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的十个策略(2)
3、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
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要失败的,但是认为“树大自然直”,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去体验,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一年级的小学生要不要帮助家长去打水,许多家长是拿不定主意的,万一把胳膊抻了,再把桶摔了!还是长大些再锻炼也不晚,况且水桶也是实在太大,就更有不让孩子打水的理由了。
但是有一位家长却是相反,为了让孩子从小锻炼劳动本领,甚至还为孩子特意买了一个小水桶,让他去获得多种体验,大人在前面提着大水桶走,孩子得意地在后面提着小水桶跟,孩子和大人都很自豪。
锻炼有各式各样,有的是体力锻炼,有的是脑力锻炼,有的则是综合的锻炼。
要达到锻炼和体验的目的,一般不能完全靠现成的条件,需要自己去创造。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动动脑筋,就可以和容易地创造一些条件,达到锻炼和体验的目的。
比如到公园去玩,是孩子最高兴的事情了,可是很少有家长想到,通过逛公园,可以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高高兴兴地得到一次锻炼。
有一位家长,在带孩子去动物园之前,就对孩子公布了一个计划:一是这次去动物园要来一个长征,所有的地方都要走到,不能怕累;二是要边走边观察,回家后要求孩子画一幅动物园的地图。孩子听了后异常兴奋,早早地就把纸、笔、指南针和画夹子准备好。只等一声令下,下决心要出色地完成这个任务。
逛动物园那天,孩子可认真了,用指南针对方向,用铅笔绘草图,不时地标上地名。不认得的字和不懂的的事情,立即去问家长……,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短短的半天,孩子达到了动脑,动手,动眼,动耳,动腿,一次全面的锻炼目的,提高了他的可贵的综合处理事情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他的心理上得到一次幸福的体验,对自己会更有自信。
有一位到美国探亲的中国学者,遇到了这么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有一天,他正在家中看报,突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8、9岁的女孩子,和一个5、6岁的女孩子。
大孩子非常沉着地对他说:“你们家需要保姆吗?我是来求职的。”
学者好奇地问:你会什么呢?年纪这么小……。
大孩子解释说:我已经9岁了。而且我已经有了14个月的工作历史,请看这是我的工作记录单。我可以照看你的孩子,帮助他完成作业,和他一起游戏……。
大孩子观察到我没有聘用她的意思,又进一步说:你可以试用我一个月,不收工钱。只需要你在我的工作记录单上签个字。它有助于将来找工作。
学者指着那个5、6岁的孩子问:她是谁?你还要照顾她吗?
听到的是更令人惊奇的回答:她是我的妹妹。她也是来找工作的,她可以用小推车推你的孩子去散步,她的工作是免费的。……
多么可爱的孩子啊!她们的家长也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敢于放手让孩子们出来闯天下。
可就有那么一些家长,不但自己从没想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反而把学校为学生创设的锻炼条件破坏掉。如学校组织学生去军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行李背到200米外的汽车上,竟有的家长向学校提出“抗议”:把孩子累坏了谁负责?
最后,这位家长还是自己气哼哼地把学生的行李背到车上,而他的孩子却心安理得地徒手走在后边……难道这样的家庭将来能幸福吗?真不知道这位汗流满面的家长是怎样想的!
4、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每一个孩子都会无休止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问题的答案让孩子如何去得到呢?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爱不爱提问题,是关系到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去得到答案,则是关系孩子成材的更重要的因素。
让孩子知道1+1=?,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告诉他等于2。若孩子再问2+2=?,我们又会告诉他等于4。成人这样做,看起来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就不会想问题,在他的心灵深处,顽固地认为: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靠别人提供的现成答案。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探索真理,他总以为真理是需要由别人告诉他。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智力劳动上是否有自主性,目前,更为人们所忽视。
重视在智力上培养孩子自主性的教师和家长,他们是这样做的:
例如,有为教师就是这样来教1+1=?
