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淮安 | 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船舞

在我们淮安人的记忆里

玩花船,简直就是过年的标配

没有花船,怎么能叫过年呢?

新年一大早人们就开始期待

街上锣鼓一响,老人孩子的心也就动了

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

花船所到之处,往往被围得水泄不通

时光飞逝

这种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表演形式

不知什么时候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即使过年也很难看到

所以,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

听见久违的锣鼓铿锵

看见色彩斑斓的花船摇曳

滑稽的扮相,诙谐的演绎

童年的记忆刷刷袭来

这是位于淮安区名人亭旁的城市公园

此时的天空,骄阳似火

人们或躲在树荫下,或站在阳光中

眼前带有乡土气息的演出

引得大家边品评边鼓掌助兴

人群合围的中间

一个身着黄马褂的老人口中念念有词

身旁的同伴或手拎花船起舞

或骑着黑胶驴打趣摇摆

生动有趣的唱词

活灵活现的演绎

逗得众人捧腹大笑

他们是来自淮安区马甸镇的民间组织

——老梁花船演出队

团队成员16名,平均年龄已超过60岁

因为对民间文艺的一份热爱

他们顶着烈日来到了这里

玩花船,又叫花船舞

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在淮安各地都有分布

其表演形式,以舞为主,以唱为辅

玩起来看似简单,实则学问很多

2016淮安府署花船表演

相传,花船舞起源于明朝洪武年间

洪泽湖居民为纪念刘基修筑洪泽湖大堤的功德

每年正月初一装扮自家渔船,以示庆贺

久而久之演变成了“花船舞”

洪泽三河花船舞

老梁演出队的这两艘花船

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做成的竹制骨架

在船形骨架的周围

围缀着绘有各式花纹的布裙

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

大红的色彩,看上去明丽又喜庆

船有单舱和双舱之分

单舱容一人,双舱容两人

舱内正在表演的就是船娘子

只见她身着彩装,涂脂抹粉

双手拎着花船

跟着音乐的节奏

在阳光下起舞

花船前站着的这个人就是梁寿祥

江湖人称“老梁”

是这支演出队的总指挥

今年已73岁的他身形依然矫健

他左手持着竹竿模拟撑篙行船

右手拿着话筒唱词

不时招呼乐队停下弹奏

用老淮安方言说唱一番

文辞精炼,诙谐有趣

实时热评,朗朗上口

(话不多说,上视频)

船的尾部,站着一名撑船人

同样手持一根竹篙

跟着舞队的节奏

不时模拟掌舵的样子

憨厚呆萌的姿势

伴着船两边伴舞的两名演员

惹得众人捧腹

光顾着看,呆萌的姿势没拍到

只好用其他照片代替了

6名老人手持乐器坐在场边

他们演出队的伴奏

曲调多为一些淮安地方特色的小调

乐器有鼓、锣、二胡等

当然,演出的节奏

主要还是要依靠老梁把控

演出中

船娘子和船前的老梁插科打诨,逗趣取笑

不管是说唱,还是表演

二人配合默契

花船忽左忽右,时快时慢

偶尔模拟出水上闯滩避险的场面

这时乐队就锣鼓大作,笙歌嘹亮

烘托出紧张热烈的气氛

在和老梁的交谈中,我们得知

他小时候就跟随老人学习花船的表演和制作

青年时期,担纲生产队花船队的骨干

多年的花船表演经历

这种根植于民间的艺术形式

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提起这支演出队,老梁一脸骄傲

花船演出队成立于2014年

队员全都是60岁以上的农民

而他自己,已是73岁高龄

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深受欢迎

社会发展好了,乡村的民风也变好了

闲下来的老人,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打牌消遣

农闲时

一群热爱文艺的老人凑到一起

把自己的生活变化、所见所闻

用词语写出来并编排了十多个节目

娱乐自己身心的同时,也会送演出到各地

今天的这场演出

他们是受淮安区老年协会的邀请

顾不得天气炎热,娱己娱人

三年来,这类无偿演出,已经超过百场

后记: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给老梁打了个电话,他说自己是一个农民,年纪大了,文化水平也不高,生活越来越好,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做这个。玩花船的事业,不知道还能持续多久,每次的演出不仅可以驱走老年人的寂寞,还可以向更多的年轻人展示传统民俗。

玩花船是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在淮安,目前已经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偶然的契机,我们与他们相遇,酷暑的天气里,古稀、花甲之年的一群老人,用词曲唱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热情洋溢的笑脸,可爱的身影,让我觉得淮安这座城市真的很好很好。

翻开淮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到很多曾经熟悉如今已渐渐陌生的东西,以后,我们会一一与您分享。

正是因为有许多像老梁这样对民俗文化坚守的传承人,淮安的民俗文化才得以保存,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化气息。

你记忆中的玩花船是什么样子的呢?欢迎文末留言,说出你的记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