考就是我们经常会用“理性”来表述自己全部的思考,往往会弱化知性部分,而更多的情况是大家都会直接忽视感受这个起点。
其实理性已经说了很多了,或者我们能“觉察”不少。康德不光讨论理性,也分析了很多知性的部分,就比如“纯粹知性的一切原理都无非是经验的可能性的先天原则,而一切先天综合命题都仅仅与经验相关,甚至它们的可能性本身也是完全依据这种关系的。”“知性先天地可以做到的,永远无非是预先推定一般可能经验的形式,而既然不是显象的东西就不可能是经验的对象,所以知性永远不能逾越感性的界限,只有在感性的界限内部对象才被给予我们。”
其实最终还是回到感性的重要性上,这也许更应该成为我们思考的方向。
四、对于表象、显象的讨论
“在空间或者时间中被直观到的一切,从而对我们来说可能的经验的一切对象,都无非是显象,也就是说,是纯然的表象,它们就被表象而言作为有广延的存在者或者变化的序列,在我们的思想之外没有任何自身有根据的实存。”
从中我似乎看到了康德对于我理解的佛法的另一种诠释。我们赖以自信的思考或者说理性部分,更多的是来自于事物的显象,或者给予知性的表象理解。每个人看到的只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对于真理或者说事物的本质,并没有那么简单可以思考。
也许只有像康德一样用哲学的语言去试图描述一些真理的轮廓。
五、对于逻辑、真理的讨论
到底什么是真理?这是一个大家都会质疑的问题。
康德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只是说“真理抽掉了知识的部分。”而且同样的,“普遍逻辑在其分析的部分就是知性和理性的法规,但这只是就形式而言的,因为它抽掉了一切内容。”
一直在探索真理的朋友都会忽视这个问题,或者说“不可能给出真理的一个充分的,但同时又是普遍的标志。”而我们也会习惯用辩证的方法去探索真理,而“辩证论这一称谓作为一种辨证幻相的批判归给逻辑。”
当然这仅是康德的观点,有些朋友会竭力反驳,我也不想证明他是对还是错,只是在想这个世界上一定有真理,但是不是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去探寻。
其实我们现在普遍会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基于“矛盾律”去探索真理,似乎矛盾律就是探索之路的真理。而“我们也必须承认矛盾律是一切分析知识普遍的和完全充足的原则;但是,它作为真理的一个充足标准的威望和可用性也不可能走得更远。”最明显的一个矛盾律的前提就是“某物不可能同时是且不是。”
为什么真理的另一面就不能也是真理呢?
六、关于经验性的讨论
前文已经说过关于超验、先验和经验的重要性。在我看来绝大多数人都在基于经验性的思维。而康德将经验性的思维的基本假设也做了非常精辟准确的归纳:
“1、凡是与经验的形式条件(按照直观和概念)一致的,就是可能的。
2、凡是与经验的质料条件(感觉)相关联的,就是现实的。
3、凡是其与现实的东西的关联被按照经验的普遍条件规定的,就是必然的(必然实存的)。”
而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思考是如何能够上升到先验性的层面,确认先验性的假设来进行思考。而且还要“揭露超验判断的幻相,并防止它骗人。”也许这就是哲学在探索的根源性问题。
七、关于二论背反的讨论
这是我最晕的部分,明显脑子已经转不过来了。我可以理解的只是这就是一种“即是又是”的思考乃至思辨。虽然还不懂,但作为康德很重要的发现,只有彻底搞懂二论背反才能真正理解康德思考的方式。
八、关于“怀疑”的讨论
当然看了那么多我们也会出现怀疑的态度。这是我觉得比较精彩的地方。
就好像康德对于怀疑的定义,“这种旁观或者毋宁说甚至唆使各种主张的争执的方法,并不是为了最终作出有利于一方或者另一方的裁决,而是为了研究争执的对象是否也许是一个纯然的幻象,每一方都徒劳地捕捉这个幻想,但即使它根本不受到抵抗,在这个幻象上它也不能有丝毫收获;依我说,人们可以把这种行事方式称为怀疑的方法。”
其实整本书就是康德对于各种问题的怀疑,虽然在术的层面和框架层面有一些决定性的定义,但其实全书并没有什么对于内容,乃至这个世界有什么决定性的描述,也没有确认什么决定性的存在。也许这就是一个保持怀疑的价值观,或者说是一种哲学态度。
九、关于“问题”的讨论
怀疑的源头还是在于问题,包括书中对于一些争议已久的问题都进行了许多讨论,比如意志自由,灵魂不死和上帝存在。
怀疑只能说是对于问题的一种反馈,而康德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如果我们事先已经了解,回答的结果无论如何,都只会增加我们的无知,使我们从一种不理解陷入另一种不理解,从一种晦暗陷入一种更大的晦暗,也许甚至陷入矛盾,那么,我们就会很乐意放弃发现我们的问题得到独断的回答的要求。”
也就是说,曾经认为的“no stupid question”也许要换一种角度去理解,有些问题完全可以放弃回答,甚至放弃任何回应。或者我也会这样理解,问题背后会有很多前提假设和框架,其实在反馈的时候也就是对于这些假设和框架的反馈,往往中间有很多自相矛盾或者无中生有的坑在里面。
而以此也就对比出康德说的“纯粹理性”的价值,“纯粹理性所提出的一切问题都必须是绝对可回答的,而且在这里不能允许以我们知识的局限为借口(这种借口在许多自然问题中是既不可避免又合情合理的),因为在这里,给我们提出的并不是关于事物本性的问题,而是仅仅由理性的本性提出并且仅仅关于理性的内部结构的问题。”
十、关于“证明”的讨论
