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医|夏秋交接,如何应对暑泻?
本期导读
随着处暑节气的到来,身边不少人出现了拉肚子的现象。按照中医的说法,这种在夏秋之间长夏暑湿之令出现的泄泻称为“暑泻”。今天我们就聊一聊暑泻这个话题。
暑泻一般是感受暑热之邪或夏日饮食不慎,出现腹痛泻下如水,伴有身热、烦躁、口渴等表现的疾病。《症因脉治》一书中说:“时值夏秋之令,忽然腹痛,烦闷口渴,板齿干焦,暴泻粪水,肠鸣飧泄,痛泻交作,此暑热之症也”。
1
为什么在处暑前后容易发生暑泻呢?
首先我们要先认识这个致病的暑邪。中医认为,夏至之后,尤其是处暑前后,凡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为暑邪。因为暑邪属阳,五行属火,根据五行生克关系,火能克金。五脏六腑中肺和大肠属金,而肺又是全身水液通路的主管。金受火克,不仅大肠自身功能紊乱,还导致全身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走膀胱反渗入大肠而为水泻。
其次,暑邪易协同湿邪为患,湿邪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加重泄泻的症状。从今年的运气来看,湿热偏盛,发生暑泻的机率较大。如果再加上饮食不节,食积内停,形成湿热,则更容易发生暑泻。
2
暑泄的治疗及预防方法
治疗暑邪的基本原则无非清金泻火兼运脾化湿。如一般症见腹痛肠鸣,泻下黄臭如糜,甚则暴注下迫,肛门灼热,伴小便赤热,烦热有汗,口渴喜凉,轻者以荷叶、竹叶煎汤代茶饮或用冬瓜水蒸汁温服即可,三者皆具清肺利水之功,热除湿利则泄泻自止。
小儿感暑泄泻者,可用绿豆磨粉,调成糊状,用纱布浸润后贴敷双涌泉穴。如因饮食不节,脾胃受伤,食积不化,出现腹痛肠鸣,泻下臭秽,伴嗳气反酸,纳呆厌食,口苦口臭,或有身热腹痛,可服保济丸或平胃散,运脾化湿、清热消滞,也可用乌梅冰糖水内服。
而随着现代人夏天生活作息的改变及生冷食物的过量摄入,暑泻的另外一种类型也不能忽略,其症虽泄泻而利下清稀,虽口干却喜温饮,虽怕热汗多却不能耐受空调。究其根源,在夏季时令节气,人身气机顺应天地之气而呈现整体上热下寒的格局。
如其人多食生冷瓜果,多饮冰镇饮料,终日呆在空调房间,晚上熬夜不休或兴奋作乐,必然使人身中下的阳气更为虚损,容易出现脾胃湿热与寒湿夹杂,因此其症状中又可见到虚寒的一面。相对来说,这种类型的暑泻会为更多见,而治疗之法也要调整为温中散寒除湿,可用乌梅冰糖水送服附子理中丸,或艾灸中脘、阴陵泉、足三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