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24 薛文植:无人便利店最大的挑战是技术与业务的配合

科技的脚步越走越快,新的商业模式也此起彼伏,"共享经济"逐渐冷静之后,"无人经济"开始走上舞台中央。作为无人经济的新成员,无人便利店是近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然而,当媒体圈、投资圈、创业圈对无人便利店的商业模式争论不休时,一家被称为中国版 Amazon GO 的"简 24 无人便利店"在上海虹桥商圈开业了。对此,简 24 联合创始人,TGO 上海分会会员薛文植非常自信地表示:简 24 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家真正用视觉方案做无人零售的公司。

作者 | Echo Tang
全国首家视觉方案无人便利店

简 24 创立于 2017 年 7 月,同年 10 月第一家简 24 店无人便利店在上海虹桥商圈落地公测。同样是在 10 月,简 24 宣布获得了来自蓝驰创投、红点创投、点亮基金的 3000 万元天使轮融资,率先获得了资本的认可。

从项目启动到实体店落地、再到天使轮融资,简 24 仅仅用了四个月时间。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落地完成,得益于简 24 创始团队的完整性。创始人兼 CEO 林捷是美国耶鲁大学博士,曾任多点联合创始人兼 CEO ,易迅网物流 VP 、BCG 高级顾问、京东集团 VP 和研究院院长。联合创始人兼 CTO 韩鑫,为清华大学计算机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 HAAS 商学院 MBA 。此外,团队成员还有阿里、京东及传统便利店诸如罗森、7-11 的人士加入。技术骨干、商业人才 、便利店精英的全面聚集为简 24 快速落地提供了人才保障。

简 24 联合创始人 薛文植

薛文植是简 24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曾在多点担任过高级总监,负责多点的上海研发中心;他还曾在一家跨境电商担任过技术副总裁,是名副其实的电商精英。加入简 24 之前,他的身份是酷派集团的高级总监,负责电商和供应链系统。

2017 年 5 月,有着多年零售、电商实战经验的薛文植敏锐意识到:对于电商而言,线上流量正在走向枯竭,大的趋势都在向线下流动,而便利店又是一个线下非常高频的行业。目前国内的便利店基本上都是外资控制,这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是一个极佳的机会。于是,他决定和原多点 CEO 林捷以及另外两位合伙人一起创办简 24,并负责简 24技术研发团队和视觉方案攻关。

简 24 在成立之初,就将自己称为中国版 Amazon Go ,技术方案也与 Amazon Go 颇为相似,二者都是通过视觉识别、复合传感器和深度学习来实现"拿了就走"的购物体验。新零售最重要的是通过线上线下的紧密结合,将互联网最看重的用户体验与传统零售最在意的成本控制有效的组合好,这也是新零售成败的关键。林捷认为,Amazon Go 和简 24 这种模式直接将"排队"和"付账"这两个痛点解决掉,体现的就是极致的用户体验。

此前,业内对于 Amazon Go 店内所使用的大量摄像头和传感器的高成本提出过质疑。对此,薛文植透露,目前店内的技术硬件成本比 Amazon Go 低很多,经过反复调试后可以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投入并不是很大。

此前林捷曾表示,近期将会发布无人便利店 2.0 版本,而 2.0 之后,简 24 将会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商业化布局,除了门店扩展目标之外,也会在直营店商业模式确定后启动加盟计划。

软硬件全自主研发,不依赖第三方

与之前面世的无人便利店相比,简 24 的门店面积要大得多,在 100 平米左右,商品、货架布局等都更类似 7-11 等传统便利店,为的是让用户体验更好。用户进入店内,商品可以任意选择,并无品类和数量的限制,但和 Amazon Go 类似,没有选购的商品需要放回原位。

作为第一家体验店,上海虹桥店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仍然存在一定的错误率。目前,简 24 整体的检测正确率在 90% 以上,也就是说 10 个人进去,9 个人是没有问题的,1 个人会出现人识别错误或商品识别错误等问题。"但是技术这个东西是会不断迭代的,我们很有信心在今年年中做到 95% 以上的准确率。"薛文植告诉 TGO 记者。