其实这本书就是在表述各种康德自己的观点,当然他要证明给读者看这些观点,比如他自己设定的定理,“我自己的存在的纯然意识,但也是经验性地被规定的意识,证明空间中我以外的对象的存在。”。
有意思的是,康德也阐述了“证明”本身。将“证明方式”整理到三大类之中也是一种深度的整合。
“人们在这方面所能够选择的所有道路,要么是从确定的经验和由这种经验所认识的我们感官世界的特殊性状开始,并根据因果律由它一直上升到世界之外的最高原因;要么经验性地以不确定的经验为基础,也就是说以某一种存在为基础;最后,要么抽掉一切经验,完全先天地从纯然的概念推论到一个最高原因的存在。第一种证明是自然神学的证明,第二种证明是宇宙论的证明,第三种证明是本体论的证明,没有更多的证明方式,也不可能有更多的证明方式。”
而且也需要达成一定的结果标准,就好比,“证明必须同时表明综合地和先天地达到事物的某种并不包含在其概念之中的知识的可能性。”
十一、关于数学的讨论
同为科学,我觉得和哲学冲突最大的莫过于数学了,似乎就完全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思考,但又苦于说不清楚之间的差异。对此康德也做了详尽的讨论,这是我看过最清晰的解释。至此对于很多习惯数学思维朋友的质疑,我也能有更清晰准确的角度去思考或者回应。
“对一切存在的东西(一个空间中或者时间中的事物)作出考虑,看它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量,以至于必须表象它里面的一种存在或者阙如,看这个某物(填充空间和时间的某物)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最初的基底或者纯然的规定,其存在与作为原因或者结果的某种别对东西有一种关系,以及最后,就存在而言是孤立的还是处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依赖之中,对这种存在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然性或者其反面作出考虑,这一切都属于出自概念的理性知识,这种知识被称为哲学的。”
“但是,在空间中规定一种先天直观(形状),划分时间(存续),或者仅仅认识时间和空间中同一事物的综合中的共相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个一般直观的量(数字),这是通过概念之构造的理性工作,而且叫做数学的。”
所以汇总之后哲学和数学的差异就是在于,“哲学的定义只是被给予的概念的阐释,而数学的定义则是源始地形成的概念的构造,前者只是通过分解(它的完备性并不是不容置疑地确定的)而分析地实现的,后者则是综合地实现的,因此是形成概念,而前者则相反,只是解释概念。”
十二、对于思辨的讨论
当然没有绝对正确的事物,康德在同思辨一些既有的概念、思想同时,也在思辨自己的思想。很厉害的的一点是他似乎看到了思辨的根源,即“人们可以把一切幻相都设定在这一点上,即思维的主观条件被视为对客观的知识。”其实看似我们在思辨客观事物,其实都是在用主观的方式。
也以此,康德也总结了“纯粹理性的辩证应用只有三种情况:
"1、一般思想的种种条件的综合。
2、经验性思维的种种条件的综合。
3、纯粹思维的种种条件的综合。"
就此回到纯粹理性上,“纯粹理性在其思辨应用中的一切综合知识都是完全不可能的。”也想到康德多次提到的诡辩术,都是一种无意义的思考。
如果归结到一条原则,也就是,“理性的思辨应用的一条必要的规则就是:不要跳过自然原因和放弃我们通过经验能够学到的东西,而从完全超越我们的一切知识的经验能够学到的东西,而从完全超越我们的一切知识的东西中推导出我们知道的某种东西。”
十三、对于宇宙观的讨论
当然最大的存在是一种比自己更大的存在,所以基于对于各种神学、灵魂的回应,康德直接用宇宙观的思考做为回应:
“1、一切显象的被给予的整体之组合的绝对完备性。
2、显象中一个被给予的整体之分割的绝对完备性。
3、一个一般显象之产生的绝对完备性。
4、显象中可变化者之存在的依赖性的绝对完备性。”
看到这个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这似乎又是一个可以深入思考探索的方向。
没有章法的罗列了十三点,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带来更多的思考。也是作为一个总结,总结自己对于康德的第一步的认识,也因为这次马拉松式的阅读对于康德乃至哲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继续的深入,有更多的突破和认识。或许下一本书会是《康德传》满足下对于这位神人的好奇。
2018-9-16
伊曼努尔·康德 / Immanuel Kant
“每日糊图”:
每天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
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以此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
每月挑选一部当月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推荐给大家。
大家可以在公众号的菜单中找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时留言反馈。
伴你一起
浸在消逝的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