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米芾《中秋登楼望月》:900多年前,大书法家吟诗一首,还留下墨迹
又到中秋团圆日。中秋源于魏晋或更早,定于唐,盛于宋。是天下华人共同的节日,是华人传统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节日。
历代诗人写过无数的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最著名的、几乎人人都会背的应该首推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适逢中秋,今天欣赏一首大书法家写中秋的诗,还能欣赏他的墨迹,这首诗就是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写的《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在某些方面和李白有点相像。李白仗剑豪饮,在皇帝面前就敢疯癫,让高力士脱靴,米芾世称“米颠”,也敢在皇帝面前装疯卖傻,索要皇帝的砚台。两人寿命都不太大,李白61岁,米芾56岁。一位是诗中仙人,一位是书法泰斗。两人都没有参加过科考,李白是经人推荐做了几年小官,而米芾是因为母亲伺候过英宗高皇后,被赏官职,一辈子也没有做过大官。
米芾一生中,关系最好的朋友当属苏轼了。苏轼比米芾年长14岁,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米芾专门从湖州去黄州看望苏轼,患难见真情。米芾在镇江和扬州时,50多岁的苏轼两次去看望米芾。苏轼临去世那年,病重期间,米芾多次上门看望,还带去“麦门冬饮子”。苏轼写诗答谢:“一枕清风直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苏轼去世后,米芾作诗《苏东坡挽诗》五首予以纪念。
米芾46岁时到江苏涟水军任县令,特别喜欢当地一座名为海岱楼的望月楼,经常登高望远。诗圣杜甫曾有诗云:“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赞美这座楼的视野开阔、宏伟壮观。米芾对这座楼十分喜欢,多次在诗中写到此楼,曾写《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霭霭春和生海市。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米芾作为大书法家,还有一幅《焚香帖》写的也是海岱楼。雨下了一连两三天还没有停,阴雨绵绵,海岱楼离得很近却不能去,只能在家每日焚香而已。白天太短,午睡也不适宜,朋友来往也很少,有些茫然。靠什么来取乐呢?
(米芾《《焚香帖》,释文:雨三日未解,海岱只尺不能到,焚香而已。日短不能昼眠,又人少往还,惘惘!足下比何所乐?)
可能是公元1097—1099年中的某一年中秋节,因为米芾就是这三年在涟水军任职,反正是900多年前的一个中秋夜,米芾又上了海岱楼,抬头望明月,低头瞰淮海,想想自己坎坷的仕途之路,不由得诗兴大发,于是提笔写下这首《中秋登楼望月》,又称《中秋登海岱楼作》。可能心情不是太好,写字也没有感觉,一首诗写了好几遍,这幅贴现在称为《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也称《中秋诗帖》,纸本,草书,纵25.2厘米,横36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收藏。
(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释文: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
我们看这幅贴,可以想象米芾这首诗写了三四遍,还是不满意,说明真的是心不在焉,而且前后两次内容还有区别,诗的第四句,第一遍时为“桂枝撑损向西轮”,第二遍时成了“桂枝撑损向东轮”。现在流传的版本,与此贴中略有区别,一是第一句,原贴中是“目穷淮海两如银”,流传版本为“目穷淮海满如银”,二是第四句普遍采用“桂枝撑损向西轮”。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放眼望去,淮海的海面就像银子一样闪闪发亮,千万道彩虹般的光芒下,蚌正在孕育着数不清的珍珠。如果天上没有修理月亮的勤劳人,那桂树枝就会一直生长,它的树枝早就把圆圆的月亮撑破了。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