简 24 无人便利店的"员工"主要是摄像头和传感器。摄像头负责采集人的动作和物体的信息,然后再去匹配人在商店里拿了什么物体。识别出门店的物体之后,再利用传感器做一些辅助信息的处理。消费的流程非常简单,就是一个拿了就走的过程:进门的时候,用户需要绑定一个支付方式,出门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免密支付直接扣款。

据薛文植介绍,简 24 在深度学习和视觉方面有很多积累,之前团队中有几个人是做这块的专家,而现在技术团队中负责视觉的也有很多,大概一半的人都是做视觉、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的。"我们现在全部的模块都是自己研发的,没有任何一个采用第三方的图像技术,其中也包括人脸识别,像人脸识别这种很常用的模块一般的公司都会去找第三方,但是我们的人脸识别也是自己研发的。"

除了模块化的产品,简 24 还有一个硬件团队自主研发硬件,像机械臂、机械自动化等硬件产品,简 24 都是自己做。

关于选择全部自主研发的原因,薛文植物总结了三点:"第一,我们有这个实力自主研发;第二,我们现在很多的数据都非常宝贵;第三,长期而言,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最大挑战:让用户接受

虽然简 24 非常重视技术,但在薛文植看来,简 24 的定位不是一家技术公司,做好无人便利店,最大的挑战也不是技术,而是怎么用技术让用户能够享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个挑战可以再细分成两个。

第一个挑战是怎么把技术落地和业务结合,做出一个好的产品。假如店面非常时尚、炫酷,但是没人愿意来,用户还是去传统便利店,这不是一个好产品。无人便利店是一个比较新的模式,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技术如何跟运营配合把销售额做上去。

薛文植认为,自己开店一定要开到 20 - 30 家以上才能证明是可行的。简 24 的团队里有很多运营的人,包括从全家、7-11 来的门店运营人才、商品人才等。线上、线下运营团队,再加上技术团队,这是一整套体系,简 24 想把它做成一个闭环。

第二个挑战是技术如何规模化,现有的技术可能开一家门店很简单,但是要开到一百家的时候难度就会呈指数级提升。硬件设备、算法、运营门店都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技术如何在开一百家店,一千家店的时候也能支撑运营,而不是要花大量的人力去做运维,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两个挑战简 24 都在探索的过程中,也是简 24 比较领先的地方。"薛文植解释说,"因为很多公司都是在实验室里做门店,从实验室出来后,却发现现实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做一个产品需要踩很多坑,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只有这样,考虑问题的角度才会不一样,才会积累很多实战经验。我们现在做的是全世界没人在做的事情,我们必须要自己去趟这个坑。"

关于没有经验可借鉴的困境,薛文植笑着说:"创业都是这样的,如果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就不叫创业了,那是复制人家的商业模式。"

技术要通过业务的检验

今年 1 月 30 日,简 24 宣布 A 轮融资已经交割完毕,金额为千万美元级别,由星河互联领投,天使轮投资方蓝驰创投、红点创投跟投。对于此次融资,简 24 创始人兼 CEO 林捷表示:"门店从 1.0 版到 2.0 版,还处于技术打磨期,并没有进入到大规模商业阶段,因此对于融资,并不会盲目追求金额。"林捷认为,无人零售是一件需要打磨的事情,盲目的烧钱、圈地这样的方式并不太符合零售的本质。

关于本轮融资的用途,薛文植透露了两部分:第一,是继续支撑技术的迭代和发展;第二,是门店的扩张,预计半年之内会开 20 - 30 家门店。通过运营 20 家门店来积累更多的经验,为开 100 家、1000 家做准备。而这个阶段的目标就是先开 20 家门店,然后把它做成一个不会比传统便利店差的,人家愿意来的店,这是简 24 的核心,也是融资的目的。

除了这个短期的目标,简 24 还有一个长期的理想,就是把这个模式做好之后去做架构模式,可以吸引大型的第三方公司或者中型的个体团队加入,这样开店速度会更快。"这是我们中长期的目标。甚至当我们自己的技术成熟之后,会考虑把技术输出给其他业态,其他的公司。当然前期核心是要让我们的技术在本地通过业务的检验,证明它是可落地的。我们再把这个技术拿出去变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