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78岁用1个半月时间,临《淳化阁帖》全卷,无一笔懈怠!

董其昌临《淳化阁帖》,此书为《临淳化阁帖》十卷,每卷一册,共十册,每开纵26.6cm,横28.9cm。所临各卷的帖目与明代肃府本《淳化阁帖》校对时有出入。

此帖纸本,真、草、行书兼备,书始于崇祯五年壬申(一六三二)正月,据第十册董其昌自题“二月十九日晨起作楷书《心经》数行,觉笔法、墨法似有所会,因临此《淳化阁》”。
可知临此帖至二月中旬方完成,大约用了一个半月。时董其昌七十八岁,正是他政治生涯的顶峰,充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在召回北京的途中,翰墨自娱。
他一生无论在京任官、退居家乡、宦游湖广、高卧松江,还是再度复出,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借观、临写各种法帖,而此时的得意心情更使他淋漓尽致地发挥所能,连续月余临完如此长篇巨制。
董其昌一生对《阁帖》投入颇深的心力,临本散见于各个时期,但大都是节临数帖,象此本这样几乎临写出一部完整的《淳化阁帖》,确乎很少见,时虽年逾古稀,却神明不衰,通篇很难看出用笔、结体等方面的明显失误,诚可谓精心杰作。
据记载,他在去世前一年八十一岁时,也曾临写过《阁帖》,只不过仅几帖而已。清钱泳曾云:“米元章、董思翁皆天资清妙,自少至老,笔未尝停”。
回据笔者分析,此十卷临帖,当是依本对临,假设不是这样,他再有”聪颖的天资”,也不可能记住那么多帖目。但所谓的对临,在这里也只是文字内容上的对临,其笔法上早已摆脱了古法的束缚,完全是自己的再创造。
董其昌在临古中提倡:“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
这是遗貌取神的独特临写方法,即面对古帖不必细究点画形貌,而应注重观察其内在的意境
既要“妙合古人”,又要“神在能一禺”;只有“妙合”才能得古人用笔,只有“神离”,才能自出机杆。只有摆脱古人法度的束缚,才能超凡入圣,洗净尘俗,显现自己的面目,所谓“不受法缚,乃自成家”。
此时的他已是一位既具有深厚宽博的传统文化学养,又能营造自己风格、自己艺术思想体系、开启新局面并能体现时代特色的著名书法家,正因为这样,他的书法作品在风格上已达到一种炉火纯青、自然平淡境地,即“心手相忘”“全以神运”。
细观此帖,其临写完全是随意自运,任意发挥。通篇下笔轻松,任性率真,神满韵溢,节奏舒缓,结构严谨,逸致翩翩。
用笔劲挺匀净,字字淳淡婉雅,既无板滞之迹,又具情酣意足、跌宕多姿和古雅的意态。
点画既有线之流动,又有点之跳跃,并兼具苏轼左低右高、略带险侧的体势。
作品毫无跋息怒张之躁动、草率,而体现出一种平淡、雅致、稳重、不偏不激的意趣,看上去使人仿佛也在行舟中,好似风行水面,温风徐吹。
局部:
原题:《董其昌临仿书法之特色》
作者:李艳霞(节选自《中国书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