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印| 为烈士烧柱香

  

村人说,铁链没了,却已是三年前的事了。 

 

铁链在外地工作,家也安在了外地,村里已无亲人,他去世的消息传到村,是经七拐八绕渠道,散开的水般漫洇漫延,误打误撞,自然是慢了,再等到一阵风——或春风或秋风传到远离村庄的我的耳朵,时日就更长了。 

 

铁链死时,已是古稀之年,这在人渐渐长寿的今天不算高寿,令人有些惋惜。特别的是,他的身世不同寻常——铁链是烈士的儿子,是光荣、壮烈、不朽等荣耀词汇的承接者,光环环绕,是境界和精神的表达与赓续。 

 

铁链的死,如同一把长久闲置的钥匙,打开了岁月的抽匣,往事流泄而出…… 

 

时间倒回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个深秋时节,秋叶落尽,寒意袭人。一天,村街上突然响起了锣鼓声,咚锵咚锵地撼人心魄,声音由远及近,传到耳鼓,又由近及远传播开去,喊醒了欲将冬眠的村庄、树木、河流和土地。 

 

锣鼓声中,人们簇拥着铁链向村外新兵集合点走去,铁链穿一身崭新绿军装,栽绒棉㡌,黑色大头棉鞋,胸前一朵大红纸扎花,艳艳地像正在绽放。

铁链带着兴奋和几分羞涩,到了村口突然转身下跪,向自己的母亲和乡亲们磕了三个响头,站起时已是泪流满面。那年铁链17岁,未成年的他,因为是烈士之子,被“特批”参军。 

 

铁链走后,他家的门紧闭了三天,不时有哭声传出,是铁链母亲的哭声,不是哽咽呜咽,抽抽噎噎,是放声的号淘大哭。女人往往隐忍内敛,可情到悲处便可以毫无遮拦地悲天恸地的大哭,直到声音嘶哑,渲泄彻底。在那时,似乎成了家乡习俗。铁链家与我家相邻,铁链母亲的哭声直抵耳鼓。不止于此,那撕心裂肺的哭声,撞破土屋,飞出院落,滑落在村街角角落落。一个烈士的媳妇和刚入伍儿子母亲的哭声,听得村人心里凄凄,泪水淌下。是思念亡夫,还是不舍娇儿?那时我刚几岁,懵懵懂懂,远未开蒙,却对那哭声记忆犹新。  

三天后,哭声止了,乡亲们纷纷上门看望铁链母亲,说些夸奖和祝福铁链的话。铁链母亲双眼浮肿,却满脸悦色地为众人装烟倒水,表情一派祥和平静。人们都说铁链母亲重大义,一般人难比。言语中,主客双方都没人提及铁链的父亲,可铁链父亲——当兵打仗的烈士,在大家心里山一般矗立着,只是不忍触动,唯恐往铁链母亲流血的心上撒把盐。

  

烈士遗孀送子参军的消息上了报纸,上了广播,上了黑板报。铁链和母亲成了新闻人物,闻名乡里。 

 

那时起,逢年过节,铁链家门楣处总会贴上两方大红纸条,一条是:光荣烈属;一条是:光荣军属。村、公社和县里陆续有人来慰问,手里提着大米白面和猪肉。“双属”并不多见,尤其“烈军两属”,且为“父烈子军”,两代荣光集一家的。 

 

后来搞村民教育活动,人们将村里五位烈士事迹在“毛头纸”上绘成漫画,附上文字说明,贴在墙上且有人讲解。那情景令人热血奔涌——讲解人激情盈心,参观者饱含热泪。身边的榜样有力量,乡亲们中走出去的烈士更亲切。五位烈士中,铁链父亲位列其中。 

 

铁链是烈士的儿子,是农民的儿子,他用朴实与执着传承了优秀基因,入伍后很快入党提干,多年后转业到公安系统工作,直到退休。  

……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见身影的光阴似乎吞噬着一切。烈士早已远去,烈士遗霸已经去世十几年,他们的儿子也相随而去。

如今,和平的阳光照耀山河大地,战争年代的枪炮声只是在影视剧里,前辈人的壮举也只能在剧情中,而真实的众多的千千万万个烈士的名字,印刻在文献中,墓碑上,默默地注视着眼前,注视着这个他们为之奋斗的新世界。  

我回头再次关注身边烈士,首先是村里的5名烈士。但无能为力,只得到有限的信息,烈士们“枯瘦”得似乎只剩下孤伶伶的名字,令人心里空空,有些痛。过程中,不禁惋惜,如果几十年前教育群众的“毛头纸”漫画能留下来该有多好啊,那么多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烈士们的人生记录!或者是,人们自觉地把烈士的事迹当做“古记”讲给下一代,传承下来,可惜,我们没有做好,甚至没有做……