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有意识地给每个组发给的是不同的东西:有的组是一把豆子,有的组是一捆火柴棍,有的组是一堆小石子,有的组是一盒扣子,有的组是一小盘米,有的组是一些玻璃球……。
开始上课了,教师要求每组学生,用自己手里的东西,先算是算1+1=?这时孩子们忙碌起来,有的摆米粒,有的摆扣子……都是在算一个加一个是多少?
后来算2+2=?,也没有大的争论,直到算到3+4=?学生也有些争论,有的说等于6,有的说等于8。这时教师也不着急,鼓励他们讨论下去,讲出自己的理由去说服别人,……
最后,终于大家一致同意3+4=7。老师赞扬他们,说道:你们真聪明!
这堂课学生们不只亲身参加了运算过程,尝到了脑力劳动的愉快,同时真正懂得了3+4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又从本质上了解了数字是怎么会事,一粒米加一粒米,等于二;一根火柴棍加上一根火柴棍,也是等于二,计算时不在于是什么东西,而是计算他们抽象的量;更重要地是他们体会到智力上如何去自主,自己如何去探索真理。
又例如,过去的小学课本中,在描写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明确地写着,是蝌蚪的尾巴到一定时侯,自动脱落,然后变成青蛙的。学完了这节课后,许多学生就养起了小蝌蚪,看看它是怎样成长的,尤其是想看看它的尾巴是怎样脱落的。可是,观察了一天又一天,不见小蝌蚪的尾巴脱落过程,但是,尾巴确实也不见了。
学生们把这种情况 告诉了老师,老师没有主观地、简单地否定了学生的观察,而是要求他们仔细地观察,做出详细的记录。
于是,许多孩子同时进行了观察,结果是他们都没有发现脱落的尾巴,在青蛙的屁股上也没有发现脱落的痕迹。相反,有一些细心的学生发现小蝌蚪的尾巴是慢慢地缩回去的。
所有的观察,得到了一致结论,他们把这个结果,告诉了老师,在老师支持下,他们把这些观察的结果,寄给了出版教科书的有关单位,最终,在科学家的参与下,教科书的错误得到了纠正。
最近,一年级的学生,也对新课本提出了重要的意见。他们看到在拼音字母“Y”旁边画了一棵小树,树杈上挂了一件衣服。孩子们愤怒地说:不注意环境保护,把小树都压坏了。在老师的支持下,他们写信给出版单位,并得到了表扬的回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发扬了探索精神,而更值得赞颂的是这位老师,支持学生自主意识。
在家庭中,家长也创造了一些方法,培养孩子在智力上的自主性。
例如,有一位成功的家长的经验是:“孩子问我一个字,虽然我认识,但我不告诉她,而是鼓励她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她也不再问我,而是自己去查字典”。这样孩子不但是很早就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从小就树立了一种自主的意识,一种顽强钻研的精神。
还有一位家长是这样引导他的上一年级孩子辨别是非的:他每天带孩子上学挤公共汽车时,每当看到出现一些争论时,他就让孩子注意观察,下车时还要把自己的分析讲给爸爸听,究竟他们是为什么引起的争论?究竟谁对谁不对?应该怎么解决?孩子说完之后,当父亲的再做点辅导。天长日久,这个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就比别的孩子强,又由于她经常善于给小朋友劝架,就成了大家拥护的小班长了。
一位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培养成为优秀青年,在一次获得奥匹克竞赛冠军之后,孩子的老师开玩笑地说:今天你母亲准会给你炒几个好菜……。孩子美滋滋地回到家里,向母亲报了喜,没想到母亲并没有显得特别高兴,孩子以为母亲没听清,又追到厨房反复说。但是母亲最终也没炒什么好菜。吃饭的时侯,孩子不解的问:妈,您听了为什么不高兴?老师还说您准给炒几个好菜呢。母亲语重心长地说:我觉得没有必要特别高兴,因为,一,这次比赛很多高手可能没有参加;二,这和诺贝尔奖差远了。孩子开始了沉思,但还是没有自己找到答案。
孩子上高二的时侯,母亲就带他去参加各大学招生的集会。回来的时侯,孩子自言自语地说:“啊呀,北大、清华的录取分这么高,我要盲目自满可就危险了!”,孩子终于自己找到了答案。但是,母亲听了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