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还有必要吗?读什么?怎么读?

与君共勉

这是【伴点襄思】第 002 篇文章

如今,市面上的书籍浩如烟海,一个人一辈子读的书也只能是凤毛麟角。有些人认为读书已经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情,甚至,不觉得读书还有什么用。当然,这里的书籍并非只是学校课堂里的教科书,而是教科书之外的书籍。

读书的意义

无论何时、何地,读书终究有着它自身的意义。以前,信息交流不方便,书籍也是一件常人很难接触的东西,然而到了现在互联网时代,要接触一本书的成本可以说是很低。这自然是方便了我们,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困扰,现在还需要亲自读书吗?网络上的海量信息,难道光看这些不够吗?

读,当然要读,网上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只能起到读书的辅助作用,但绝不能代替书籍。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平常人读书,也并非能站在这样的高度,但是,由于个人的精力与阅历有限,所以书籍就成了我们打开世界的另一扇窗口。通过阅读经典小说,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移情能力,除此之外还有市面上的工具书,诸如历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籍,都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收获。

读书,是一件成本很低,收益却很高的事情,值得长期去做。可能会有人有疑问了,读书难道不要花时间吗?时间难道不是比金钱更珍贵吗?

那么你可能是还不会读书。

怎样读书?

以前我读书有个习惯,就是一本书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这么看过去,生怕漏掉其中的一些细节,因此读书很慢,一个月只能看一本书。

后来我发现,平心而论,读过的书,我记得的真的没多少。读完一本书,哪怕是有详细的笔记,我也不可能将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记下来。回头想想,我那样子一个月读一本书的效率实在是太低了。

因此,我将读书分为精读和泛读。有些书是需要精读的,但更多的书其实泛读就行了。市面上同类书籍很多,有些书完全可以一扫而过,翻翻目录,看看作者的序言,再通读一下目录里面的标题,大概就能知道这本书主要讲什么了。真的,很多书为了论证作者的观点,会举很多例子,而这些例子没必要仔细看完。而且,当你读过的书够多的话,你会发现一些例子被反反复复用到不同的书籍里面,通过一扫而过的方式,多看几本不同的书,其中的例子也都能有个印象。

有些人读书,习惯从头到尾读过来,其实最好的办法是带着问题去读,是去书中寻找答案而不是走马观花式地通读一遍。有可能,在看了书中的一些段落之后,心中的问题也就有了答案,也有可能书中并没有找到你想要的答案,这些都不是问题。读书不是目的,而是我们提升自己视野及认知的手段。

有的时候你在泛读了一本书之后,觉得不过瘾,很想认真读一遍,这个时候就可以从头精读这本书。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的生命有限,如果每本书都一字不落地看下来,基本上一生所读的书很有限。所以,为了更大限度地提升读书的效率,绝大多数书籍通过泛读就行了。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牛人,比如比尔盖茨等,他们事情很多,很忙,但据说一年读的书有上百本。他们也肯定是知晓读书的秘密,一本书就像看报纸一样很快翻了过去,但他们所吸收的信息却一点也不少。

有人说,泛读很难,很多时候,通过这样的方式读一本书,似乎脑子里面依旧一片空白。这主要还是因为你脑子中的存量不够。举个例子,如果你对历史一点都不了解,当一本书里面讲到“赤壁之战”的时候,这段内容的信息量对你来说就是陌生的,而对于一些脑子中已经有了“赤壁之战”概念的人来讲,基本上一扫而过就不是问题。

所以,要想更好地泛读,首先就是要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所以,泛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过程,逐渐提升自己读书的速度,需要时间的培养。

如何选书

现在市面上的书籍汗牛充栋,好书不少,烂书也有很多。实际上,每一年新出版的书有成千上万本,但真正值得一读的,可能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选对书,选好书,其实也是读书的一半,那么,如何选书呢?

最基本的是要看出版社和作者,像中信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中华书局等,这些大型出版社出的书基本都不错,至少精品很多,当然也不排除会有烂作的可能性。这就好比,在一堆苹果中,中信这类的出版社可能会偶尔有几个烂苹果,而其他小型出版社,烂苹果的数量随处可见。

其次,现在也有像豆瓣一样的平台,也可以先看看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评价,而后再去决定要不要读。

最好的方式是输出

很多人读书的时候都会记笔记,这自然会提升读书的效率,但读书最好的方法还是输出。你可以将书中所看到的内容复述给同伴。当你能够以一种流畅的方式将自己所读到的内容教给别人的时候,至少你对书中的掌握程度远比将书籍抄一遍来得更加深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