以下是我搜集史料和走访村内老人的结果——

思恭庄烈士名录

张洪勋 张洪凤 郝云成 郝胜泉 张久常

牺牲时间:

抗日战争:张洪勋

解放战争:张洪凤 郝云成 郝胜泉

抗美援朝:张久常

牺牲时婚姻状况:

已婚:张洪凤(遗一子)  张久常(无子女)

未婚:张洪勋 郝云成 郝胜泉

墓地位置:

老家:张洪勋

外地:地址不详,张洪凤 张久常 郝云成 郝胜泉

家庭状况

五名烈士家境与村内农户大体一致,或扛长活或打短工糊口度日。受革命形势影响,或信仰所使,参加革命。烈士张洪凤三个哥哥是地下党员,耳濡目染,革命种子早早深植于心,毅然参军入伍,奔赴战场,为国捐躯。  

 

铁链是5名烈士留下的唯一一个孩子,他有两个女儿,也已进入中年,肯定会给自己孩子讲述爷爷以及父亲的往事。诚然,烈士的故事不能简单地变成家史家风,由烈士后代去传承。烈士是国家记忆,民族脊梁,国人均有接受和讲述烈士事迹的权利和责任,这是不忘过去,不忘初心使命的历史要求,更是一个民族应该赓续的优秀基因。 

 

5名烈士,不管是张姓,还是郝姓,论起来,都是我的长辈。同驻一村,有的是邻居,他们是村里的骄傲,也是人民的骄傲,国家的骄傲!  

……  

拓展视野,由村转向遵化市。 

 

遵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大刀进行曲》的诞生地;境内鲁家峪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抗日名将包森、刘诚光以及众多烈士血洒遵化大地;解放战争时期,遵化“万人担架团”远赴辽沈,转战平津,名扬四方。英烈群谱,气壮山河,结成了一部厚重的爱国主义教课书。 

 

无疑,烈士是爱国教材里血染的旗帜。 

 

我的眼光落在遵化藉烈士身上,他们和我村5名烈士一样,从几百个村庄一条条街,一个个门口走出去,为了理想,义无返故。  

《遵化县志》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县共有3080名烈士(建国前牺牲2839名),女性烈士10名。  

进一步疏理——

3080名烈士,分布在遵化555个村庄,6人村籍不详。就是说6名烈士还没有魂归故里。

烈士较多的村:

20一29名(8个村) 

西庄28名 山头庄24名 东新庄24名 孔家庄23名 宫里22名  兴隆泉22名 骆各庄20名 泉水头20名

30名以上(4个村)

中滩39名 郝各庄36名 洪水川34名 八户庄30名 

 

一个村几十人,这些从一个村口走出去的烈士,按部队编制可成班成排,几十名风华正茂的勇士,昂首走向战场乃至刑场,谱写了壮怀激烈的人生之歌。

10名女烈士村籍:

西关村:席艳平 窦玉华

东二十里铺村:张宁氏 张淑芝

纪各庄:王维英

安定庄:华东

芦各寨南山:王凤亭

下石河:王家彬母 王德顺妻 孟绍春母  

看见女烈士名字的时候,眼前便浮现出赵一曼,江竹筠,刘胡兰等宁死不屈的高大形象。名单中,有4位女烈士没有自己的名字(旧社会一些妇女没有名字),是真正的无名烈士。她们的烈士证书、墓碑乃至志书上的姓名是借夫或子之名附上妻或母字样的。英雄虽然没有名字,她们的事迹却气壮山河,流芳千古!

  

下石河村王德顺妻和孟绍春母两位烈士的不屈事迹,令人心灵震憾,又无比悲愤! 

 

1940年12月,在包森二支队担任采买科长等职的岳方武叛变投敌,导至我抗日干部群众22人先后被杀害。1941年农历四月初八,岳方武带人将地下党员,妇救会副主任王德顺妻和孟绍春母(均为下石河村人)抓捕并押往遵化宪兵队。敌人以为两个弱女子好对付,便劝她们供出抗日组织人员等情况,谁知她们一问三不知。于是,敌人脸一变就对她俩动大刑,受了酷刑之后,二位女共产党员依然紧咬牙关,一字不吐,视死如归。入狱十天中,各种刑具不知用了多少次,也不知死去活来多少次。敌人无望,决定处死她俩。行刑前,先游城四街,二位女英雄遍体鳞伤,又是缠足小脚,无力站立,更无力行走,丧心病狂的刽子手,用绳子捆住纂儿(梳在头后边的发髻)往后一拽,二人身体倒下去,在地上被拖着走——东街、南街、西街、北街……受刑伤口流血,路面上留下了道道血痕,游完街以后,被惨杀在北关外。 

 

