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蓝晶微生物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合成生物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

动脉网第一时间获悉,专注于将合成生物技术应用于分子和材料创新方向的生物技术公司蓝晶微生物近期完成A+轮融资。据了解,蓝晶微生物通过本轮融资总共募集资金数千万,由松禾资本独家领投,资金将主要用于微生物设计、建造、测试的全流程数据化和既有产品管线的产业化落地。探针资本继续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至此,蓝晶微生物完成了自2016年底成立以来的第四次融资。这家由国内最早一批从事合成生物学研究的青年学者创办,从清华和北大校园走出的企业伴随着技术商业化落地的不断成熟,得到了产业界和资本市场越来越多的认可。

本轮进入的松禾资本是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头部投资机构,专注于投资高成长创新型企业,自2007年成立以来,共募集近20支基金,管理资金总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已经有超过20个投资项目通过IPO退出。在医疗健康领域,松禾资本投出的明星项目包括华大基因、博雅辑因、吉因加、鹍远基因、开拓药业等。

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罗飞表示:“蓝晶微生物的创始团队是国内最早一批的合成生物学博士,也是合成生物产业的先行探索者。张浩千和李腾作为国内在该领域最优秀的技术人才和创业者之一,我们很看重他们的技术和产业先发优势。合成生物学在未来大国角力中是我国至关重要的技术高地,我们看好蓝晶微生物在其中将会扮演领导者角色。”

蓝晶微生物联合创始人兼CEO张浩千博士表示,“随着基因测序和DNA合成的成本在过去十年间下降了几个数量级,人们获得了空前丰富的生物数据和基因工具,生物技术从过去经验依赖的试错升级到数据驱动的理性设计。蓝晶微生物希望顺势而为,通过攻克最具商业想象力的生物技术难题,成长为最能了解未来并能深度参与未来的世界级生物技术企业,感谢松禾资本对于这一愿景的认可。”

蓝晶微生物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李腾博士表示,“感谢松禾资本的信任,使我们完成了新一轮非常快速和顺利的融资。今天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繁荣是我们创业之初无法想象的,特别是和中国深厚的产业背景相结合产生的众多新机会。一路走来,蓝晶微生物一直在快速成长和进化,非常幸运可以和众多远见卓识的合作伙伴和投资人一起努力。”

探针资本副总监冯丽晖表示:“通常来说,生物技术的产业创新只是聚焦于医药,但蓝晶微生物是个非常有趣的例外。在传统化学工艺的已经接近技术极限的情况下,以工程化生物细胞作为工作平台的合成生物技术有望带来新一轮的分子和材料创新革命,其在精细化工,疾病诊疗,农业改良和药物开发等方向都有极大的想象空间。”

开发细胞工厂合成全新的生物分子和材料

合成生物学又称工程生物学,它是一门将生物科学与工程学相结合,从而设计和构建出具备全新生物功能的活细胞乃至更复杂生物系统的学科,有望解决现代社会所面临的能源、材料、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问题。发展至今,合成生物学已经分化出多个研究方向。其中,细胞工厂——构建代谢途径以合成特定化合物,在工业上应用最为直接。

张浩千博士告诉动脉网,细胞工厂的研发主要分为设计、构建和测试三个环节,通常需要根据测试环节得到的结果反馈到设计环节进行优化调整,经过多轮迭代后能够获得理想的细胞工厂。

细胞工厂研发流程(资料来源:探针资本)

其中,设计是指根据目标产物设计合理的基因通路,利用细胞内部天然既有或外源补充的物质合成目标化合物,即原料在多种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目标产物的过程。构建是指根据设计的基因序列制造出相应的DNA片段并确保基因通路在活细胞中如预期地工作。测试是指搭建完成细胞工厂后,对细胞状态、中间产物浓度和终产物浓度等多项指标进行评估。随后,根据测试结果的反馈对设计进行优化迭代,最终获得目标产物的细胞工厂。

从实验室到工厂,合成微生物解决的不只是化合物合成成本的问题,而且超越传统化学工艺,正在创造全新的分子和材料。李腾博士指出,“就像集成电路转变了信息处理的方式一样,合成微生物也将改变人们在未来如何获取新分子和新材料”。

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

合成生物学的产业化落地率先发生在国外,Ginkgo Bioworks、Lodo Therapeutics、Zymergen、Synlogic、Indigo Agriculture等创业公司已经成为合成生物技术领域的明星企业。其中,将合成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应用于电子工业新材料开发的Zymergen,成长格外迅速。

2013年,Jed Dean和Zach Serber在美国加州埃默里维尔成立Zymergen。在此之前,他们在合成生物技术公司 Amyris 研发可再生能源。在尝试改造微生物去生产生物燃料的过程中,两人发现使用传统的研发方式进展缓慢——10个设计方案的测试需要1个月时间才能完成,他们希望运用自动化来加快实验进程,并把这种想法落地在Zymergen。

Zymergen将人⼯智能和自动化技术融入到设计、构建和测试的全流程中,并结合海量的生物组学数据,使得工程化改造微生物的效率成倍提升,并将其应用于柔性有机发光半导体(flexible OLED)等新型电子工业材料的开发。据Crunchbase记载,Zymergen成立近7年来,总共完成4轮超过5亿美元融资。

蓝晶微生物于2019年10月与央企化工巨头中化国际(600500.SH)在清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推动生物基可降解材料PHA的产业化,是国内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化的一项重要进展。

用生物实验的自动化构建技术壁垒

由于生物系统的复杂性,在活细胞内设计基因通路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蓝晶微生物研发团队的基因通路设计和开发能力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顾问团队更是合成生物技术领域一系列技术标准和理论的早期奠基者。具有生物与物理复合学术背景的张浩千博士曾在5年前设计并合成了包含>50个基因元件的基因通路,该通路的复杂度至今无人超越;李腾博士则凭借其将合成生物技术应用于工业微生物领域的成就在2019年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出的中国区“35位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和《财富》杂志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界人物。

目前,蓝晶微生物已经建立起国内外产业界独有的基因通路设计平台,该平台面向医疗、环保和消费领域的分子和材料创新需求可辐射千亿美元规模的全球市场。

蓝晶微生物工作流(资料来源:蓝晶微生物)

在张浩千博士看来,阻碍合成生物学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第一,每碱基对DNA的合成成本限制了合成生物技术所能处理的生物系统的规模。尽管在过去20年中,DNA合成成本已经降低1000倍,但至少还需要一个数量级的成本降低,才能在任意生物细胞中开展基因组规模的工程化改造。

第二,生物实验自动化的程度决定了设计、构建和测试的循环迭代速度。高通量、良好集成的自动化实验将大大加快数据采集的过程,拓宽数据记录和分析的维度,提高生物研发结果的再现性。

蓝晶微生物正在构建一个依靠自动化技术研发细胞工厂的流水线,并逐步使用人工智能来取代传统人工解读实验数据、生成假设、规划实验这类工作,公司自主开发的Holog系统能够存储、分析所有的实验过程数据。李腾博士表示,“现阶段,我们研发自动化平台的聚焦点是测试环节,这对于蓝晶微生物进行高效率的微生物定制开发非常关键。”

对该公司感兴趣的机构可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联系融资助手小云:DongMai_Investent

文 | 王世薇

微信 | no_th_ing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转载授权请联系:kokopellii

投稿请联系微信:q19930797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凡是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