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镇江的三国文化,是从这里源头的……
孙吴定都“京口”的时间,是建安十四年,即公元209年,赤壁之战后一年。
在此之前,孙氏家族世代居住在吴县,直到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孙坚被征召入军。
孙坚带领儿子孙策渡江跟随中郎将朱儁南征北战,后来在与刘表部将黄祖作战时被暗箭射中身亡,孙策将其葬在曲阿后,举家迁到江都。然后他带兵渡江回到江东,先后夺取吴郡、会稽郡等地。
孙策在丹徒被刺身亡后,孙权继位。他初期以吴县为治所,直到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荆州不战而降,兵锋直指江东,孙权感到了阵阵寒意。
马蹄声像闷雷般从远方传来,睿智的孙权知道,如果不赶紧调整战略,下一个被击溃的,就要是自己了。于是联盟了刘备,在赤壁一带用火攻的战术,打败了曹操的军队。
孙权把目光投向了荆州,他知道只有夺取荆州,作为江东的门户,东吴政权才可以进可攻、退可守。
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丹徒一带的入海口,这里江面辽阔,宽达几十公里,浩浩瀚瀚蔚为壮观。
孙权望着地图上一处险要的绝高处,沉吟良久,发出一道筑城的命令。
“京城”的城砖,是这样的。
铁瓮城的考古发掘现场。
01
不可不说,孙权是一位军事家。筑城的地点,后世称之为“北固山”,在此修筑铁瓮城,是因为此山位于长江之滨,前、中、后三峰呈曲尺形连绵蜿蜒,中、后峰延伸到江中,形成半岛,三面环水,形势险要,利攻利守,也利于观察瞭望,监控江北。
孙权在前峰上修筑了城池,与中、后峰犄角相望。这座城池以夯土为墙,外面包贴城砖,高三丈一尺,东西各开一门,异常坚固。因为其形如瓮,所以命名为“铁瓮城”。
其坚强似“铁”,其固似“瓮”,是为“铁瓮”,好一座军事堡垒。
赤壁之战结束后的一年,孙权迁都到了这里,站在高高的城楼上,北望江,南接城,不由感慨道:雄伟啊,好一座京城。
图为铁瓮城门墩、台基墙及城垣遗迹一角。
就是在这座“京城”中,孙权接见了一代枭雄刘备。
赤壁之战后,南郡作为荆州郡治,被一分为二,一半归属孙权,一半归属刘备,为了抵御江对面的曹军,刘备亲自到京口拜见孙权,沟通“借荆州”一事。
起初,朝臣们都反对,唯有鲁肃极力赞成,远在天边的曹操听说此事后,大惊失色,手中的笔都掉在地上了。(《三国志》记载,“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但刘备见孙权“借荆州”时,劝孙权迁都秣陵,孙权觉得很有道理。刘备告诉他,秣陵在京口以西,比京口更靠近荆州,离江西(今安徽省长江西岸地区,非今江西省)只一江之隔。秣陵可以当成东吴过江北图中原的指挥中心,毕竟拿不下江西,江东无险可守。
再加上另一位谋士张纮,从秣陵有“王者之气”角度说这里更易建都,诸葛亮也有过类似的建议,加强了他的决心。
两年后,孙权便迁都秣陵,将其改名“建业”。
刘备来京城谈“借荆州”,还发生了一个插曲。
周瑜认为刘备是一代枭雄,加上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人辅佐,日后必不会屈于东吴之下。因此周瑜便向孙权建议将刘备留在“京城”,给刘备美女豪宅让他沉湎于温柔乡中,不思进取。无形之间就将刘备软禁了起来,以后孙权争夺天下就会少个劲敌。
这个算盘打得不错,他想用糖衣炮弹磨灭刘备的雄心壮志。想法很好但是却没有落实。事实上刘备也会打自己的算盘。刘备给孙权说过一句话:“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刘备对孙权说周瑜文武兼备是万中无一的英才,而且他的志向器量宏达 将来恐怕绝不甘心为人臣。
这句话戳中了孙权的痛点。我们说孙权年纪轻轻就继承了江东基业,赤壁之战前后也不过二十来岁。面对周瑜这个能力强且声望又高的臣子,孙权肯定有驾驭不住的感觉。刘备显然是在暗示孙权要提防周瑜,周瑜只是要软禁刘备而刘备却想要周瑜的性命,高手过招真是步步惊心。
铁瓮城的考古发掘现场。
02
孙权迁徙到建业后,原来的“京城”就让族人孙河驻扎守备。
孙河被叛乱的部下杀害,侄儿孙韶年仅17岁,却非常有军事才能,他迅速收拢了孙河的余部,为了防备有贼寇趁机作乱,孙韶不仅修缮了京城还准备了楼橹、器备,积极做好防御准备。
孙权一听说了孙韶这边的动荡,就赶紧领兵过来观察情况。当他连夜赶到京城地界,第一反应不是派人通知孙韶前来进见,而是派兵佯攻京城,想看看孙韶布置的防御效果如何。试探的效果让孙权很满意,这边一弄出动静,孙韶这边兵卒就开始登称防守,相互传递军令,使整个城池呼声震天,防守即为严密。
孙权及时派人通知了孙韶,虽然知道了这是一场“演习”,但两军对阵难免有所伤亡,孙权很高兴,这京城防守果然固若京城。
等到第二天,孙权一见到孙韶就大加赞赏,当场任用他为承烈校尉,也授命了孙韶从孙河那继承的兵马,以曲阿、丹徒二县为孙韶的食邑。
孙权为吴王的时候,升孙韶为扬威将军,封建德候。孙权称帝时,封孙韶为镇北将军。
镇江铁瓮城出土的三国时代瓦当。
三国以后,京城一直成为京口军府的发号施令之所,巍巍遗址现在还在,坐落在镇江的鼓楼岗,静静向世人述说千年京口的往事。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留言。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