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芳华 漳浦剪纸
剪纸是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地域特征明显,乡土气息浓厚,体现了劳动人民质朴的审美观念与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与生活情趣。
剪纸艺术历史悠久。
其技艺可追溯至纸张未发明前,那时已有金箔、皮革、织物甚至树叶等镂剪工艺品。
汉时,纸张的出现促使剪纸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纸张在民间普遍使用,演化出民俗剪纸。
唐时,剪纸融入人们日常生活,被广泛用于岁时节令、室内装饰、婚丧礼仪等方面,技艺已相当精湛。
宋元时,剪纸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剪纸花样还成为陶瓷的装饰,出现专业的剪纸艺人。
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趋于成熟,达到历史最高峰,从民间走入宫廷甚至用于帝王婚礼,彩灯画轴、扇面纹饰、刺绣图案等都以剪纸花样进行再加工,南方大量剪纸作品远销海外。
福建剪纸是中国剪纸重要分支之一,源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及迁移,经过千年的传承发展,在八闽大地上形成不同的风格。
闽北山地地区的作品较为粗犷淳朴,闽南沿海地区作品更为细致生动,莆田、仙游地区的作品偏于华美纤巧。
漳浦位于闽南,漳浦剪纸是福建剪纸中的一朵奇葩,在唐宋时期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据《漳浦县志》记载:“唐宋时,元夕自初十放灯至十六夜,乃于神祠家庙,或用鳌山运傀儡,张灯烛,剪采为花,备极工巧。”
在1993年,漳浦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漳浦剪纸第三代传承人
张峥嵘是漳浦剪纸第三代传承人,1966年出生于漳浦剪纸世家,名扬中外的老剪纸艺术家黄素是其外祖母。在家族氛围的熏陶下,她自小酷爱剪纸,12岁学会剪纸,16岁开始创作发表作品,年纪轻轻已显露才华,之后更是屡获大奖。《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她的艺术成就。她的作品既继承传统技法,又不断推陈出新。作品题材广泛,有民间传说、戏剧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和歌颂生活等。代表作有《鼠趣》《百蝶图》等。
剪纸作品《百蝶图》 张峥嵘 作
《百蝶图》纵32厘米,横21厘米。作品整体呈扇形,扇骨根根分明,扇沿饰以花边,扇面宽展,群蝶飞舞。
蝴蝶形态万千大小不一,上下左右四处飞散,双翅纹样各不相同,或展或合,翩翩然也。
蝴蝶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寄托着中国人丰富的情感需求与精神向往。
剪纸作品《百蝶图》局部 张峥嵘 作
“庄周梦蝶”“梁祝化蝶”的典故赋予蝴蝶浪漫色彩。蝴蝶成双成对的特性,象征爱情婚姻和美幸福。
“蝴蝶”与“福迭”谐音,“迭”为屡次、连续之意,因而又寓意“福气连连”。“蝶”与“耋”谐音,又有“长寿之意”。
《百蝶图》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剪纸作品《鼠趣》 张峥嵘 作
《鼠趣》纵51.5厘米,横84.5厘米,由5幅独立小作品共同组成。
老鼠是十二生肖之首,有聪明伶俐,子息繁盛的寓意,是传统装饰纹样之一。
民间有不少关于老鼠的故事,《鼠趣》主要选取“老鼠偷油”和“老鼠偷蛋”这两个家喻户晓的典故。
两幅“老鼠偷油”作品都对灯柱作了夸张的变形,其中一幅灯柱为一条龙盘旋而下,气势十足,小老鼠顺着龙身窜上灯台准备偷灯油,灯油因老鼠的攀附而侧倾。
一幅灯柱为花式塔楼,两只小老鼠争相恐后往上爬偷灯油。
剪纸作品《鼠趣》 张峥嵘 作
两幅“老鼠偷蛋”的作品,一幅是三只小老鼠围着一个装满鸡蛋的大腕,一只跳至碗沿准备窃蛋,一只已窃得蛋,正抱着蛋满地打滚,还有一只正伺机而动。
剪纸作品《鼠趣》 张峥嵘 作
一幅是两只老鼠胆大包天,准备从母鸡的看护下把蛋偷出来。
剪纸作品《鼠趣》 张峥嵘 作
最后一幅是“老鼠偷虾”,是“老鼠偷蛋”的变形,漳浦为沿海地区,海产丰富,创作者将日常生活融入作品中。
剪纸作品《鼠趣》 张峥嵘 作
《鼠趣》整体氛围诙谐幽默,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这些作品很好地展示出漳浦剪纸的特色,刀法细腻讲究,剪工精细,疏密有度。构图上丰满匀称,注重平衡,线条连贯洗练;阳剪为主,阴剪为辅,互为补充,密切配合,画面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色彩以红色为主,对比鲜明,装饰效果强烈。
《文化生活报》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