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传道义,共谱新华章 ——论大厂赵德平及其家庭的道德风范和特征「下」

   三、良善立世,奉献包容

  (接前文)赵德平认为事业和家庭并不矛盾,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就要靠一家人的相互奉献、理解、包容、幸福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现在赵德平家庭老老少少已经达24口,两个曾孙也已好几岁。这个大家庭始终未分开,而是一直合在一起吃住,彼此间从未红过脸,更不用说吵吵闹闹,非常受邻里的羡慕与夸奖。

赵德平家庭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自小就受到父母严格管束的他,也常常把世代传延下来的家风讲给孩子们。除去要堂堂正正、踏踏实实做人,赵德平还一直教育孩子要良善立世、奉献包容。他要求孩子们在家在外都应尊老爱幼,不允许他们骂人打架,交往坏人。他常对孩子们讲这样的祖训:“别人欠我们的帐,不管多么多,老一辈人不在了,不许再向他的小辈要;自家欠了别人的帐,不管多么少,老一辈即使不在了,小一辈都必须要还。”这句话虽然极为朴素直白,但其反映了赵德平及其一家的道德境界与文明风尚,反映了他们对良善的坚定追求和忠守。此种追求与坚守,是赵德平一家人幸福和睦的基础,也是赵德平事业持续兴旺的重要支撑点。

赵德平曾说:“要演戏,先做人。搞创作、带队伍,我没有秘诀,就是对他人付出感情,并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著名的词剧作家阎肃生前对赵德平大加赞赏说:“大厂评剧歌舞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一个好团长,而且是‘好人团长’!”剧团里,人们都称赵德平为“老爹!”剧团的五、六十个演职人员来自山南海北,年龄从18岁到50岁。能传开如此的称呼,完全是因赵德平的道德行为所致。在剧团,赵德平是一个事事操心的大“家长”。他找专人替演员们洗衣服,为女演员提供美发补助,为年轻男女拉媒牵线。谁家有困难,他第一个掏钱资助。三十多年来,赵德平写的戏剧和小品不下几十部,给剧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按规定,剧团每场演出应有3%的编剧提成,但他编的戏演出了近万场,却从未拿过一分提成,而是把稿费和奖金全部用在了剧团的发展上。在剧团管理上,赵德平一直坚持着一个原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下乡演出,不管条件多艰苦,作为团长,赵德平从不搞特殊,总是同演员们一起坐敞蓬车、地铺、睡舞台、挡风口。

有一件发生在1992年冬天的事至今仍让很多人记忆犹新,并成为当地内外二十五年来常被讲起的佳话。那夜,赵德平从外办事回来,发现有个十五、六岁的黑瘦孩子,身穿单衣蜷缩着昏睡在积雪的墙角,他赶紧脱下自己的大衣给他盖裹上,并领他到剧团的食堂吃饱。这个孩子是从河南出外打工,工作没找到,钱却花光了,已经两天没吃上饭,才冻饿昏倒于此。赵德平将自己的大衣和身上所有的钱都送给那孩子,想让他尽快回家或找工作,而那孩子却死活不肯离开。出于可怜,赵德平把孩子留了下来,先是让他做些搭台、拆台的杂务,还不断给他很多学习与锻炼的机会。先是学舞蹈,体型不适合了,又学开车当司机;司机有新人了,他又学手语、练魔术、演小品;后来,他不仅娶妻生子、买房买车,生活无忧,还成了剧团的台柱子,发展为艺坛非常活跃的明星大腕。

妻子孟秀兰是与赵德平有着同样道德品质的人。在赵德平看来,老伴孟秀兰的身上凝聚着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她善良正直,勤劳俭朴,宽容和顺,任劳任怨。他们之间虽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但妻子几十年来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坎坎坷坷、辛辛苦苦,那种坚韧执著与任劳任怨正是一种最朴实、最真挚情感的体现,远胜过任何华而不实的语言。妻子为赵德平构筑了最为温暖的港湾,使他可把全部的心思都扑到发展剧团;也使他在外无论怎样的风尘碌碌、拼拼打打,一回至家都能立即舒适安然,忘怀所有。

