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笔记:少吃的愉快
梁东方
我们一日三餐的习惯,很难骤然停下来,因为身心都不会接受。所以发烧这样的坏事,从而成了断食的最好契机。发烧过程中自然将食欲降低,只喝水也能维持;让人吃惊的是,连续几天没有吃东西,居然也无大碍。
胃口的暂时停滞实际上是发烧的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它让肠胃获得了多年来少有的休息。原来的一日三餐,餐餐津津有味,很可能并非身体多么需要,仅仅是习惯使然。甚至是条件反射而不是身体必需。我们的肥胖超重,就是这种不需要而又长期硬塞的后果。它累赘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精神。
有意思的是,越是在这样的断食状态里,反而越是没有像平常饱食的时候那样随便抓过什么零食吃上一口的欲望。肚子里不因为匮乏而饥不择食,反而对一切美味都有了一种不屑一顾的拒绝。
可见一向以来很多人陷在美食的陷阱里,天天为吃的东西而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只不过凸显了人类自设的人生拘囿,乐此不疲的人生拘囿。
断食的时候,吃一个橘子,已经远非平常吃橘子那样可有可无地吃,而是很珍重地吃。因为这是断食期间唯一的进食机会,每一口都充分地体会到了橘子的全部细节性的存在。它内壁上保护着橘子瓣儿的白色网络是自己以前从未关注过的;它的每一瓣儿橘子的形状都几乎完全一样,却又绝对不一样,每一瓣儿都有每一瓣儿的特征……我是在极尽端详之后才吃下这一瓣儿瓣儿橘子的。在断食的日子里,它的全部汁水和纤维都将是支撑我庞大的身体继续运转的唯一外在能量。
我们已经习惯了到点做饭,吃饭;如果没有这项内容,就空落落地不知道怎么度过这段吃饭时间了。这更多的是习惯,文化习惯,心理习惯上对吃饭的依赖。即使每顿只吃七八分饱,长此以往,也大大超出了人体需要;况且是顿顿饱餐。人是不需要吃那么多东西的,但是吃的少就会不饱、不满足,但是这样的不饱不满足,更多的不过是习惯使然的惯性而已。
断食的代价是日常状态的终止,是休息状态。喝水睡觉,慢慢走一走。大致上是不仅不能工作,也不能做任何事的。所以断食注定是短暂的,是不可以持续的;但是恢复进食也要循序渐进,一点点恢复,不可马上就吃多,要让身体重新适应开始进食的状态。而且不能恢复到原来断食前的饱食程度,一定要减少一些。这也就是所谓减食状态。
从人的本能和文化习惯上说,多吃多占总是比少吃少占更让人愉快。这是从观察野生动物的行为范式中,也可以得出的普遍结论。不过,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野生动物们的食物获取是有一个总量控制的,基本上只是刚刚饿不死的状态,很难有终日饱食的长期状态;相反,吃了上顿没下顿倒是一种常态。
但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却使人类拥有了这样的能力,普遍进入到了衣食无忧的状态;想吃多少吃多少,顿顿可以吃饱已经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为此还发明了可以肆意吃、随便吃的自助餐。也就是说,在整个自然界,只有人在日日饱食、顿顿饱食。
这大致上已经是一种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了。多吃以后身体走样,病患加身的痛苦,早已如影随形。而因为饱食本身是本能的追求,加之平常不疼不痒,有一个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所以适时的改变,只能靠每个人的自省以后的自觉。我在这次发烧之后的减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到来了。
早晨的主食,一片馒头干或者一片面包也就可以了;把每天中午蒸的三把米直接减少到了一把。吃过以后也完全没有不饱的感觉,只是不再撑得慌。过去每次吃饺子不到二十个是不会满足的,现在只吃八九个,过一会儿也就不觉着不满足了……
少吃的愉快,比饱食更让人有幸福感。少吃可以让人轻盈,可以不让食物成为累赘,可以不让大肚子阻碍弯腰。
少吃等于是少了一种被食物控制身体的机会,从而少了一种精神被物质控制的不爽。让自己在饭后依然处于一种身体灵活精神自由的人生妙境里,而不在那种因为多吃而导致的羁绊与不便里。
连续十天的断食和减食之后,明显感到轻盈,感到不鼓胀,脸也不向外扩张甚至开始收敛了。人精神了,人的外形是健康的直接晴雨表,外在的美往往代表着内在的健康和精神的高爽超然。没有大肚子阻碍你弯腰,脸孔收窄有棱角,目光炯炯,精神运转无拖累,这是少食者的好状态。减食使人时时处于适当的饥饿引起的敏锐与振奋之中,很有一点由此而刷新了人生的好感觉。这使减食的过程不存在坚持的痛苦,而只有日渐有效的兴致勃勃。
当然减食和少吃,同时也意味着精吃,每餐都要有高蛋白,减少碳水化合物,定量饮食,要有杂粮,要有葡萄干之类的干果;而事实上,减食状态中,随便吃一口什么都格外有滋有味,都格外是那个食物的原味儿。
减食可以让人自然而然地远离贪得无厌的心理倾向,自然而然地使人更成为人,而不是一味围绕着食物转的动物。只需要不多的食物,不必依赖那么多的物质,便可以更轻松更轻盈也更健康更美地继续生活,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