二位女英雄的事迹被广泛传颂,遵化文史工作者王建志撰写的《英烈无名》曾刊载于《唐山劳动日报》《金秋文苑》等多种报刊。  

……  

遵化的3080名烈士,每人都有壮烈的故事,都是本教课书。全国的千千万万个烈士,都是民族楷模,民族精神之源。 

烈士来自于普通,走向了不平凡。他们燃尽生命之火,换得一统山河四海春,新中国处处激情燃烧,烈士的精神被发扬光大,大地上散发着蓬勃力量,人们嘴里说着黄继光、董存瑞英烈士,也说着村上的烈士,说着铁链的父亲。烈士活在人的嘴上,也活在人们心里。  

时光荏苒,战争的硝烟已消失在历史的天空,过去的一切被岁月覆盖,尘埃中烈士的形象渐渐模糊起来。刘胡兰、邱少云一些著名烈士时常被忆起,而众多的普通烈士变得生疏了。时光雕刻着人们,烈士自然不能“远去”。  

……  

中元节到来之时,做为享受和平阳光的一个普通公民,我怀着崇敬之心,敬仰之情为烈士们烧柱香——我的邻居烈士,村里的烈士,遵化的3080名烈士,千千万万名全国的烈士:英雄们,永垂不朽! 

作者简介

张国印,遵化市人,河北省作协会员、唐山市作协会员。一九八四年开始发表作品,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七十多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文集《时光岁月记忆》、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长篇非虚构文学《国印乡痕》。

平台征稿启示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

主办:遵化市作家协会

顾问:关仁山  峭  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篱  王立新  马良  张国印

编委:范丽丽  张国印  曹雪艳  张玉红  王翠红  杨晓健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杨晓健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刘艳芹

古体诗词:刘艳芹  张志明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本期编辑:杨晓健

燕山诗文

遵化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置顶公众号,每日第一时间阅读

长按关注

(0)

相关推荐

  • 刘忠勇烈士的事迹材料

    刘忠勇烈士的事迹材料 --图书欣赏之四五一八 <刘忠勇烈士的事迹材料>,一九七〇年四月二十日.

  • 五十年前去参军【郝米拴】

    谨以此文,献给临淇.姚村藉1975年当兵的各位战友,纪念入伍日46周年.                                                  --题记 [作者(前右一)与 ...

  • 不要忘了我们关城村的战斗英雄!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年清明节,学校都会组织由老师带着全校学生,去东堤淀边的贾老巴烈士墓前去扫墓祭奠.说实话,那时候虽然每年都去,但我们并不知道贾老巴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关城村四个小学的好几百学 ...

  • 张国印| 初心

    张国印| 初心

  • 张国印|那时候的书与人

    张国印|那时候的书与人

  • 张国印|我和俩孙子

    全文2236字    阅读全文需7分钟 大孙子 2014年6月25日,<唐山劳动日报>副刊·老人天地版发表我的文字<下哄孙子上哄父>,讲的是我和81岁的父亲,3岁的孙子之间的小 ...

  • 张国印:用真情书写家乡

    作家谈创作 汇报一下<国印乡痕>这本书的内容以及写作过程和一些浅显体会. 这本书是纯粹描写家乡的,是岁月时光难以磨灭的记忆.时间跨度从1958年至1984年,反映人民公社26年间农村的状况 ...

  • 炸桥(连载七) 张国印

    多日后,区小队的瘦队长和胖队员在石头峪的狼窝山下找到了根宝,根宝在找桃子和桃子的儿子.根宝一脸惊慌和愧疚,他说:对不起了二位,我在找"跳山"的老婆孩子,没办好你们交待的事.八路一脸 ...

  • 炸桥(连载六) 张国印

    从长安桥回到家里,已是晌午时分,根宝胡乱吃了些饭,便在草屋前的大块磨石上磨起了铡刀--两口铡刀.铡刀是从燕山县城买回的,刀片宽九寸长五尺背呈弓形,看上去钢劲十足,含着杀气,新的没开刃,须强力细致反复磨 ...

  • 炸桥(连载五) 张国印

    雪终于停了.日头从东方冒头时分,根宝从崖洞里爬出来,拍拍身上雪土,又悄转头望了眼从冰窟窿里爬上岸裹着大衣走进营房的长安,便恨恨地扭身走向了回东山的路.-- 东山,山茂又深,方圆几十里极少人烟.东山离北 ...

  • 炸桥(连载四) 张国印

    被牛车拉回家的桃子爹满心沮丧和悲伤.枪伤是在右大腿上,骨头打断了.撕心裂肺的疼痛使他昼夜难熬.土郎中告诉他,百天后能下地练走就算烧香走运,落个瘸子无疑,不精心养治,没准成卧炕的瘫子,伤重失血多保了命也 ...

  • 炸桥(连载三) 张国印

    两年前的春上,有日本汽车开始往北河湾拉木头,同时有些日本人在河道上比比划划,量来量去,又是挖坑打桩.春日里水枯河浅,一时北河湾成了工地.日本人在这里修桥了.接下来的一切是从占地开始的,工地备料需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