六、七十年代,几个孩子挨排而生,根本照管不过来,他们都是在窗棱上绑条长布带被栓在炕上而长大的。八十年代初,剧团正处于起步阶段,赵德平为了剧团发展几乎很少回家。妻子用柔弱的身躯支撑起家庭的全部,白天务农,晚上又要忙些针线活,4个孩子慢慢长大,早早就学会了彼此间相互照应。由于家庭比较困难,孩子有的很早就辍学了,替家里减轻负担,帮助妈妈忙家务活。平时不管遇到多苦多累的活,孟秀兰都自己一个人扛,不让老赵分心。后来,剧团发展稳定,赵德平回家也极少能做家务,仍是埋头在他的创作里,妻子便一边做手中的活,一边便默默地观望,不时地劝丈夫早些休息。为了便于夜间创作,赵德平和妻子分屋而睡,还在对面老伴屋内安上一个“叫铃”。每当深夜工作身体不适时,他就按下此铃,妻子闻声则立刻来送药取水。这么多年,妻子一直默默无闻做付出,从没说过一个“不”字。

妻子开始对唱戏跳舞这一行有很大偏见,赵德平对妻子也有一条不成文的约定:不能干预剧团的事务。但是,受赵德平的影响,妻子的偏见慢慢地在减少;而同时,妻子与剧团绝没干系也是很不可能;当然这种干系绝不是“干预”,而是助力与帮忙。为解决剧团成员的生活困难,赵德平想尽办法为大家盖起了一座家属楼,长期生活在乡村的妻子非常想随大家一同住进去,享受下楼房的宽敞和舒适;但是赵德平却突然提出要把楼让给一对准备结婚的演员住,妻子一下子急了。赵德平尽管理解妻子的心情,但更关切员工的生活,两人相互僵持了一段,最终还是妻子让了步。别人问起个中原因,妻子通情达理地说:“我要是不给个台阶,他这个团长该怎么当呀!”一句普普通通的话,包含了多少的宽容、奉献与支持!现在妻子在家种了一个很大的菜园子,常为剧团送来一捆捆新鲜的蔬菜,食堂用不了,就分别地送给大家,每人一份。妻子和赵德平一样,也把剧团当成了自家的家,把剧团的成员当成了自家的孩子与亲人。 

四、勤俭创业,奋发勇为

勤俭,即勤劳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持家需要,创业也需要,两者在赵德平及其家庭均有体现。“只有扑下身子,才能挖出金子”,这是赵德平常说的一句话,也是赵德平和他的家庭精神的集中体现。

赵德平有一个本笔不离身的习惯,只要脑中闪现创作灵感就立即记下来。在家的时候,他从没在家里饭桌上吃过饭,总是端着饭菜到工作间边看资料边吃,有时吃到一半有了思路,就立即放下碗筷投入写作,有时一写就是半夜或通宵。对此,妻子反复劝她要注意按时休息和饮食规律,但每次都遭到拒绝。有无数的夜晚、双休日、节假日,赵德平都是一个人伏案写作。日复一日,他养成了夜不亮灯不能寐的习惯,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因为长年的辛劳多度,他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时常会出现疲劳、头晕等症状。为了能正常工作,他每天都靠吃药维持着身体状态。在创作电视连续剧《当家的女人》的时候,赵德平被检查出肝部有病症,极有可能危及生命。在生死未卜的时候,内心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他重又继续撰写未创作完的剧本。在等待检查结果的两天中,赵德平如与死神赛跑般,一气写下最后的3集脚本。也许是死神的最终没有赛过,也许是惊人的勤奋感动了上苍,赵德平肝上的肿瘤被确诊为良性,即使在如此的生死关头,他也一直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反而却更加快了节奏。

每次下乡演出,装车卸车、装台卸台,赵德平都始终与演员在一起。每次上演新剧目,无论到哪里演出,赵德平都要亲自站在台口,仔细观察观众的表情,看看埋的“包袱”有没有逗乐观众,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艺术效果。如果不行,回来就要重新修改、打磨。每次,直到观众被逗乐了,观众与剧目能交流了,赵德平才满意。

俭省节约是赵德平一直保持的习惯。他年轻时如此,年长了也如此;日子艰难时如此,日子好过了也如此;持家如此,管理剧团依然如此。赵德平有四个儿女,哪个都成家没有操办喜事,最多的一个也仅花过五百元钱。做过领导、办过企业的他,绝对不是没有条件,赵德平是在自身践行,也在培养子女们养成俭省节约的品德。在剧团,人们说他节俭得甚至有点抠门。服装室里所有的破布条都是他积攒起来,录音室里每一根费电线也是他绕城一捆;看到大门前的花盆碰倒了,他会急急忙忙跑过去把花扶正,看到食堂垃圾桶扔下的半个馒头,他常会变得很恼怒。

赵德平虽然持家管事有些紧巴扣门,但是干事业却始终注意培养孩子的一种闯劲。儿女成家,赵德平不花费什么,除去不想搞得太张扬浪费,就想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不要过多被遮蔽在自己的羽翼下。现在他的儿子、孙子都在外面独立创业,既非在机关,也非在与他相关的行业,而且都干得有声有色。赵德平干事业,从来是闯字当先,今天即使成了一位七十余岁的老人,他仍然闯劲不减。

