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艾森豪威尔急于停战?美军用大数据分析:打不赢志愿军

1952年的冬天,朝鲜半岛的上空仍然弥漫着战争的阴霾,此时中国志愿军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军的战斗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和这场战斗激烈状况相似的是,在太平洋的彼岸,也进行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此时正值美国第34届总统大选的活动,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在焦急的观察朝鲜的战况,朝鲜战争中,美军抱着圣诞节前结束战斗的'信心'来到了半岛进行作战,不料还是被志愿军打的败退到三八线以南,战场的失败让杜鲁门在国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试了很多办法,换掉了当时的联合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还是不见效果。最终,杜鲁门因为外部战争失利以及内部政治压迫,无缘连任任,接替他的是后来的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出生于一个军事的家庭,他本人也是有过军事的战斗指挥经验。因此相对于杜鲁门而言,在朝鲜战争中,艾森豪威尔有着自己独到的军事见解。因此当他开始接手朝鲜战争的事宜后,他没有被前线的将士牵着鼻子走,而是非常理性的要求军方给出一份具体的军事报告,核心内容是这场战争中的未来走向是什么?

显然这份报告对于艾森豪威尔相当重要,因为此时美军已经节节败退,局面优势不再。而且美军已经在朝鲜投入了相当大的军事部署,但是没有见成效。欧洲战场上苏联又虎视眈眈搞小动作不断,因此美军在东西方的军事部署上需要做出一个决断。因此报告的最终结果会左右朝鲜战争什么时间结束,以及通过何种方式结束。

此时美军正在将越来越多的兵力投入到朝鲜战场,美国空军也将近投入了五分之一的战力在朝鲜,当时美国远东总司令要求空军再派一个连进驻日本待命,得到的消息却是'没有多余的空军部队可以指挥了。'

直到1953年,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双方正式进入到相持阶段,显然这并不符合美军的军事部署的利益。随着时间推迟,美军再也不想忍受,为了一个南朝鲜白白牺牲自己战士的情况,随即表示愿意和谈。

但是美军的表态却惹恼了一个人,他就是李承晚。当时年近花甲的他看到美军愿意进行停战协议签字,当即气的跳了出来,他就地解散了所有的战俘,将其编入到自己的部队中,准备进攻志愿军。这一行动被美军鄙视,但是当时的总统艾森豪威尔却是持着中立的态度,因为军事报告还没有彻底分析完,他想看一下南朝鲜到底能打成什么样子,但是他很清楚目前的局势,于是他没有派美军支援前线的李承晚部队。

针对李承晚的卑鄙行径,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认为,一定要再度发起一场大规模战役才能够让联合军彻底安分下来,于是金城战役打响了。1953年7月13日,志愿军对金城南边和西边的南朝鲜军队发动火力凶悍的大规模袭击,第一阶段就已经摧毁了南朝鲜80%以上的防御工事。第二阶段,志愿军击退对方的反击,占领了401. 9和602. 2的高地,最终成功的占领了金城大部分高地,对南朝鲜军实现了居高临下的进攻姿态。

金城战役一共歼灭了敌军5. 3万人,战后美国军方迅速向艾森豪威尔递交了军事报告书,书中强调了志愿军目前的弹药得到了充分的补充,并且志愿军有能力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打出类似1951到1953的战争局面。

这份报告是美军经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参考了志愿军目前的装备和补给能力,结合历史战役数据得出来的精确的战斗分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通过大数据来推测今后的战役,因此艾森豪威尔对这份报告的真实性深信不疑。况且美国的战略防御主要阵地在欧洲,实在没必要为了一个朝鲜半岛再继续往里面投入自己的士兵,考虑到以上几点,包括艾森豪威尔在内的美国政府和智囊库心里都有数。

美军的报告彻底的让艾森豪威尔下定决心,不久后美国就签署了《朝鲜停战协议》。这说明美国终于醍醐灌顶,认识到了新中国的实力,至此,历时3年之久的朝鲜战争终于结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