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旧书店往事:从“国民书店”到“苏古斋”,小王老板的奋斗史
翻看京江晚报时,注意到竺捷写了一家书店的文章:“润州山路上新开了一家书店,名叫“苏古斋”。”再往下看,原来是电力路口的“国民书店”老板王国民开的。
认识国民有不少年了,最初他是在宝盖路口(现在川辉酸菜鱼旁边)租了个有高台阶的小门面,当时我住王家巷,经常逛附近的旧书店,就是在那里跟他认识的。后来王国民生意越做越上轨道,于是租下新马路78号的门面,用自己的名字起了店名“国民书店”。
于是这家书店成为晚饭后散步必经的路线,每次到他的书店,我都先大声打个招呼:“嘿,王老板。”
他总是很谦逊的回应:“哎,小王小王。”
后来我搬家到滨水路一带,路过那边也是匆匆一逛,见面机会就不多了。没想到他现在新开店了,很为他高兴。
中午我骑车到赛珍珠纪念馆附近,找到“苏古斋”,并和许久不见的王老板碰了个面。
01
大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镇江开始了规模颇大的城市改造,比如电力路拓宽、四牌楼旧房改造等等,一些老企业搬离了市区,也有一些老单位倒在了社会变革的风雨里,企业图书室里的书籍、资料被当废纸卖了不少。
在回收这些废品的人群中,有一些回收了旧书旧报转手卖的,淘到了第一桶金。因为这些旧书在收购站里是根草,到了爱书人的手里,就是一块宝啊。
90年代的镇江有个特点,市民工资没怎么涨,物价涨得很快。正规书店里的书价蛮高的,很多爱读书的人,喜欢到登云路、金山桥、三茅宫等地摊聚集的地方,买买旧书。
香港回归那一年,王国民从淮安盱眙来到镇江打工,他先找了家单位工作了一段时间,发现赚的工资压根就不够开销,听朋友说练摊能多赚一些,于是他就到七里甸批了点小百货,在金山桥、三茅宫一带摆摊。
小百货这些东西其实吸引力不大的,而且熟悉国民的都知道,浓眉大眼的他不怎么善长吆喝。一个月下来,生意没挣多少,但他发现周围卖旧书的生意倒是挺火的。
他经常跟卖旧书的大刘聊天,慢慢的摸索到怎么找到旧书的渠道。
于是,他开始留心哪里有收购废品的地方,哪里有清理书仓的消息,弄到了旧书,他就去各个地方摆摊。有一次,王国民在宝盖路卖旧书,突然发现生意要比他之前常去的几个地方好得多。
为什么呢?因为宝塔路、宝盖路一带当时是老城区和新城区的交界处,门店租金不高,价廉物美的小店扎堆,附近周末摆摊也不怎么被驱赶。
很快就成了气候的宝盖路、登云路附近,因为周边有几所学校的加持,旧书的生意也很不错,现在“润州古书坊”的扬子,就在这条路上摆过摊;京润书店的老王,还和隔壁的“淘金书画社”门对门。
人勤话不多的王国民在宝盖路开起了旧书店,投入到旧书店的生意中,迅速成长。
头两年他和其他收书、卖书的旧书店老板一样运营,城里四处跑本地书源,老爸和老婆帮忙看店卖书,能吃苦的他一个月下来,也算挣得比在单位里多一些。
2002年,孔夫子旧书网创建了,他迅速触摸到了传统的旧书行业和互联网结合产生的商机。
此时的王国民,已经是在旧书江湖跌爬滚打多年的老行家了。
他知道,属于他的风头要到来了。
可能是2004年靠近春节那短时间吧,我在国民的书店里买了一套中华书局版的二十五史,他告诉我,他要搬到新马路78号了,请我多去捧场。
后来他经营书店的套路风格,和其他几家旧书店有明显的不同了。
02
新马路口头上的“国民书店”面积不大,前后两进外加一间书库,靠前的房间较大,四壁皆书,中间一矮柜,上面堆满了书画类书籍。
边上一张小桌,国民的老爸最喜欢依着小桌看电脑播放的抗日神剧,有段时间,我很怀疑王国民的老爸是退伍老兵。
国民的儿子就是在这家书店里出生、长大的,小孩子在书堆上爬啊爬的时候,我路过就夸道:好小子啊,从小就在书海中遨游。
那些年的扬子的旧书店,还在阳彭山村10号。
那时候各家旧书店都有一些拉胯,书堆放得特别零乱,扬子的书店是亲和力强但画风彪悍的一家。
王国民和同行们一样,在寻找本地书源的同时,也通过网络,寻找更多的优质书源头。
大概在2013年开始,国民书店里面的本地旧书开始少了,更多的是从外地批发来的图书。
原来,国民还去全国图书发行市场细细考察过,最终锁定上海深耕细作,并凭借高人一筹的拿货价,争取到了源源不断的书源……
国民有个善守店的老爸,还有个帮他后勤的老婆,他们一起把书店在“孔夫子旧书网”江苏省内书店的综合排名,排到了前三至四名,在镇江,能做到这一点真是很牛了。
国民书店的主要销售重心,是在网上,实体店一面是舍不得那些爱淘书的熟客,另一面是做书的库房用。
当然,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旧书店,爱淘书的朋友才有了很多生活乐趣。
旧书店适合淘书,因而多了些不期而遇的惊喜。去簇新的商场里的书店,大多是有目的奔着新书去。而去一家旧书店,在拎着书走到老板面前之前,你都不知道会偶遇哪本书、哪个故事。
逛旧书店的人也似乎特别会隐匿。不像有的新书店,会专门辟出一个座位区,旧书店却连落脚之地都没有,读友们需要具备机敏的品质,才能不在闪转腾挪中碰撞到陌生人。
地上店家随意放的小马扎,有时候就成了读者临时栖息之所。再不济,就干脆站在书堆前看个津津有味。
在这些旧书店,常常能从老板的口中听到熟人的名字,比如张鹏、陆尊、徐长顺等老师的大名,和流传在镇江读友圈的一些掌故,谁谁谁又得到一个宝贝啦啥的传说……
旧书店里弥漫着或浓或淡的书霉味,我对此并不反感,甚至觉得透着这气息,能让人与往昔的旧时光交流。
03
我始终把旧书店当作一座城最有情怀的地方,每次去或多或少都不空着手回家,虽然知道这些书店作为实体店是艰难的,有好几家熟悉的书店,最后因为运营的成本太高而支撑转为纯网上书店。
当年桃花坞口的雅奇斋。
国民跟我说,书店搬到这边来有一个礼拜了,现在用孔网上的“苏古斋”命名。这个门面是他买下的,也算连家店了,电力路那边的房子还租着,主要存放了好多书在那边没来得及清理。
门口的“一楼书店、二楼茶室”是他的新思路:“在店里购书满5元,可以上二楼雅座阅读,免费供应茶水。”
过去看一篇微信文章里说过,每家旧书店都是这个时代的一座孤岛,拼死守护着城市里微弱的一盏灯,每每想到这句话都有一种温暖。书与人,皆讲究缘分。而这些坚守的书店,和爱书的人未尝不是一种缘分啊。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留言。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