有媒体曾总结说:“突破传统、改革创新———大厂评剧歌舞团30多年来的发展,一直伴随着这样的关键词。这也契合了赵德平的人生轨迹。作为文化战线的改革尖兵,赵德平坚持求新、求变,始终挺立时代潮头。”这样的概括非常准确,纵观赵德平已经走过的人生轨迹,有三次大的变化,每次都与突破创新相关,每次都有他超人的勇气和魄力相关。1980年,时任民办教师的赵德平被令为大厂评剧团赶写一部参加全省文艺会演的剧本,他很快根据当地发生的一件真人真事创作了大型评剧《嫁不出去的姑娘》,此剧大胆创新,把大秧歌、武术等等合理交融运用,取得圆满成功,从此他不顾家人的反对,真正成为了一个剧团人。

八十年代初,传统戏剧发展困难,大厂评剧团也举步维艰,连工资都很难发出来,全体演职员只有回家待命,赵德平也在乡里开办了一个效益不错的医疗器械制造厂。但是,1982年,赵德平临危受命,被聘担任评剧团团长;为了担起这个担子,他说服妻子,毅然关闭了初见起色的工厂,变卖掉设备,把全部精力都转移到剧团工作上来,此形成赵德平人生的又一重要转折。2009年12月,已有36年历史的大厂评剧歌舞团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的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由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性质。公司成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赵德平也由团长变成董事长,由一个有编制的国家管理人员变成了一个企业领导者,大胆完成了他人生历程中的又一次蜕变。

赵德平还曾三次面临生死的临界点,但他都同样选择了勇敢地向前闯,从而为他的人生与创业经历增加了许多传奇色彩。第一次在2003年,赵德平正沉醉在电视连续剧《当家的女人》的创作之中,突然检查出肝部有病症,可能会危及生命。为了不留遗憾,在等待检查结果的两天中,赵德平竟不顾一切地一气写完余下3集剧本。第二次是在2008年,正当赵德平和他的剧团进入事业的巅峰期,由于长期过度劳累,赵德平的脑部十六处出现血管堵塞,被紧急送到北京天坛医院抢救。在住院治疗的第15天,得知团里被安排参加全国节目巡演,赵德平竟偷偷地离开医院,重回到他一直牵挂的排练现场进行指导。第三次是在2014年,因创作《赶考路上》,为采访一个典型,赵德平乘车误入一条奇险山路,它的一侧是悬崖,另一侧是峭壁。在爬升200多米长的坡道后,车突然熄火,上下两难,少不留心就会滚落摔得车毁人亡。司机好心劝说“还是别去了”,可赵德平眉毛一拧,坚定地说:“不去不行,为了写出真人真事,舍了命都值。”具有如此敬业敢拼的劲头,干啥能有不成的吗?人生会不取得辉煌吗?

作为一个文艺创作者,赵德平的创作内容和风格也在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从不固步自封,停止不前。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农村个体经济蓬勃发展后,面对不少企业老板想扩大影响的需要赵德平提出了“挣有钱人的钱,让没钱的人看”的创作思路。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城市需求迅速增长,赵德平又突破自身以农村题材为主的限制,大胆提出“一桌菜,两家吃,城市农村都喜欢”的口号,积极邀请高水平的专家帮助制作指导,很快就打开了城市市场。此后,赵德平并没有停步。进而又琢磨如何使“资源变产业、剧目变项目”,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便又把眼光迅速瞄准上影视,接连编创了电视剧《当家的女人》《进错门的女人》、新综艺专题晚会《大地飞歌》《平安中国》《平安北京》等;此外,公司还通过艺术培训、音乐制作、舞台演出设施租赁等形式,深入挖掘与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向着一个多产业、多行业经营的文化产业集团迈进。

综上所述,赵德平家庭是以赵德平为核心与代表的一个模范道德文明群体。这个家庭给了赵德平以道德精神的滋养和事业、情感的支撑;而赵德平的道德品格和奋斗历程又是这个家庭道德文明素质最美丽和充分地绽放,他是以手中之笔在不懈地去生动诠解、传播并构建着我们社会新的文化。以赵德平为核心与代表的此家庭精神,既有着时代性与先进性,高度体现着社会主旋律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同时,又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紧密相连,在赵德平及其家庭成员对良善不同形式的追求与坚守中,都同样显示出极为宝贵的道德品质,他们都在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的辉煌篇章!(续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