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为何只剩下勤奋?

智商到底能不能改变

智商是社会中几乎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名词,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智商是“天生的”,即便有些心理专家和教育学家认为智商是可以改变的,也大都认为智商的改变太过于困难。这使得我们的教育中几乎没有涉及到关于智商改变的任何干预。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都提及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等,但却几乎固执地认为“智商是天生的”、“无法改变的”。孰不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观察力、记忆力等方面培养的时候事实上正是在“改变学生的智力”,在“提高学生的智商”。

为何老师们会有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呢?其实是因为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等能力的时候往往是和具体的学科知识相联系的,这些“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往往是和知识紧密捆绑在一起的,是“无法迁移的”。在我们日常的印象中,智商往往是无所不能的,是可以涵盖所有学科知识的。我们无法解释具有非常强的“数感”的学生可能无法观察到“立体的图形”,或者无法辨认语文中的错别字。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见到各种各样高智商的“偏差”,他们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无所不能”,换个领域则会显得近乎“低智”。

教育中为何只剩下勤奋?

可见,智商不仅仅会改变,而且还和知识领域有关系,我们过去对智商的整体性的、可迁徙的认识是存在问题的,是无法解释上述所说的现象的。对智商认知上的偏差,以至于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孩子们的干预往往是不奏效的。

我们的老师和家长甚至学生自己都非常“纳闷”,为何同样的知识、同样的老师有的学生学得好有的学生学得差呢?鉴于对智商不甚了解,绝大多数人都把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归因为两个原因:天生的聪明(高智商)和勤奋(勤能补拙)。当教育界把智商归因为天生而无法改变的时候,再加上固定的知识和无法更换的老师,唯一能够改变的只有“勤奋”这么一个变量了。

勤奋作为提高智商的一个重要“变量”,题海战术在一定条件下对提高学业成绩甚至智商都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勤奋仅仅是人成长发展提高智商的一个变量,在其他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勤奋或许适得其反。比如数学的学习,如果对概念不理解盲目刷题,不仅仅无法提高学业成绩,往往会让学生疲于奔命;再比如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题海战术很容易变成摧残学生的工具。

可见智商拥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既有先天的一部分因素,也有后天家长、学校外部干预的因素,而在学界,后天因素对智商的提高要远远大于先天遗传的结论基本上达成共识。如果学生取得的成就取决于先天“智商”,那教育则毫无意义。

智商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

对于智商的认知很多人还停留在“远古”时期,感觉非常神秘,现在心理学结合脑科学对智商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真相,近些年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也是人类认知心理的跨领域应用。目前比较能说明智商结构的则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这个理论应该是每一位热爱教育的人都应该认真学习的,这也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才会知道自己对学生的外部干预是否是有效的。这部分内容比较多就不再赘述,我们只需要改变我们的观念,智商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智商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更加高超的对人的认知和精准的专业干预,这样我们就可以摆脱题海战术而非常高效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干预。


作者:虹野

编辑:虹野

图片:来自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